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2年第9期 > 正文

为国际大都市发展构筑人才高地

2012年09月12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本刊记者  沈仁
  2012年7月25~26日,由上海海外联谊会、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华学人与21世纪上海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严隽琪,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原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分别作主旨报告。上海市委常委、上海海外联谊会会长沙海林主持开幕式,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长、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市留学人员联合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致开幕辞。
  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的提出,国家对人才和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本次研讨会以“国际大都市的人才结构与教育发展”为主题,围绕“教育:大都市的人才源泉”、“人才与大都市发展”和“学习型城市建设”3个分议题展开研讨。研讨会还以开放式讨论的形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的主旨报告从高等教育结构性的角度切入,提出大学的责任一是体现在构筑文化的根基、引领社会主流文化、确立核心价值和道统;二是体现在直接投入服务社会的实践;三是体现在促进科学技术的革命。谈到“国际大都市”时,严隽琪认为,这个概念应该包括三方面特征。一是要素的集散地,是世界大范围内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快速流进流出、聚集的高地;二是文化的宽容,国际大都市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以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并实现和谐相处为基础;三是大都市生活节奏和知识更新速度往往比较快,职业竞争分外激烈,因此职后学习,即终身教育的需求也就特别强烈。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合伙人赵久苏等应邀在会上作了精彩的报告。这些与会的专家学者大多有海外求学或工作的经历,他们对于人才在都市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均有各自独到的见解。
  许智宏在题为“中国大都市发展中的人才需求:高校改革面临的机会”的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无论从规模和教育科研水平上说,均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培养了大批的人才。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实施,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科技的发展。面对2020年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现代大都市发展中的人才需求给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的机会。大学是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摇篮。为此,当代中国的大学,特别是处于大都市当地的大学,应积极推进大学自身的改革,以加快培养大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方面人才,特别是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灵魂。
  200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组织了47万名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15岁中学生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PISA)。2010年12月8日,OECD公布了测试结果,上海获得了所有三大测试领域(阅读、数学和科学)的第一名。这一结果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巨大反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次研讨会上,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在他的“自信与自省:上海PISA2009结果与基础教育的发展”报告中对这一测试结果作了冷静的分析。他认为,取得这是一成绩的主要原因得益于国家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但局部并不能代表整体,上海只是一个中国发展最为迅速、最为发达的城市,PISA测试内容不能涵盖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也不能涵盖整个教育事业。PISA的真正价值是为了发现教育事业和教育政策中的问题,因此,我们学到的教育理念、教育评价方法甚至发现的问题与不足远比第一,更让我们兴奋。
  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的报告题目为“关于吸引海内外人才为上海服务的政策思考”,其中论述了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不仅对资本的流向产生影响,而且对世界各国的人才流向产生深刻影响,这种新的经济格局也为我国进一步加快吸引海内外人才提供了新的重要契机。报告中还介绍了上海市积极采取各项政策举措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一是在积极配合国家海外人才重大引进专项的落实的同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实施与地方经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专项人才计划;二是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引进中的作用,率先探索市场化引进的方式方法;三是强化综合配套服务力度,为海外人才安居乐业提供切实保障。左学金认为,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上海市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在思路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才能适应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赵久苏在他的报告“国际人才流动的趋势”中,以一名留学回国人员的视角为上海吸引、留住国际人才提出了建议:首先要从舆论、政策上引导对“国际人才”的正确认识,其次要成立留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解决留学回国人员的就业问题,第三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已在上海较长时间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多层次奖励。
  本次研讨会还邀请了一些国外嘉宾,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的教育政策顾问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杰弗里·雷蒙、日本国际教育协会理事长堀江学、新加坡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主席陈企业、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前董事会主席贝恩德·埃森布莱特、英国温彻斯特公学校长拉尔夫·唐森德等,他们分别介绍了各自组织和国家有关人才与教育问题的情况、战略及政策,让与会者受益匪浅。
  英国温彻斯特公学校长拉尔夫·唐森德在他的报告“‘精英’在当今英国教育中意味着什么”中论述道,“精英”应该是具有奉献精神,兼备领导力,并且能推动社会进步的这样一个群体。以培养“精英”为己任的学校则理应具备高度的办学自主性、明确的办学目标、独特的学生选拔方式、个性化的培养标准、令人称赞的信心塑造力等。
  在日本、新加坡等资源小国,无不把人才培养和引进作为一项长期国策。新加坡太平洋经济合作委员会主席陈企业在研讨会上介绍说,新加坡没有自然资源,所以我们着重发展的是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新加坡实施了与之相匹配的人才教育战略。在今天的创新经济时代,新加坡开始推动全球校园计划,加大与世界顶级大学的合作力度,着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
日本的很多企业把“人才”叫作“人财”,因为他们认为,优秀的人才是企业和社会的财富。日本国际教育协会理事长堀江学介绍说,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倾向的加剧,当今的日本正在呼唤全球人才,并启动了多项吸引人才的政策。例如经济产业省和文部科学省联合实施的“亚洲人才基金的构思”和“高端留学生培养”计划,邀请亚洲等地优秀的留学生到日本,从中培养能承担亚洲发展的高端人才。文部科学省又于今年启动了“全球化人才培养推进计划”,旨在培养能够积极地挑战、活跃在全球舞台上的人才,推进大学教育全球化的体制改革。堀江学认为,从全球角度上说,人才流动将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它往往会带动知识流、信息流。但对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来说,如何吸引和集聚高层次创新型国际人才,也是所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摄影/王芳  刘晓蕾)

研讨会上。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