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青”20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年资助概况
自1994年以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共受理青年学者申请23063人次,经同行评议、专业评审组评审、评委会评定,已有3004名申请者获得了资助,占申请总人数的13.02%。20年来,年资助规模从成立之初的49人增长到当前的200人左右;获资助者中,2947人具有博士学位,有256位女青年学者,70位少数民族学者,包括回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维吾尔族、壮族、白族、苗族等。
从获资助者隶属部门分布来看,隶属教育部的人数共1529人,占总体的50.90%;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人数共988人,占总体的32.89%;其他部委和地方分别占10.02%、6.19%。
从获资助者地区分布来看,遍布我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北京市有1156人,占总体的38.50%;上海市有389人,占总体的12.95%;其他省份所占比例均在10%以下;西部地区有304人,占总体的10.12%。
20年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始终坚持严格的选拔标准和程序,通过竞争择优的机制,选拔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并通过倡导自主选题和自由探索,为“杰青”营造了心无旁骛、潜心科研的宽松环境。通过20年的努力,“杰青”基金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培育出一支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20年来,“杰青”基金共分20个批次资助3004人,形成了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人才链和人才库,他们中有的成为了国际有影响力的专家、院士;有的成为了学科领域内的国内领军人物;有的成为科技部门的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大多都成为科研事业中的攻坚力量。此外,“杰青”在国际学术组织或国际权威学术刊物担任重要职务者日益增多,屡获世界级科学奖励,显著提升了中国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有力地促进我国学科的发展与繁荣。在“杰青”基金的资助下,促进了一批优势学科的国际化发展,扶持了一批薄弱学科的全力追赶,培育了一批新兴交叉学科的迅速崛起。在该基金的资助下,我国粒子物理学、分子反应动力学、结构生物学、量子信息学以及金融数学等学科获得了长足进步,开始引领世界科学的前沿发展。比如:在量子信息学领域,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以“量子信息科学”为题获得2009年“杰青”基金资助,资助期间就取得了重大科学突破,实现百公里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被Science评为2012年度十大新闻亮点,被美国Science News评为2012年度25项重大科技进展之一。在Nature的评价中,认为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中国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建立起首个全球量子通信网络。中国量子信息科学已经被推向世界科学的前沿。2006年“杰青”获得者杨学明带领团队成功地解决了国际学术界30多年来悬而未决的F+H2重要化学激光体系中反应共振这一科学难题,发现了波恩-奥本海默近似在低碰撞能下在F+D2这一重要反应中完全失效,全面推进了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学科的发展,将其学科水平提升到国际领先地位。
第三,不断地产出高水平原创成果。近年来,“杰青”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铁基超导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突破,备受国际关注。科技界一般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视为基础研究领域重大成果的标志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显示器”之一。在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5名获奖者中,有4名是“杰青”。2013年被称为“诺贝尔奖级”科研成果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其主要贡献者中就有9位是“杰青”。可以说,当前我国的重大科学突破,“杰青”的贡献十分显著,充分显示了“杰青”是我国科学研究中推进原始创新的重要战略力量。
第四,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作出新贡献。在“杰青”基金的资助下,“杰青”们在载人航天、高铁等重要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有力地保障了这些重大科技战略的实施成效。在诱导多能干细胞、肿瘤治疗、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与建设、运输与物流管理、X射线激光等领域,获该基金资助者努力破解难题,有效应对了国家发展中的重大需求。比如:在交通物流领域,2002年“杰青”、北京交通大学高自友教授通过在运输与物流管理、复杂系统建模和交通运输系统复杂性领域的研究,建立了基于信息及控制作用下的交通流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基于出行行为分析的城市交通网络承载能力,设计了求解路网交通均衡配流问题的高效算法,提出了求解列车调度问题的新方法,这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我国交通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