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华领
为增进以色列大学生留学中国的荣誉感,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中国留学,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影响,促进中以两国教育、科技、文化的交流,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2012年7月26日,在庆祝中以建交20周年之际,中国驻以色列使馆为获得2012/2013学年留学中国的以色列大学生举行“中国政府奖学金授予仪式”。仪式在大使官邸举行,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以色列大学生及他们的父母和亲朋,奖学金生所在大学的校长、院系主任、老师,原在华留学生代表,中国学联代表,中国驻以使馆及驻以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等约100人出席了授予仪式。以色列教育部、高教委、外交部官员出席并致辞。中国驻以使馆临时代办施泳出席并讲话,仪式由使馆教育组负责人主持。
施泳临时代办在仪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今年是中以建交20周年,在过去的20年里,中以两国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贸易等领域合作交流方兴未艾。教育合作与交流是中以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5年两国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以来,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教育合作发展迅速,通过中国政府提供奖学金等不同渠道,以色列每年有上百名大学生和研究人员赴华学习和从事合作研究工作。他表示,欢迎更多的以色列学生与科研人员到中国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他希望即将赴华学习的奖学金生,到中国后尽快克服文化习俗和气候的差异,尽快适应学习生活。施泳临时代办对以色列政府宣布自2012年起每年对华提供250个奖学金名额表示高度赞赏。他希望通过两国教育界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出更多中以两国友谊的民间使者。
以色列高等教育委员会和计划预算委员会秘书长摩西·维格多(Moshe Vigdor)积极评价中国对以色列提供政府全额奖学金的作用,强调以中教育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迫切性。他表示,以色列政府高度重视与中国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为扩大对华交流,政府已决定每年投资4000万谢克尔(约合7200万元人民币),向中国提供250个奖学金名额。此外,以色列教育部将积极推动建立两国高等人才培养基金,鼓励更多的中国博士后和科技人员来以色列高校深造,进行合作研究。
以色列外交部副司长、原在华留学生蓝天铭(Amir Lati)介绍了自己13年前获中国政府奖学金赴华学习的切身体会,以及通过留学中国对自己命运、经历的改变,鼓励在场的奖学金获得者要像他一样,走好留学中国之路。
来自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海法大学和维德曼医学院的奖学金生代表在仪式上发言,感谢中国政府、中国驻以色列使馆为他们提供赴华学习的机会,表示要遵守中国法律,尊重中国习俗,刻苦学习中国悠久的语言文化,将来做两国友谊的使者。
该批政府奖学金生是根据中国教育部的规定,由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和以色列外交部共同选拔,通过评审确定的。他们于2012年9月初入学,分赴北京、天津、杭州、长沙、昆明、沈阳等市的有关大学学习汉语、中国文学、法律和中医学等。
近年来,以色列瞄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潜在的巨大市场,政府及各种实业机构均在努力开拓渠道走进中国。以色列无论从人口、国土还是自然资源等方面来说均属世界小国,但其科研实力和智力开发都堪称世界一流。以色列高等教育无论在科技创新还是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都有其独到之处。凡是到过以色列的外国人,无不为其在这样一个资源贫乏、干旱少雨的国土上开发成为一个现代富足的经济强国而感到赞叹。为促进中以两国的教育、科技合作与交流,培养我国高科技人才,笔者对中国与以色列的留学教育前景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中以留学教育的互补性
教育在以色列是份宝贵遗产。犹太民族素有重视教育的传统美德,犹太人有句常言“宁肯少吃一口饭,不缺教育一分钱”。犹太人政治家们更是提出“对教育投资是最有远见的投资”,“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犹太民族不仅有诸如爱因斯坦、海涅、贝多芬、马克思、柴门霍夫、毕加索、基辛格等一批现代伟人和名人,自1901年至今还有110多位犹太人获诺贝尔奖,占获奖总人数的17%。在犹太人心目中,“教师比国王更伟大”,学习与钻研是一种神圣的使命。
今日以色列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按人口比例列居世界首位,不断培养出来的大批高质量人才对以色列的持续发展和科技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以色列成为世界上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列入教育强国。从而在这块各种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土上,以色列却能跻身经济发达国家之列。
中国是教育大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中国广大民众同样有着接受教育的强烈愿望,也有着接受教育的传统美德,父母肯为子女的教育投入家庭巨资,国家各级政府也在积极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以色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传统与中国有很多相似性。中国需要培养大批高科技人才,以色列具有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基础,中以两国在留学教育领域有广阔的互补性。
中国驻以大使高燕平(右七)与希伯来大学校长本·萨松(右八)和希伯来大学部分中国留学生合影。
中以留学教育合作交流
2011年,以色列教育部宣布,为增强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今后6年将增加30%的教育投资,总额达21亿美元。新增教育经费将主要用于加强基础研究和提高教学质量,包括增加2000名大学和学院教师职工。以色列政府2011年决定,投资3.6亿美元批准设立“创造未来工程”,资助建立20多个尖端研究中心,研究自然和人文学科的前沿尖端课题。目的是确保以色列高等教育位居世界前列。
为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减少人才外流,以色列政府在2010~2014年将投资近1亿美元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创造更多科研工作岗位,吸引2000名在国外工作的以色列科学家回国工作。
以色列政府鼓励教育面向世界,要求7所大学尽可能提高招收国际学生的比例。同时,以色列鼓励本国大学生到国外接受教育,广泛了解世界各国的知识。据笔者了解,以色列大学毕业生到国外接受教学实习者占65%以上。笔者在与以色列教育部和高等教育委员会负责人的接触中了解到,以色列政府热切希望与中国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合作。2011年3月,以色列教育部长基殿·萨阿尔(Gideon Sa’ar)在会见以郑树山为团长的中国教育培训代表团时表示,希望今后加强与中国教育领域的全面合作交流,并倡导两国教育部建立“中以教育科研合作培养人才基金”,建立高等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笔者在以色列活动的多个场合也多次听到以方高级教育官员向中国驻以色列使馆外交官提出过类似建议。
中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30多所大学与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等7所大学签有合作交流协议,中以留学教育合作交流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1年5月29日,以色列巴伊兰大学与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签订合作备忘录,争取国外投资150万美元,在2012~2016年期间接受中国25名博士后来以色列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加强中以两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合作。以色列理工学院是世界知名高校,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都有密切的合作,该校在生物化学、军工、材料技术开发、土木工程等专业均属世界一流,学院的阿龙·切哈诺夫教授、阿夫拉姆·赫什科教授、丹尼尔·舍赫特曼教授均在近年获得诺贝尔奖,这些著名的科学家现仍在院内执教。自2010年起,以色列理工学院开始在中国试招收14名本科生并提供奖学金,这一项目非常成功,学院计划将其列为常规合作项目,以扩大与中国的教育合作。特拉维夫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也希望与中国尽快开展类似的合作。
根据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国际战略,为加强与中国的教育合作,促进两国更为密切的学术交流,增进两国教育合作创新,争取更多的中国留学生来以学习和深造,促进以中两国友好关系发展,以色列政府决定自2012年起每年拨款4000万谢克尔,向中国提供250个奖学金名额,包括100名本科生、50名硕士生、100名博士后。该项目由以色列高等教育委员会具体实施。
近些年,随着以色列安全局势的逐步稳定,中国到以色列留学的人数迅速增加。据中国驻以色列使馆教育组统计,中国在以留学人员主要分布在以色列7所大学和以色列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其中博士后和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访问学者分别占57%、24%、18%、1%;学习自然科学的占66%,社会学科占34%。
中国在以色列的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回国率为100%。据了解,本世纪初从以色列回国的留学人员,不少都已成为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还有相当一部分走上了国内高校的领导岗位。
据不完全统计,以色列在中国的各类留学人员中,自费留学生占90%以上,主要学习汉语、经济、贸易、法律、中医等专业。据了解,他们普遍对中国留有美好印象,尤其对中国的美食、中国师生的热情教学与帮助等都给予高度评价。不少在中国留学的以色列学生回国后,大都向老师、同学、朋友和邻居主动介绍中国,成为推广和传播中国教育的民间使者,也是中以两国教育合作与交流的热情支持者。
2012年5月,以色列第二次大学生汉语夏令营活动结束后中以两国学生合影。
中以留学教育展望
笔者认为,中以留学教育仍需加强交流,增进了解。以色列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高校科技园以及科技孵化器的管理机制,都是非常成功的范例。以色列高校的管理模式、教授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高校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都深深感动着中国留学生。
中国高等教育应对以色列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以色列教育界对中国有着合作交流的良好愿望,但是也不十分了解中国教育的结构与体制,常出现即使愿意合作交流却无从下手的局面。此外,中以两国教育需要加强高层沟通,中国需要对以色列的教育强项加强了解,促进中以教育领域高端项目的合作与开发。
以色列在农业灌溉、生物化学、医学、环境保护、纳米开发以及军工领域都堪称世界一流,适时建立“中以教育科研合作培养人才基金”,可以开辟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交流的渠道。
以色列属于智力开发的国家,许多专利需要寻求国际市场,其目前的科技实力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极强的互补性。以色列有很多实业家和大学生希望到中国开辟实业领域,寻求市场,求学深造,因此希望到中国学习中文、法律和中医等。据了解,凡是在中国学习或工作归来的学生或专家,普遍对中国有着良好情感。此外,留学中国也为他们自身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目前,有大批以色列人士希望访问中国和到中国留学。中国政府可考虑适当增加对以色列的单边奖学金名额,以满足以色列学生留学中国的愿望。
(供稿/驻以色列使馆教育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