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3年第5期 > 正文

高西庆:见证中国金融财富的增长

2013年05月07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本刊记者  刘晓蕾  徐妍  白瑜
  高西庆,1953年出生,陕西人,1986年获美国杜克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部主任兼首席律师、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副主任、中银国际副董事长兼执行总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1990年,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整个筹办过程高西庆几乎全程参与。1992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高西庆任发行部主任兼首席律师。2000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成立,2年后,高西庆成为理事会副理事长。2007年,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高西庆又转战中投公司,成为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从襄渝铁路建设工地的一名普通民工一路走来的高西庆,亲历了中国金融史上的很多历史性时刻,他不但是中国金融业发展道路的探路者,更是中国金融财富增长历程的见证人。

中国证券市场的助产士

  高西庆常说,当年会以那样的方式回国参与创建证券市场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当年的高西庆以第一个获得美国律师资格的中国大陆人的身份在纽约华尔街某律师事务所谋得了一份令常人艳羡的工作,却因为美国的一场金融危机而决心早早回国,投身到中国证券业的起步浪潮中,整个过程的确很有些戏剧性。
  1987年10月19日,刚走进办公室的高西庆就觉得事务所的气氛紧张而又压抑,问过秘书才知道,是美国股市垮了。仅仅1天的时间,道琼斯指数跌幅达22.6%,并连带全球的股票市场出现不同程度下跌。那一天,成为世界金融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而为人们所铭记。但当时的高西庆还没有意识到这件事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
  “当天晚上,我突然接到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的电话,说想请我马上就过去,给他们讲一讲美国这次的金融危机对中国会有什么影响。”高西庆回忆道。然而,当他和几个同在华尔街工作的中国人到了总领馆之后才发现,等着他们的不仅是纽约的总领事,还有当时中国驻纽约的主要机构和媒体。最终,高西庆也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讲了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至于它会对中国造成什么影响,对他来说完全不可想象。
  类似的活动又组织了两三次,国内对此事的关注也促使高西庆开始思考股市对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之后,高西庆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又聚在一起聊了几次。一些稍后出国的朋友也向他们介绍了国内当时的情况。
  1987年的中国早已不是5年前高西庆离开时的样子。从1984年开始,部分集体和国有中小企业纷纷开始股份制试点,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桥百货、上海飞乐音响等公司还公开发行了股票。1986年,为解决股票的流通问题,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静安证券业务部开张。1987年9月,中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
  就在美国这场“黑色星期一”金融危机过后不久,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上对前期股份制试点的成绩做出肯定,允许继续试点并提出了规范性意见。从此政府逐渐加大对股份公司的规范化管理,股票发行更加规范。此时,中国的股份制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通过试点不断积累经验,各项基本制度在探索中得以建立。但是整个市场规模较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易所,股票的发行和交易缺乏全国统一的监管。
  听说国内已经开始发行股票,但没有交易所,高西庆的好友王波明提议,咱们是不是也在中国弄一个股票交易所。高西庆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那还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实现。结果那天大家谈了几个小时,越谈越兴奋,越谈越觉得真有可能,最后决定就此给国家写个建议。
  就这样,高西庆、王波明、王巍等人撰写出了中国证券市场的最早提案——《关于促进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政策建议》。1989年3月15日,中信、中农信、中建投、光大、中创等9家机构,各出资50万元,设立“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回国不久的高西庆任首席律师。终于,1990年底,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张。
  高西庆的回国之路可谓偶然,但其中又有其必然性。正是高西庆这种敢想敢干的气魄和自我赋予的使命感,正是中国证券业早期发展的积累,促进了中国证券交易市场尽早走向专业化和规范化之路。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