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杨宇 安艳琪
杨甦宏,1972年生,湖北宜昌人。1999-2006年留学乌克兰,获乌克兰国立矿业大学哲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杭州汉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7年,杨甦宏来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
在湖北水乡长大的杨甦宏很喜欢游泳,冬泳更是他的爱好之一。选择到杭州工作,江南水乡优美的环境,也是他最看重的。可是,来到杭州之后,杨甦宏发现,偌大的杭州竟也无处游泳。“这里和我的故乡一样,天然湖泊和河流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像小时候那样任意畅游是做不到了。”杨甦宏遗憾地说。
在学校,每到毕业季节,旧教科书就成为高年级学生无比头疼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很多人选择当废纸卖掉。“每年都会看到整车整车的旧书被送去处理,都会觉得触目惊心。”杨甦宏说,“这极大地降低了旧图书本身的价值,在资源极度浪费的同时,还会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
环保协会、读书会等学生社团一直都在探索旧图书的流转问题,为了找到有效可行的操作模式,他们多次向老师求助。杨甦宏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传统的旧书回收,往往是组织人把旧书收集起来,但收来的旧书需要仓储空间,流转渠道也不易建立,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旧书持有人都愿意配合。这些问题不解决,这项工作就难以为继。
经过大量的思考和研究,杨甦宏发明了“蒲公英模式”,并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123图书馆网络图书交易平台。该平台让参与者都能获得利益,解决了图书分享的经济动机问题,并有效解决了图书流转过程中的仓储、管理及物流等问题,大幅度降低了二手书的循环成本。
例如,闲置书持有人小马将图书委托给123图书馆出租,其实这本书还存放在小马的书架上。想租这本书的小王向123图书馆支付租书款后,根据网站提供的信息和交易密码,与小马约定自行交接图书。之后,123图书馆会把书款打到小马的账户上。小王租书的租期为半年,若提前看完可上网把书改为可租状态,书存放在小王的书架上。只要有人再租这本书,小王可以一次性获得10-100%的租金返还,小马每次都可以收到5-15%的租金分红,他们使用123图书馆循环图书的次数越多,收益也越多。
项目成型后,杨甦宏拿着项目计划书在亲戚和同事中筹资100万元,然后又自己贷款100万元。2011年9月,杭州汉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杨甦宏任董事长兼CEO;2012年4月,第1版的123图书馆上线运行。
这个平台一推出,就获得了杭州市政府的支持,2012年,杨甦宏入选杭州市“全球引才521计划”,公司先后入选杭州雏鹰企业、青蓝企业。同年,他又获得科技部组织的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奖。2013年3月,123图书馆与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天翼阅读基地一起,被选定为浙江省“全民阅读”重点活动平台。
杨甦宏先后投入500万元,再加上123图书馆的技术资产,公司的1000万注册资金已全部到位,公司的发展已走上正轨。
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杨甦宏说:“对于海归而言,申请政府的人才和科技资金,仍是低成本和快速启动项目的最佳方式。非常感谢杭州市政府的支持,当我们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帮助我们与银行牵线,贷款很快到位,公司又能继续下去。”
2013年5月,杨甦宏带领123图书馆联合多家媒体及高校,发起“123行动!拒绝图书上的浪费”公益活动,希望更多的人利用123图书馆的平台,通过有偿和无偿的图书循环,最终减少资源浪费,有效保护森林和水源地。
活动中,杭州市《都市快报》把200多个漂流书屋放到了123图书馆进行网络漂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来企业家协会从毕业生手中收集了近万本旧书,并作为代理,帮助他们把图书信息上传到123图书馆,很多在校大学生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进行了租借或购买。“以前毕业生的教材处理很浪费,我们这次提前3个月就开始收集,学生们都很积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叶百成同学说。
截至7月底,“123行动”得到了全国高校社团的热烈响应,“绿色吉林”联盟代表吉林10多所大学并列成为第100所发起“123行动”的高校。
“用123图书馆最大的好处是,除了参与的组织和个人都有经济补偿,使得公益活动可以持续外,每本书都有了一个身份证,它的循环历史和大家做的环保贡献都有了档案记录。”杨甦宏说。
旧书循环是一项公益事业,但杨甦宏作为企业家,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追求利润是其本性,这两者是否有冲突?
“如何让公益可持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杨甦宏回答,“我们所做的,就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可持续的公益,最终目的是减少树木砍伐和环境污染。”
“蒲公英模式”藏书于民的理念节省了巨额的图书仓储费用,地址匹配就近传递节约了运费,公司的运营成本要比美国教材租赁网站Chegg低80%。杨甦宏选择把大部分利润分给旧书循环的参与者们,推出了一系列活动,比如推荐1个新用户奖励100元,租书拿分红,参与越多分红越多等,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
“旧书循环是公益事业,人人都知道应该支持,但是很难做到人人行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一般只有20%的人会响应公益,但如果和个人利益相关并明确告知公益行为的意义,则有80%的人会参与公益行动。”杨甦宏说。
浙江财经大学“123行动”公益活动现场 摄影/杨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