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3年第2期 > 正文

我们的春晚——“斯京春晚”的幕后故事

2013年02月01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郝文明  朱莹

“斯京春晚”的品质保证

  斯德哥尔摩中国学生学者春节联欢晚会又被称为“斯京春晚”,是在中国驻瑞典使馆教育处的支持下,由瑞典皇家工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及卡罗琳斯卡医学院3所学校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联合举办,已经连续举办了4届。“斯京春晚”以其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和较高的节目品质,在斯德哥尔摩华人群体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在门票发售过程中常常“一票难求”。精彩的背后,倾注了所有组织人员和演职人员的大量心血。
  “斯京春晚”的第一次筹备会一般在每年10月召开,由使馆教育处召集。组委会的主要成员也在这时候基本确定,主要由教育处、3所学校的中国学联以及一些教授学者构成。随后便进行节目的征集和甄选,一般在11月基本确定最终入选的节目。
  “斯京春晚”的参演人员主要是在校学生和教师,其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登上舞台,因此在节目成型初期,节目质量往往与上台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为了呈现一场高质量的晚会,使馆教育处要求各节目组时时汇报最新排练进展,在后期更是派员前往每个节目的排练地进行指导和把关。在各个节目紧张筹备的同时,宣传、外联、道具、舞台设计以及后勤等各方面工作也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晚会在演出前还要进行3次现场彩排。
  
郝文明:我主持的“斯京春晚”
  
  我来瑞典留学已经2年,参加了2届“斯京春晚”,是春晚的主持人。
  记得在得知使馆教育处组织第三届“斯京春晚”时,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经过面试后,我如愿被选为了春晚的主持人,当时的高兴不亚于拿到斯德哥尔摩大学录取通知书。第一次在国外参加春晚,看到晚会的组织工作在教育处的主持下一切都那么“像回事”,我意识到主持人的任务一定不能出错。
  瑞典的冬天寒冷而漫长。在瑞典的我们很难适应每天下午3点天就黑的生活,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而“斯京春晚”从创意、筹备到最后演出,历时4个多月,漫长的冬天就这样在春晚的筹备中度过了。每到周末,斯德哥尔摩的几个学生公寓区和大学活动室便成了中华文化的秀场,到处是我们排练节目的身影。有的排练民族乐器,有的排练舞蹈,有的排练相声……不少外国学生和教授看到我们的排练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春晚还未举行,文化的传播就已经起到了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晚会得到了瑞典学界名流的关注,斯德哥尔摩三大高校:瑞典皇家工学院、斯德哥尔摩大学及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校长,诺贝尔奖各奖项评委会主席,纷纷为我们的春晚送来祝福。2012年,前来瑞典参加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化学奖得主达尼埃尔·谢赫特曼教授得知我们的春晚即将举行时,也欣然通过视频给在瑞典的中国留学生送上了新春祝福。
  最兴奋的当数演出当天。前来观看演出的观众有斯德哥尔摩各高校的中国学生学者、驻瑞典使馆工作人员和当地的华人华侨,整个会场座无虚席。由于前几届“斯京春晚”的成功举办,晚会在瑞典华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有些观众甚至从外地赶来斯德哥尔摩观看。
  作为主持人,当我站在舞台上说出“晚会现在开始”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这是观众对我们晚会的期待,那种感觉非常美妙。
  演出过程中台下不但有掌声、笑声,也有因节目感人而流下的泪水。每个节目的背后都饱含着大家的辛勤努力,后台的演员们相互鼓励着,当掌声响起时,大家都感到付出是值得的。
  不论是参加演出的留学瑞典的中国学生学者,还是前来观看晚会的观众,“斯京春晚”都已经成为瑞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这些海外游子在春节这样一个对中国人极为重要的节日里的精神寄托。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