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斌(右三)在英国一个有关中国留学生的研讨会上
文/武斌 译/傅锴
提及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社交生活,无论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简称“中国留学生”),还是他们的家长、老师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难题,即中国留学生更倾向于在一起生活和学习,形成很多封闭的小圈子,从而没有时间和机会与其他同学接触。这种“小圈子”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国留学生中,同样也出现在华人群体中,使他们无法更好地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因此,在当地人眼中,海外华人是一个隐蔽的群体。
自从进入21世纪,中国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大潮中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留学生输出国,因此,中国学生在国外与当地学生的隔阂,以及这种隔阂对他们在留学期间的学习、社会生活和心理健康所造成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我注意到近来网上流行的一个词汇叫“中国幽灵”,“特指那些来自中国或者东亚的留学生,他们虽然和其他学生一起住在学生公寓,但是总呆在自己的房间,从不社交(除了他们自己的聚会),甚至不向舍友们介绍自己”。
对“小圈子”现象,中国留学生内部也会存在不同的看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留学生内部的“小圈子”已经在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辩论中成为了国际学生是否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标记,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小圈子”现象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小圈子”既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内部成员可以帮助彼此克服各种各样的障碍、困难和挑战),也有消极影响(例如不利于内部成员提高外语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那么,究竟中国学生对这些“小圈子”的依赖程度有多深?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呢?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最近对诺丁汉的中国留学生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作为英国一个重要的留学生聚集城市,诺丁汉拥有2所大学,其中诺丁汉大学已经成功地在马来西亚和中国宁波分别成立海外校区。这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使诺丁汉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在过去10年内增加了8倍多,在2011年达到4000多人。中国留学生的增加导致了当地中国居民的增加,当地中国居民人口从2001年的不到2000人增至2011年的1万人。同时,留学生占当地中国居民的比重也从15%增至40%。
2013年夏,诺丁汉大学的160名华人留学生接受了关于留学生社会生活范围、社交方式以及校园内外朋友圈的一项问卷调查,其中70%的调查对象来自中国大陆。以下是一些重要发现。
首先,就校园里的社会生活而言,80%的调查对象称他们的朋友多为与其拥有类似背景的大陆学生;只有四分之一的调查对象称自己结交当地的学生;同样只有四分之一的调查对象结交来自不同背景的华人留学生,比如来自香港、台湾地区的学生以及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人学生;相比之下,有38%的受访者结交了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学生。同主流媒体断言中国留学生不结交本地学生相左,我们的调查显示,中国留学生在努力挣脱由“小圈子”带来的束缚并且获得了一些成功,在校园里与来自不同群体的学生们建立并发展起多个社交圈子。当然,要在多个社交圈子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中国留学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在校园外的社会生活方面,64%的受访者称他们在当地的社区有朋友,或者与社区里的居民有接触,其中也包括各种华人社区。有36%的调查对象指出其交友对象是来自大陆、与他们有相同背景的中国移民,26%的调查对象交有来自其他种族的朋友(白人或其他种族)。只有18%的调查对象和来自不同背景的当地华人交朋友,比如已经在诺丁汉定居的广东人。以上的发现证实了中国留学生对当地华人社区的影响:对华人经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例如中国餐馆、外卖店以及旅游服务);为当地华人社区和文化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例如各种春节庆祝活动)。最后,我们发现只有40%的调查对象有工作经历或有当志愿者的经历,而工作机会和与当地人交流被调查对象列为他们在诺丁汉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两项需求。中国留学生对融入当地社会的强烈需求,向大学、当地政府、民间团体以及华人社区组织提出一个问题:如何为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国际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使他们能更多参与到当地社区的一些活动中来,以便开阔视野,理解社会,强化跨文化交流能力?
根据以上发现,中国留学生需要在校园和社区生活中提高融入意识,端正态度,怀有信心,主动把握机会,逐渐打破“小圈子”,因为这对于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全球观以及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十分重要。此外,中国学联作为影响中国留学生之间交流,中国留学生与当地政府、非政府组织间交流的重要组织,也应该扮演起更重要的角色。大学及相关的院系也可以发挥作用,在教学课程中提供一些当地的背景信息(包括实习机会),鼓励教职工及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作者系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移民研究中心负责人。2013年夏,他主持一项有关诺丁汉华人社会变迁与留学生融入情况的调查研究,本文是研究成果的部分介绍,原文为英文,本刊作为中文期刊首次发表。译者系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硕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