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3年第10期 > 正文

知识于我

2013年10月11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严著格
  大学的时光一晃而过,转眼间我已是要“下架”的毕业生了。在这个夏天,我的同学们有的开始工作,有的选择继续学习。不同于很多同学做决定时的纠结,我选择读研,理由很简单,只是出于对知识的追求。
  这似乎是一个很冠冕堂皇的理由。有人问起的时候,我也这么回答,大家也一笑了之,认为是一句很漂亮的说辞。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受更高的教育是为了得到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我不否认这些,但于我而言,放在首位的原因,的确是对于知识的景仰和渴求。
  虽然我没花太多时间做决定,但却是花费了一番唇舌来和父母解释原因。父母当然希望我能读硕士甚至博士,但他们的看法也和大多数人一样,高学历就意味着好工作。别人若是这么想,我也不愿意去解释,然而对于自己的父母,我却希望能和他们说清楚其中的主次之分。我试图让他们了解,在西方人的思维里,读研并非出于希望工资待遇的提高,而是出于对知识的追求,希望通过科学研究创造出更多学术上的财富。结果是,父母虽然接受了我的说法,但也得出了一个结论——我多少有些读成书呆子了。
  作为一个在英国的留学生,我觉得国内大学和英国大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学术氛围。不知为何,我总觉得国内的某些大学生把书读得过于功利。在国内我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言论:读书根本没有用,工作的时候,学过的东西一点都用不到。说这些的,不乏受过高等教育者。大学于他们而言,只是一纸文凭,而这文凭,也只是找工作时的一个跳板。在和老外的交流中我则发现,他们的态度完全不同。他们更多的是为了知识而学习,而非为了成绩或者文凭。
  在英国待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和我的中国同学都有一些变化。我们会更多地去关注知识本身,而不是知识带来的那些所谓的“效益”。在寻找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乐趣,这或许才是一个大学应该有的学术氛围。
  人们总说,知识是工具。然而,知识更是一种信仰。很多时候,科学是可以和哲学联系起来的。我的一位朋友因为眼部手术,经历了一段很痛苦的恢复期,也错过了高考,不得不复读。他问我,人生是否是注定的。我这样回答: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轨道是固定的,但是电子环绕原子核的轨迹却是随机的。
  人生中,好多重要的事都是注定的。一个人不能选择在哪里出生,不能选择家庭状况,人生中遇到的各种意外,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就如地球的轨道是不可变的一样。但是,每个人依然有自己的能动性,可以选择努力,可以选择庸碌,可以选择乐观,也可以选择消极,而这就如电子的轨道是可变的一样。
  我不相信人定胜天的说辞。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有着自己的不可撼动的规律,每一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但也不能因此就忽略了个体的力量。电子虽然比不上地球,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活动,不都是通过化学反应,通过各种的电子转移形成的吗?我认为,人之无从是因为无知。更多的知识意味着更广阔的视野,往往也带来更广阔的胸襟。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因为信仰知识而不惑,也因为信仰知识而自信。
  我追求知识,还因为知识很美丽。王国维说,做学问有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第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种。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是最高的境界。这三种境界,第一种执著,第二种痴迷,第三种则是厚积薄发,能够有所发明和发现了。
  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艰难和痛苦的时期,但当有所收获时,却能得到极大的快乐。大学里的学习,早已不同于中学时期的题海战术。导师更希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我喜欢研究一个问题时沉浸在其中不知时间流逝的感觉,更喜欢用尽各种手段之后豁然开朗的感觉。知识的魅力尽在于此。抛开知识可以带来的利益,也不用去想什么为人类科学事业贡献力量,仅仅是为了这种美,就足够成为我追寻它的理由。读研的时候,将会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我希望能好好利用这段时间,追寻知识,欣赏知识,发现知识。

知识于我,就是这样的意义。看起来有些迂腐,但我很喜欢自己这样的态度。我国一直都是一个工业生产大国,却总是缺乏自主创新的技术。我想,这或许和我们对待知识、对待高等教育的态度有关。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因为知识本身的力量而景仰它,因为知识本身的魅力而追随它。大学,应该是一个让人有所收获的地方。当我们认真学习过,全心投入后,虽然得到的是同样的文凭,却能收获不同的感悟和心境。(作者今年从英国诺丁汉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毕业,新学期将回国赴宁波诺丁汉大学读博,继续就读于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