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3年第5期 > 正文

潘勋卓的“美丽中国”教育梦

2013年05月07日  来源:神州学人 
  


每一位项目老师,都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无论出生在什么地方,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享受优质的教育。

如果教育不能够给民众提供一个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存境遇的机会,如果社会的等级和阶层通过教育也无法得到缓和调整,那么还有什么可以?    ——潘勋卓


潘勋卓,本名安德烈·帕西内蒂(Andrea Pasinetti),美国籍意大利人,1986年生,2008年创立“美丽中国”(Teach For China)。“美丽中国”是一个专业化教育非营利项目,注册地为中国云南,由云南省教育厅管辖。“美丽中国”从中美两国招募优秀青年,为中国教育资源匮乏地区提供优质教育,并培养关注教育的未来青年领袖。2011年,“美丽中国”更名为“中国教育行动”,2012年又改回“美丽中国”。目前,该项目是美国知名教育非营利组织“美丽美国”(Teach For America)和全球教育支持网络“美丽世界”(Teach For All)在华唯一官方合作伙伴。


我的“美丽中国”旅程



文/潘勋卓
  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和中国的不解之缘。我叫潘勋卓,功勋卓著的勋卓。我来自美国,老家意大利,现在的家在中国。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会来到中国。实际上我和中国的缘分从很早就开始了,对我来说,中国有种异样的熟悉感,她总会让我想起我的家乡意大利,从文化,到精神,都是如此相似:以亲朋为核心的家庭观,对美食的热爱等等。当年,尚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我,对这个大洋彼岸的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好奇,这样的好奇感带着我跨过太平洋来到了中国。
  而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我在中国的不是很传统“老外化”的经历:2008年我在清华大学进修期间发起成立了“美丽中国”,现任“美丽中国”的CEO。
  “美丽中国”是一个专业型非营利组织。我们每年招募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给予他们专业的培训,之后把他们输送到中国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中小学,担任2年的全职项目教师。
  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我会发起这样的一个公益组织,这一切要追溯到2007年。
  2007年是我第2次来到中国,尽管在中国呆的时间并不是太短,但是始终都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生活,没有真正地去了解过中国的其他地区是什么情况。后来我得知有个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友曾经在中国的云南临沧捐赠了1所学校,所以我就找了一个假期去了趟临沧。
  我的第一站是云南临沧的双江县。我坐飞机,转巴士,再换拖拉机,离小学还有一段距离时,拖拉机陷在泥里怎么也动不了了,停在一片甘蔗林边。天已经黑了,借着月光,我看见那所小学的校长骑着摩托车从山上下来。摩托车上放着一个黑乎乎的铝盆,里面盛着炖好的土鸡。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土鸡。
  在这次旅程里,我走访了不少学校,看到了和“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不一样的、但是同样充满了魅力的中国。这段旅程同时让我萌生了一个尽我所能、深入基层、建设“美丽中国”的想法。
  2008年,我开始了这个美丽的事业。一开始有很多人告诉我,这件事不可能成功,他们提醒我说这是一个成功要尽早的时代,没有人会愿意把最美好的2年青春,投入到农村教育事业中来。我自己也开始犹豫和怀疑:中国的青年人们,你们愿意加入这个行列么?
  事实打消了我所有的疑虑。一路上我认识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中国青年人,他们有千万种机会,但是他们最终选择了在农村支教。
  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年轻人:杨潇是刚刚结束2年支教的项目老师。2年前,他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来到云南临沧的平村中学教授初中物理。刚开始教学的时候,他发现孩子们的基础特别差,平均成绩也是年级倒数。杨老师当时就立下目标,要把孩子们培养成真正的物理爱好者,要把这个班级变成物理明星班。怎么办呢?光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一定要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所以杨老师就使用了“实验教学法”,把课堂里面的知识转化成了一个一个趣味小实验,孩子们边动手,边学习,学习兴趣大大提高。1年下来,很多人甚至能独立动手做电动船、水果电池和望远镜。而与此同时,孩子们的成绩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个班在期末的全县统考中取得了全县第三名的好成绩!
  从2009年到今年,共有近300名项目老师经过严格选拔和教学培训后,前往云南省的大理、临沧、保山和广东省的汕头从事教学,项目老师注重从学习成绩、批判性思维、学习内驱力等各方面培养孩子们的能力,有超过4万名农村学生因此受益。
  我特别高兴,我在中国能够有这样一段不同凡响的经历。而让我一直留在中国,并且对我的事业持续乐在其中的,是这批美丽的中国人,他们年轻、有活力,在他们身上,我读懂了中国人仁爱互助、勤勉实干的传统美德。
  美丽中国,其实是由一个一个美丽的中国人组成的,我期待着这批美丽的中国人,也希望每一位中国人,能够一起见证,一起为这些有志青年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支持这些社会未来领袖的成长和发展。(本文系作者在中国教育部2013年留华毕业生新春招待会上的演讲)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