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4年第11期 > 正文

【归家琐谈】在中国实践美国牙科标准

2014年11月15日  来源:神州学人 
  

王祖华(左)在显微镜下为患者实施根尖手术


“派出去”与“请回来”
  
  在人才培养方面,这几年有了重点专科的支持和医院的政策,我们科室的年轻人出国进修越来越容易了,只要自己想出去,博士毕业两三年内基本上都有机会,而且,进修的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有临床的,也有科研的,可以长期,也可以短期。
  形式多了,最终的产出也会多元化。如果只去实验室,那么产出只能是科研成果和论文,现在可以去临床了,回来以后,在临床新技术开展、教学提高、技术应用理念转变和学科交流等方面都会有好的效果。
  我们一方面派人出去,一方面也请人回来。只要是我们认为对我们有帮助的,需要建立联系的,我们都可以自己出资请他们来,形式也很灵活,有理论讲课,也有实践操作培训。
  针对不同层次的专家,我们的合作模式也不相同。像一些知名教授,主要是建立联系,请他们作讲座;此外,我们也会请一些在美国临床一线工作多年的校友,请他们回来给研究生和科里的医生做培训,学生做完了再反馈给他们,他们再给予点评,这些是那些大牌专家不可能做的。
  从2012年夏天开始,有2位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工作的校友与我们一起建立了远程病例报告讨论系统,每2周1次。通过网络,我们按照波士顿大学的病例报告要求,用英文报告病例。之后,主持人组织提问,最后专家点评。
  这样的“引进来”,对学生来说,最直接的效果是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原来不会做的,或是要到毕业前一年才会用的技术,现在可能第一年就开始用了,熟练程度和解决复杂病例的能力都提高了。
  学生能力提高了,对患者也是好事。以前如果病人挂到学生号会不乐意,但实际上学生在看门诊时没有收入的压力,可以花很多时间去诊治和做病例报告,有时候甚至能做出比我们的医生更好、更完善的病例报告。
  当然,在大学医院里当医生也很辛苦,压力也大,门诊需要看,教学需要做,科研也不能松。由于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作为管理者,你不能要求一个人既是好大夫,又是好的研究者,尤其是基础研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很难兼顾。
  现在,关于这方面我们也有所考虑。我们不要求医生“一专多能”,只要“一专两能”就行了。比如,如果是科研型的研究生留下来,我们希望他更偏重于基础科研,当然临床也要会,但不会像临床型研究生要求那么严,而且会相应地减轻他的教学任务,期望他在科研方面更深入;反之,如果是临床型的,就要有好的病例报告,要参加临床竞赛,还要有好的展示。
  其实临床也有许多好的科研可以做,中国医生最大的优势是有看不完的病,像我们医院1年的就诊患者达100多万人次,外国同行听了都会吓一跳。如果能够把临床病例有效利用起来,临床科研的产出也会很可观。
  总之,我们希望给2种人才不同的方向去分化、努力,不过实际做起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体制上的一些转变。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