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4年第9期 > 正文

【我眼中的核心价值观】打造文化自信国度

2014年09月12日  来源:神州学人 
  

/徐之凯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2012级博士研究生,主攻二战后欧洲政治史。2012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法国巴黎卡尚高等师范学院社会政治科学研究院,从事战后德法关系研究。
  作为一个在法研读的留学生,习主席的欧洲之行格外抓人眼球;身为尚在校园的青年学子,习主席五四青年节访问北大更是让我关注有加。于我这样一个在法2年的普通留学生看来,习主席在这两次访问活动中强调的“文化自信”之言犹为鞭辟入里,恳切精道。
  我身边的几乎每个留法学子起初都有一段麻烦的适应过程,法国人奔放的社交、精细的礼仪、模糊的时间观念和松散的社会环境都让出身其他文化的人不得不作出调整。这就苦了我们这些想要融入他们学习工作氛围的留学生,积极地参与聚餐、酒会、出游往往并不能消除这些距离,反倒是时间长了之后,由我们不经意间的举动使各自间的拘束感有了改善:不少华人与法国人的真正交流往往都是由一杯清茶、一道中国菜、零食、衣物、饰品、淘宝,乃至任何一样他们眼中稀奇的东方事物开始的。经历了赴外之初兴奋期的我们,也在慢慢“淡定”后才发现其实与法国人的交流并没有之前那么困难。究其原因,法国社会文化的独立性是确乎存在的,这使他们有别于其他文明,产生了一个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环境,不可避免地有着排他性;但我们在直面这种文化独立性的情况下又该如何自处呢?刻意主动地强行融入往往会引起反感,哪怕是无条件的、物质上“有利的”也未必就能让人在文化情感上信服。至今法国人还在抱怨大城市“美英式”物欲横流的商业化,留恋着南部农业区那“真正法国”的平静恬淡。反之,文化的共存却在这个独立性与自尊心超强的文化环境中给出了答案,法国这个最以自己传统文化自居的欧洲国家却拥有着世界上第二大、仅次于美国的繁荣华人聚居区,并且从古至今一直追逐着由中国瓷器艺术品等带来的“东方之美”。由此可见,在多文化交流中,自尊自信往往才是共存的前提,而在于我们青年身上,便是要有坚持这种文化自信的底气。虽然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在信息无国界流动的地球村之中,但各个文化的自信、独立、共存,也正是世界文明多元化发展的基调,个体文明的差别无可避免,套用思想家以赛亚·柏林的一句话:
  “人生可以透过许多扇窗户来看,没有一扇必须清晰,没有一扇必须昏暗,而是都会比其他扇,照得或多或少的歪上一段。”
  承认这种差异性,把持住我们文化上的“根”,往往比起一味地迎合更能获得他者的认可,同时也能让我们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在文化交流中发扬光大,免于被所谓的“普世潮流”所淹没。况且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内在的和谐统一比表象的雷同相似重要得多。法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自大革命始历经多少王朝共和国更迭而不灭,就是因为其精髓与要义已深入社会文化之中,成为其从个人到民族国家所遵循的准绳,故法兰西民族之魂在焉。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即是立足我国实际情况,纵观世界潮流,构想未来趋势所提出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法国人民所持的精神原则一样,同样是对人类社会价值文化体系的反思与总结,同样具有着鲜活的文化生命力及历史指导意义。
  我们青年留学生,是文化延续的载体,是文化交流的媒介,我们的一举一动,对于我们身边的外国人而言往往关乎对于中国文明的第一印象。因此我们更应从习主席的讲话中认识自己所担负的重要使命,无论在国际舞台还是历史传承上,都应该尊重自己的文化根源,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应尽的时代义务,做一个有着文化自信的人,才能从自己做起,打造一个自信的国度,在多元包容的文化背景下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