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4年第9期 > 正文

【治学之路】刘建坤:一生都在挑战冻土

2014年09月11日  来源:神州学人 
  

刘建坤在青藏铁路沿线的风火山隧道调研。风火山隧道位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无人区边缘,

全长1338米,轨道面海拔4905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

高原冻土隧道

文/王丛 袁芳
  刘建坤,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出生,1986年获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程冻土学工学硕士学位,后赴前苏联罗斯托夫建工学院进修工程地质专业,1994年获莫斯科建筑大学岩土力学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


异域求学 不悔初衷
  
  在冻土研究的道路上,刘建坤属于“半路出家”。
  1986年,大学毕业的刘建坤来到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继续深造。由于本科所学并非冻土专业,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并由于外语成绩突出,被选中作为公派留学生前往苏联学习。
  到莫斯科后,刘建坤与其他2名同学被分配到罗斯托夫——那个因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而被中国人熟知的城市。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个难题——语言不通。
  是时,学校安排刘建坤与另外2名外国留学生一起上语言课,可是一节课下来,他只听懂了老师说的“吃饭”一个词。无奈之下,校方为刘建坤单独安排了一个老师,每天4小时一对一授课。
  回想起那段时光,刘建坤笑言:“当时我特别害怕那个老师,但是也正因为害怕,就这么学出来了。”
  无法开口说话的痛苦让刘建坤自创了一套提高俄语水平的学习方法。从宿舍到学校之间的五六站距离,成为他学习的天然课堂——商店里的货物标签就是“单词卡”,店主与客人的对话成了最好的“听力材料”。回到宿舍,刘建坤都会打开收音机收听当地新闻,一边听一边阅读在路上买来的报纸。刚开始时,他几乎要把所有单词都查一遍才能理解意思,但是慢慢地,语言就不再是困扰他的大难题了。
  由于罗斯托夫地处前苏联南部,没有天然存在的冻土,在罗斯托夫学习1年后,刘建坤去了莫斯科建筑大学。在那里,他体验到了与国内学习完全不同的环境和氛围。
  “‘自律’是我在莫斯科建筑大学最大的感受。”刘建坤说,“那里的学习完全靠自觉,如果不抓紧,很多人都拿不到学位,即使拿到了学位也不敢从事专业工作。”
  在这样一片自律的氛围中,刘建坤经过几年的刻苦攻读,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虽然当时不少同期留学生在社会浪潮中选择了从商、移民,但刘建坤还是信守自己当初的留学初衷,回到国内并在北京交通大学申请到教职,专心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