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4年第7期 > 正文

【海外人生】一段改变我成长轨迹的研究经历

2014年07月14日  来源:神州学人 
  

本期“海外人生”栏目邀请叶高翔和徐志康2位学者,讲述他们在海外访学的经历、感悟和收获。他们都曾受“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简称包氏奖学金)资助。
  包氏奖学金为著名香港爱国人士包玉刚先生于1983年和1985年先后两次共出资200万美元设立,用于支持以浙江大学(约占总名额的85%)和浙江省其他高校(约占总名额的15%)的教师、科研人员等出国留学和访问。
  迄今为止,该奖学金共选派508人出国访问(浙江大学373人,浙江省其他高校135人),共支付奖学金390余万美元,为浙江大学和浙江省的教育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3年底,由包氏奖学金派出的留学人员中已有407人回国。他们回国后,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了骨干作用,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一段改变我成长轨迹的研究经历


文/叶高翔
  叶高翔,浙江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受“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资助,在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进行合作研究。研究领域涉及薄膜物理、纳米科学、科学哲学等。2005-2008年,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2008-2013年,任杭州师范大学校长,2013年至今,兼任浙江科技学院院长。

  1996年,在导师张其瑞教授的指导下,我在液相基底表面制备金属薄膜的研究取得进展。但是要进一步深化此项研究,需要比较先进独特的实验设备。于是,我申请了浙江大学“包兆龙包玉刚中国留学生奖学金”,于1997年2月来到于利希研究中心。
  该中心是德国国家级研究机构,内设20多个研究所,2000余名科学工作者,拥有大批现代化的实验室,涵盖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等学科。在为期10个月的访学中,我与Thomas Michely和Matthias Wuttig2位教授开展了合作研究,在薄膜及纳米物理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记得我刚到研究所报到时,秘书就告诉我,包氏奖学金的第一笔汇款已在数天前到达,要我签字领取银行卡。以后每个月包氏奖学金的到款都十分准时,使我可以集中精力开展研究工作。包氏奖学金的管理和效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位德国合作教授非常热情,与我共同商量并制定研究方案,每周定期在小组会上讨论研究进展,提供必要的实验仪器设备,还让2名博士研究生(Volker Weidenhof和Inés Friedrich)和1名技术员(Josef Larscheid)协助我工作。在小组成员的大力帮助下,不到2个星期,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实验耗材以及图像处理软件等基本备齐,我立即投入了紧张的研究工作之中。
  于利希研究中心的每一个研究所都配有高技能的技术员队伍,他们分布在科学实验室、精加工车间、真空设备制造车间、电子仪器研制车间等,从而使科学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共享高效便捷,也使快速制备根据独特物理思想而设计的仪器设备成为可能。Thomas Michely教授和我第一次面谈时便告知我:科学创新之前,首先需创新仪器设备。在这种研究条件和环境下从事科研工作,我十分受益。
  按照于利希研究中心的规定,每天上午8点至下午5点为上班时间。可是,我们小组成员一般每天上午7点半就到实验室,晚上7点后才下班;中午午饭后我们会有半小时的喝咖啡或喝茶时间;星期六和星期天加班是常事。我所在的小组每周一上午8-12点是小组会议,每一个人都要报告上一周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遇到什么难题等,大家讨论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或建议。因此,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
  在于利希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之间协作配合,十分友好,仪器设备的共享也非常方便,尤其是对像我这样的外国学者,德国同行更是给予了特殊的关心和帮助。

叶高翔(中)在指导学生 摄影/张鸯


  为了能让我尽快熟练掌握原子力显微镜的使用方法,Volker Weidenhof和Inés Friedrich2名博士生给予了我很多帮助,从无怨言;为了制备稳定的微米厚度液体涂层,邻居实验室的高速旋转涂层仪器为我提供了许多专用时间;为了从理论上揭示金属原子在液体表面的凝聚机理,Thomas Michely教授一次又一次和我单独讨论;为了大家有良好的研究状态,小组成员每天共进午餐时总是欢声笑语……
  几个月过去了,有关金属原子在液相基底表面凝聚机理的实验现象终于被发现了。当时Matthias Wuttig教授看到奇妙的实验结果后非常高兴,和我双手击掌欢呼,小组其他成员也纷纷前来为我祝贺。后来经过不断精确重复实验和数学推导,该成果于1998年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这项成果具有奠基性意义,它引发了我们小组随后在Physical Review B、Surface Science、Physics Letters A等国际性杂志上发表的一系列成果。
  当时该项成果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据了解,随后美国的贝尔实验室、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和德国亚琛工大等也相继开展了以液相材料为基底的薄膜理论及应用性研究。
  在我回国前,于利希研究中心表面及真空物理研究所所长、著名物理学家Harald Ibach教授曾写信给当时的浙江大学校领导:“……叶高翔教授在我们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开创了一个薄膜物理学的新领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取得更多的成果……”
  由于上述成果,我们小组和于利希研究中心的合作关系一直保持到现在,合作成果显著。Thomas Michely和Matthias Wuttig2位教授来浙江大学学术访问各3次;我于2000年再次赴于利希研究中心合作科研6个月,我们物理系还有1位教授、1位年轻教师、2名博士生和1名本科生先后赴于利希研究中心进行学术访问或攻读学位。
  在于利希的研究经历改变了我一生的成长轨迹。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