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4年第12期 > 正文

【封面故事】善用你的中国背景

2014年12月16日  来源:神州学人 
  

一年一度的戛纳国际电视节,作者曾在这里实习

文/陈钰清

在法国学习媒体传播专业并不容易找到实习机会——应该说,是很难找。虽然不想一上来就泼冷水,但对于那些希望在法国媒体公司实习的留学生来说,这确实是一件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的事情。这种难度,一方面是出于语言,一方面是出于文化的隔阂,而这二者一直都是媒体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要求。特别是在法国,这个以“符号学”研究著称的国度,这个对表达与解读讲究细致的国家,其媒体行业对语言和影像符号的运用简直到了苛求的地步。因此可以想象,类似记者、编辑、创作这类以法语为工作语言的职位几乎不可能提供给外国人。即使幸运获得了相关职位,挑战也是巨大的。
  于是,对于大多数在法传媒专业的中国留学生来说,实习岗位的寻求要么指望法国本地的华人媒体,比如当地华人报社或电视台;亦或尝试像凤凰卫视欧洲台这样的驻外华人媒体。但媒体选择毕竟不多,于是更多的留学生会选择转向所谓的“传播”领域,其中更多的是涉及商业活动或者文化交流项目。而在这一切活动项目之中,你的中国背景便从你的“限制项”转变成了王牌。在某种意义上,或许我们都应该庆幸中国今天的国富民强,因为越来越多的传播公司开始寻求有中国背景的人协助进行与中国市场相关的工作。而这,间接地为很多中国留学生提供了实习甚至就业的机会。
  出于法国特殊的教育体制,我的研究生一年级和二年级是在不同的学校就读的。研一的公立大学和研二所谓的精英私立学院恰恰代表了法国的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两种体系。除了教育方式和师资构成的不同,相较于公立大学学生的“自生自灭”,私立学院对每一个学生的重视以及其具备的丰厚社会人脉资源更是让我深有慨叹——这种资源对一个外国留学生,特别是传媒专业的外国留学生来说简直珍贵如天赐。
  从本质上来说,媒体传播从来都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行业,除了那些只与电脑机器打交道,如剪辑、摄像一类的技术型工作,传媒行业就是一个由人构筑起来的巨大机器。因此,进入这个圈子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人脉资源,比如行业前辈的推荐或者老师的介绍。这听上去似乎有些负面世俗,类似国内所谓“走后门”,但在法国这样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坚守着社会等级秩序,人们又特别在乎工作团队环境的国家,能够进入法国传媒或者相关行业实习,拥有相关的“圈子背景”是非常重要的,而你所在的学校招牌,或者推荐介绍你的老师,就是你能否获得实习机会的敲门砖。
  在公立大学时,没有任何老师会主动提出帮助你找实习机会,秘书处也只是负责发送一些手续文件,虽然偶有招聘信息,但更多地仍然需要自己上网搜寻然后“海投”简历。在这样的条件下,有华语背景的媒体或公司是广大留学生的首选。
  刚开始找实习机会时,我曾执著于巴黎的华人媒体,但因为实习生职位已无空缺,四处碰壁,甚至一度郁闷到需要独自旅行来释放压力。直到我决定将视野放宽,将目光转移到了传播沟通领域:出于个人对于影视的热爱和对纯商业的无感,我找到了“国际电影节”这样的目标。于是我挨个查找电影节的团队联系方式,从最顶级的戛纳电影节到巴黎最小众的独立电影节,都一一发送了咨询邮件。直到得到和巴黎中国电影节主席高女士见面的机会。莫名幸运的是,几番面试交谈后,高女士将我引荐给了一家法国传媒公司。虽然并非传媒大集团,但公司团队却是几乎百分百的法国成员,并且每个人都是曾在法国国家媒体从业多年的前辈人物。就这样,我开始了第一次和法国团队一起工作的经历。
  研二再找实习时,因为学校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声望,获得回复的机会明显要多出了很多。差异在于,但凡是有行业老师做推荐介绍的实习招聘,几乎都可以获得回应或者得到面试的机会,而毫无推荐人的“海投”几乎都石沉大海——这一现象在我最初寻求电影公司国际营销实习岗位时尤为明显。当然,影视行业与传统媒体相比,又更具封闭性。相较于电视圈,电影圈更是没有人脉便难以闯入的地方。
  身为外国人的局限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和文化的不足上,更在于“你能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或者能为团队带来什么”这样更现实的问题。于是第二年找实习遇到的问题似乎“升级”了:你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公司职位资源,但扪心自问,身为外国人,你能带来的是什么呢?虽然实习生并不是正式员工,但公司并不是慈善机构,不会白白每个月支付你几百欧的薪资让你围观学习。在传媒这样的行业里,外国人身份有时候确实让人觉得仿佛被捆住了手脚:因为语言的障碍很难在交谈讨论中迸发出思想火花,法国人善辩又好辩的习惯让外国人鲜有机会插嘴;文化的不同让很多的想法、创意无法被认同,在中国行得通的做法在法国往往不一定能成功。
  但若换一种方式思考,我们的外国人身份又恰恰是我们最特别、最能被人需要的地方:法国的所谓精英教育存在一种模式化特别严重的缺陷,法官学校出来的法官都是一种样子,顶尖商校出来的商科精英也都是一种气质。研二某堂课上发生的事让我印象深刻,在频道形象策划项目考试中,在没有互相商量的情况下,我的法国同学们竟然都提出了几乎一样的项目策划。
  因此,有时候,法国人或许会希望身为外国人的你,可以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想法和观点。不仅仅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是用一种真正国际化的视野去看待工作中的问题。研一实习时执著于“中国人身份和中国文化背景”的我,在研二做影视国际发行的实习工作时,发现了实现真正“国际化”的重要性。对于法国人来说,“中国”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虽然会让人感兴趣,但也不过是众多“外国”中的一员。如果真正想在实习或工作中让自己扮演有一定重要性的角色,就应该让自己拥有更大的、真正国际化的视野。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