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4年第6期 > 正文

【中英留学40年】谱写人文交流华彩篇章

2014年06月04日  来源:神州学人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右)与英国卫生大臣杰米里· 亨特共同出席“中英留学40年”活动 摄影/高海涛

文/本刊记者  王文乐

1
   4月23日下午,100名即将赴英国留学的国家公派学生学者代表,与100名目前在中国学习的英国来华留学生齐聚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多功能厅,共同见证“中英留学40年”活动盛况。这次活动由教育部主办,国家留学基金委、英国驻华使馆承办,并得到了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处、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教育组的大力支持。
  作为活动的序曲,一部由承办方精心组织制作、全面回顾与展示中英两国40年来留学教育交流成果的专题片,一开始就向全体与会者展示了中英留学教育交流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留学成果以及为中英人文交流所发挥的作用,引起大家的共鸣,掌声经久不息。
  伴随着由中国音乐学院6人小乐队演奏的中国民乐《喜洋洋》,国务院副总理、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方主席刘延东,机制英方主席、英国卫生大臣杰米里·亨特,以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教育部副部长、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方秘书长郝平等10位来自中英两国政府各部门的负责人,在与会学生学者的热烈掌声中步入会场,与全场观众一起聆听了由中央音乐学院学生表演的钢琴独奏——苏格兰传统民谣《罗梦湖》。
  在听完上世纪70年代首批国家公派赴英留学人员代表、前中国驻爱沙尼亚大使丛军女士,和上世纪80年代英国来华留学生代表、现任利兹都市大学国际办公室主任安德鲁·狄士礼先生的发言后,英国卫生大臣杰米里·亨特首先致辞。他指出,人文交流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与友谊作用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看到越来越多的两国年轻人广泛交流,使英方对于两国友谊进一步发展非常乐观。亨特表示,英方愿与中方在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人文领域交流与合作的规模和水平。

前排从右至左分别为: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外交部副部长王超,国务院副秘书长江小涓,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英国卫生大臣杰米里·亨特,英国大学科研国务大臣大卫·威利茨,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政务次官爱德·韦泽,英国文化协会总裁戴维信,英
国驻华大使吴思田,英国驻华使馆公使卡玛·艾琳


  刘延东副总理和大家一起倾听了安德鲁·狄士礼先生和丛军女士的留学感受。她在随后的致辞中对两国留学人员代表发言进行了回应,她说,这些故事非常生动感人,相信两国的留学生都有非常精彩的人生故事。你们是中英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为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刘延东指出,青年最有生机活力、最具创新精神,是人文交流的生力军。中国政府长期致力于推进中外青年的友好交流和学习互鉴,每年资助2万余名中国青年走出国门,学习包括英国在内的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中国政府奖学金每年还支持2万余名世界各国学生来中国留学。2013年,共有41万多名中国青年赴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求学深造,在外留学人员超过160万人。同时,中国还吸引了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万多名学生来华学习。
  刘延东表示,当前,中英政治、经贸、文化交流日益紧密,青年交流合作水平呈现出良好势头。青年是两国人民交流、沟通、理解的先锋和桥梁。她倡议,中英两国应从战略高度出发,统筹谋划、官民并举、整合资源,在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共同打造青年交流的“旗舰项目”。一是共同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认同多元文化的中英青年领军人才。二是扩大青年交流合作渠道,推动两国青年相知相识、互学互鉴。三是扩大青年交流的辐射作用,促进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为中英友好和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中英留学40年”活动展板(英国驻华使馆制作)


  随后,中英双方各4位留学人员代表根据自身经历讲述了他们在不同年代留英与来华的见闻与感受、交流与理解、友谊与人生,在与全体与会观众共同回顾历史的同时,分享收获,面向未来。
  进入互动交流环节,同为赴英留学人员代表的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季小军,和有着多年留学中国经历、现为英国驻华使馆工作人员的英方主持人瑞贝卡·米勒配合默契,妙语连珠,幽默风趣,不断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活动最后,在两位主持人建议下,10名发言嘉宾每人用一句话作为总结,寄语中英留学事业。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