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金风送爽,又到一年开学时,无数游子胸怀梦想,跨出国门,走向课堂,面对新起点,收获新体验。
初到西班牙马德里时,日子还颇有些小情调,逛逛公园,看看博物馆,体验着灰墙巴洛克、阳伞咖啡座的欧陆风情,十分惬意。没想到刚开学没几天,位子还没坐稳,就淹没在了课堂上各国学生活跃的发言和激烈的讨论声中,以及课后有些不知所云的文山字海里。随之而来的,有些压力和担心,没想到酝酿了几天,竟变成了兴奋和动力。
还记得正式开学前两周,首次走进马德里孔普鲁登塞大学新闻系的主楼。初秋的天空一扫连续几日的阴霾,徐徐微风拂过大学城主干道两旁的法国梧桐,沙沙作响,明媚的阳光透过秋叶洒在人行道的石砖上,星星点点。虽然赴西之前,通过在网上多次查询,已将学校的一切深谙于心,但真正站在它面前时,还是颇感震撼和激动——后现代风格的混凝土浇筑建筑表现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洒脱;楼顶欧盟旗、国旗、校旗站成一排,迎风招展,顿时标榜了一回档次;信息科学院的金属标牌低调而大气,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走进大楼,不得不为博物馆一样的陈设惊叹:门厅里摆放着各个时期的放映机、投影仪、印刷机,橱窗里展示着报纸、涂鸦、海报……特别是校长办公室前长长的走廊上展示着的一排城市旧照,被精心装裱,一张张连接起来犹如时光的蒙太奇,记录着马德里的变迁,怀旧而又庄严。看到这些泛黄的文物,就会想起各个时代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用镜头和油墨,用青春和激情,鉴证着历史。此时此刻,敬意油然而生,提醒自己应该学一行干一行,干一行爱一行。
已经不是第一次走出国门,也并非从未经历过万人空巷、鼓吹喧阗的场景,但第一天上课时,各位教授的风度和学识带给我的深深震撼,丝毫不亚于任何大场面。教授们大多是西装革履,皮鞋锃亮,腰板笔挺,目光如炬,学者气质由内而外散发出来,凛然不可冒犯。上课铃响,走进教室,颔首问好之后,便开始娓娓而谈,此间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引得大家时而哄笑,时而沉思,时而激动,时而感慨。
虽然我从第一节课就意识到作为一个非母语学习者,语言能力十分有限,如果把这课堂比作一场盛大的音乐会,纵然屏息凝神,亦无力欣赏全局,即使如此,却也隐隐可以预见,或许此生将要经历的最美妙最精彩的学习生涯,就要在这间教室开始了。有时候,会一时搞不清那些大教授正在表达或者想要表达些什么,抑或有些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但我想他们应该是在传递一些最为美妙的真知,美妙得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我也相信随着时间流逝,通过努力,我会很快适应并陶醉其中。此时此刻,我感觉自己仿佛一只小熊得到了一大罐蜂蜜,一方面幸福来得太突然,一方面手心还在冒汗。
开学第一周上课的感觉是奇异的,课堂更像一个论坛,老师讲完理论,就和学生们展开论战,这也是最有趣的部分,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们用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激烈讨论,常常会围绕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这时老师和学生之间也没有了界限,教授松开领带,挂起外套,走下讲台,坐在课桌上,仿佛成为学生当中的一员。在一次次探讨中,教学相长,无尽的灵感迸发而出。
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体会无比美妙,如果说过去的学习是平湖泛舟,现在有点像攀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只有努力攀登过才知道。每天要在地铁上穿过城市,往返于学校和住家之间,挤在人群中,随着车身摆动摇晃,环顾四周,有些茫然。每天晚上在成堆的文献中睡去,又梦见文献把我叫醒,有些迷惘。遇到困难时也会思考自己的智商是否符合标准,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因为琢磨不透一两篇资料,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之时,盯着天花板默默问自己:你想追求梦想,飞得更高,走得更远,现在这一切——真知、大师、文化,不都是你祈求和期盼的吗?你是叶公好龙,还是真金不怕火炼?
终于有一天,第一次张开嘴,在课堂上发言,扎实的基础以及来自东方的视角和观点,赢得了老师亲切的赞许,走出第一步,发现未知并不是那么恐怖,困难并不是那么可怕。回家路上,看着地铁玻璃窗上自己的倒影,陌生又熟悉,听流浪艺人唱起的老歌谣也格外有内涵:
Recuerdo que juntos pasamos muy duros momentos,
y tu no cambiaste por fuertes que fueran los vientos.
(回想起我们一起度过的艰难时刻,纵然历经风雨,你都从未改变。)
Es tu corazón una casa de puertas abiertas,
tu eres realmente el más cierto en horas inciertas.
(你的心就是那敞开大门的家,前途未卜之时,有你坚守身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留学是一场精彩的人生旅程。漂泊海外,一步步越走越远。为理想,为求知,为祖国的强大,Amigo(朋友),向前看。(作者系西班牙马德里孔普鲁登塞大学新闻系在读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