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长夜西门子校园
文/郑家欣
凌晨1点,教堂钟声响起,一车车“夜游神”享受完科学盛宴酒足饭饱各自回家,在今夜的梦乡里编织未来世界的憧憬。
10月19日周六晚上6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是埃尔朗根——纽伦堡的科学长夜,每2年一次,2013年是第六届了。在这一夜,男女老少所有市民都能参加在埃尔朗根、纽伦堡、菲尔特多个地方举行的300多个科普活动。在这个地区的所有6个高校、3个研究所和很多企业都为老百姓敞开大门,带他们进入神奇的科学世界。政府还为市民配套9条环线公交和2条地铁专线,方便民众整晚在各个活动点四处周游。
在众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西门子的活动是绝对不能错过的热点。埃尔朗根是西门子总部的所在地,可谓西门子的王国。在这个人口只有10万左右的巴伐利亚小城,西门子建立了各个研发中心、办公楼,甚至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的西门子校园。西门子和埃尔朗根大学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也使得这个城市文明和谐。
西门子的科普活动在能源、交通和健康三大方面为我们规划了新世界的发展蓝图。自从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稳健保守的德国人决定关闭全部核电厂,但电价也因此大幅上涨。有的德国人为了节省,甚至整个冬天都不开暖气,在家也裹上厚厚的大衣。而寻找绿色新能源,也成为西门子的一大议题。也许风能、太阳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那椰子能、海藻能呢?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国萨摩亚上,西门子的工程师把椰子壳放进机器燃烧发电,灰烬还可以作活性炭用于净水。利用简单的光合作用原理,研究员尝试用发电厂排出的二氧化碳养殖海藻,然后生产燃料、营养品、塑料。
在西门子研发中心门口,两辆酷炫的白色双人敞篷跑车吸引了不少爱车一族试驾——这是他们最新的电动车,可以无线充电,车主安坐家中就可以通过互联网遥控自己的汽车在充电站充电,然后汽车自动开到停靠点。还可以作为移动蓄电源,把电送回电网。里面还配备了智能化应用程序,甚至还可以遥控家里的空调。
未来的世界最终还是属于现在的年轻人的,而西门子自己的大学每年都投入超过1.83亿欧元培养约1万名优秀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在电子、机械、能源、信息和商学领域,西门子大学都提供了职业培训和双向教育,双向教育即学生在参加实践性的职业培训的同时也攻读本科或硕士的课程,最后取得本科或硕士学位。
科学长夜-汉学系学生朗诵话剧
科技的世界似乎是属于男人的世界——在西门子这儿也并非完全如此。一名50岁左右的妇女正在西门子大学的摊位前问起学位和就业前景,她女儿今年刚上大学,在技术系读书。工作人员耐心跟她解释一个YOLANTE(青年技术女性网络)的项目,专门支持和鼓励女性投身科学技术领域。从2002年起这个项目就给100多名女理工科学生配备专职导师、进行拓展训练、提供国内外实习机会。摊位旁一个环保工程展示台正好站着一位女工程师,她正热心给别人介绍最新研发的从水中提炼锌、铅等元素的设备。这位个子高高金发碧眼的德国姑娘是埃尔朗根本地人,父母也是西门子工程师,一家人可谓西门子世家。她在西门子工作2年了,感觉女性在技术行业也可以很出色,在这里跟男性有同等的机会。
科学之夜也不尽然是自然科学的舞台,人文学科也有不少重头戏。在人文学院,你可以领略北欧、中欧、中东的语言和文化的魅力,在语言学的实验室听听中世纪的德语,听历史系的学术报告了解德国人从哪里来,跟文学系同学细读卡夫卡的作品讨论文本与伦理、语言和暴力。埃尔朗根的戏剧媒体研究专业全德有名,今晚也在他们专用的实验小剧场设了一个主题为“迷宫”的展览,让大家体验当代先锋艺术。展览用黑色幕布造出一个迷宫空间,里面各个区间有舞蹈表演、小说朗诵、图片展、各电影中迷宫镜头的剪辑、学生自己拍的短片,还有一个神秘丛林的舞台背景,人们穿行其中,慢慢思考人生就如迷宫,每个人都在寻找意义和价值。
汉学系的活动展现了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魅力,也吸引了不少德国民众过来猎奇。两个学生首先朗诵了一段何冀平的喜剧《开市大吉》的选段,讲的是上世纪30年代旧中国一家医院里的医生护士怎么巴结逢迎一个有钱大老爷,语言轻松幽默又讽刺时弊。听众饶有兴致地听完朗诵,还跟学生讨论起中国戏曲,对传统中国文化也很感兴趣。朗诵的两个学生Stefan和Antonina都是汉学系大二的学生,这个剧本都是他们的课堂翻译作业,他们发音标准,对一些地道的口语表达理解准确。他们和十几个学生参加了去年汉学系组织的10天游学,去了北京,还去曲阜参观了孔庙,真切地感受了厚重的中国文化。Antonina来自乌克兰,她说到了北京,游览了这么多名胜古迹,还看到了北京的大、人多,一片繁忙景象,对她而言简直是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她还说她很喜欢汉语,愿意以后从事中国旅游业。
中国留学生也在科学之夜扮演重要角色。今年9月刚到这攻读医学博士的王瑞豪是国家公派研究生,现在从事自主神经的研究。德国导师对他寄予厚望,时常敦促他好好学德语,争取以后也像他的泰国前辈那样考取德国的职业医师执照。德语并不容易,而德语医学词汇大都是一长串的,更不容易。为了准备这次活动,王瑞豪提前查好了展板上所有术语,当晚就给来访的中国人流畅自如地介绍起来。而他更希望2年后能用德语给德国人讲,真正融入当地的科研和生活。自主神经研究目前在国内还算稀缺,他希望日后把最先进的成果和理念带回国内,让中国的研究也提升到世界尖端水平。
埃尔朗根的科学之夜给民众带来的不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重质量、求创新的“德国制造”精神和品质的播种和扎根,这是德国保持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我们中国亟需学习的。
王瑞豪在神经医科展板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