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2年第9期 > 正文

留学在金达莱之国

2012年09月12日  来源:神州学人 
  

编者按:2012年4月15~27日,由教育部国际司组团,并约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处、中国教育报刊社(《神州学人》、《中国高等教育》)等单位一行5人组成出国留学综合政策调研组,前往日本、韩国、朝鲜3国,开展出国留学政策的综合调研工作。在中国驻日本使馆教育处、驻大阪总领馆教育组、驻韩国使馆教育处、驻釜山总领馆、驻济州总领馆和驻朝鲜使馆教育组的积极协助下,调研组详细调查和全面了解了3个国家中国留学人员的基本情况。本刊前两期已刊载在韩和在日中国留学人员的专稿,本期推出在朝鲜的中国留学人员的专题。

采访手记
文/本刊记者  王芳
  朝鲜位于亚洲东部朝鲜半岛北半部。北部与中国为邻,东北与俄罗斯接壤,南部以军事分界线与韩国相邻。坐飞机抵达朝鲜,你会发现你的手机无法使用,因为这里没有漫游服务。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可以用,但所到之处却无法连接互联网。
  在朝鲜的中国留学生与国内80后、90后的同龄人相比,是远离网络的一群年轻人,就连与国内电话联系也相对减少很多。他们在这里体验到的是一种与国内完全不同的学习生活。
  近年来,中朝友好合作关系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双方高层互访频繁,双边合作继续加强,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调研组在朝鲜调研期间,中国驻朝鲜使馆教育组负责人王克媛一秘介绍说,截至目前,中国在朝鲜的留学生有130多人,留学生构成比较单一,大多数为1980~1990年出生的朝鲜语专业学生。其中有60名政府互换奖学金生,2012年年初来朝学习,年终结业回国。在短时间内接受较大量的语言教学内容,比较国内同期多听课约100个课时,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益。
  谈到中朝两国教育现状,王克媛介绍说,中朝两国签署有《2010~2020年教育交流与合作协议》,规定中国每年向朝鲜派遣60名留学生。这些政府互换奖学金生均为国内各个高校申请来朝鲜实习的大学二三年级的在校生。对这些学生,朝鲜限定的接收院校为金日成综合大学和金亨稷师范大学。
  调研组了解到,2011年在朝鲜的自费留学生有73人,40人在金日成综合大学,其中硕士生4人,博士生1人;33人在金亨稷师范大学,其中预科生15人,本科生18人。主要来自中国东北地区,专业主要为朝鲜语。2012年在朝鲜的自费留学生有75人,30人在金日成综合大学,其中硕士生6人,博士生1人;45人在金亨稷师范大学,其中预科生12人,本科生33人。迄今为止,到朝鲜学习的各类中国留学人员已超过1700人次。
  据了解,教育组的留学生工作遵循“管理即服务”的原则,采取组织与引导、资助与安抚相结合的办法,鼓励留学生克服信息封闭、学习内容枯燥、生活困难等不利因素,关注留学生的个性和多种需要,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在使馆支持下,教育组利用距离国内近的便利条件,经常赴丹东为留学生购置当地无法解决的生活必需品和食品,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稳定留学生队伍,教育培养和提高留学生跨文化背景的适应力。
  多年来,教育组在“新生入学第一课”中,对初到朝鲜的中国留学生进行安全留学教育培训。要求留学生做到安全规定能知,逃生设备会用,安全协议责任到人,检查督促到位。并要求朝方根据中国留学生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开放对中国留学生的限制,为他们提供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维护留学生的利益。
  调研组在驻朝鲜使馆与教育组工作人员和留学生座谈时了解到,教育组近年来本着“管理即服务”的工作理念,针对个性需要为在朝中国留学生提供服务,利用一切机会与留学生促膝谈心,体察他们的情绪波动,疏导心理问题。参加座谈会的留学生介绍说,教育组每周2次定期向留学生开放,利用教育组现有的活动场所,想尽办法使其具备多功能活动能力,大家利用这2次开放的时间可以到教育组来唱卡拉OK、打乒乓球和上网收发邮件,教育组的老师对大家都非常关心,对待每一位同学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让大家感觉来到教育组时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
  根据在朝鲜中国留学生的特点,教育组以重大事件的发生或高访团来访为契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留学生为国分忧爱国奉献的高尚情操,鼓励他们在国家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这已经形成了惯例,每年春节、中秋节、国庆节、清明节、五四青年节等节假日或纪念日,教育组都会支持留学生开展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凝聚大家。在纪念七一“唱支山歌给党听”主题会上,以公派留学生为骨干自编自演的一台大型节目,显示了中国新一代留学生的多才多艺。留学生们在自我娱乐的同时,也在使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上为各国大使和朝鲜领导人等来宾献艺,来宾们都惊叹于表演的出色和服装的精美,以及中国青年的高素质,中国留学生在这里展示着中国的形象。
  为凝聚在朝中国留学生,除了鼓励、资助他们的学习,教育组还组织留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汉语桥文化衫,拓宽留学生的活动范围,争当民间友好大使。中国留学生身着自己设计的汉语桥文化衫参加各种活动,向朝鲜民众传达中国“汉语桥”的声音,成为传播中华文化、进行公共外交的重要资源。
  留学朝鲜的生活对年轻的中国学生来说看似是一种吃苦,但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可以感受到,虽然这里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比在国内差了点,但是他们却能在适应和接受中慢慢成长。
  
我所看到的平壤
  文/刘倩(金日成综合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硕士生)
  我在平壤学习生活了近6年,对这6年来平壤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触颇深。
  
商店饭店皆聚此,饮食生活也向荣
  6年前初到平壤最大的感觉就是荒凉。为数不多的小商店里更是没有什么可买的,更让人不解的是还有一些商店里的水果蔬菜只用于陈列展览而不卖。6年后的今天,不论是外汇商店还是朝鲜的普通商店都已随处可见,其中有很多都是自选超市,各国商品也是应有尽有。比如新建的普通江百货商店,就是一个三层规模的超市。一层是日常生活用品,二层以食品为主,三层则是电器、家具和衣服、鞋帽等。这些商品以进口为主,但也不乏很多朝鲜特产。在这里,最畅销的还要数朝鲜当地食品工厂生产的面包了,刚摆上货架上的各种面包,很快就会被抢购一空。毕竟这些新鲜出炉的面包对于普通朝鲜人来说还是很经济实惠的。
  6年前的平壤,饭店少,规模小,常常是客人还没有服务员多,饭菜的种类也只有几样。而如今,平壤陆续引进了汉堡包、比萨饼等西方食品,烧烤、炸鸡、日本料理、中国菜等有特色的饭店也越来越多,深得广大朝鲜人民喜爱,再加上近年来经济发展良好,现在的饭店晚餐时间往往是座无虚席。
  近年来,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旧楼也被粉刷得鲜艳夺目,使得平壤的整体感觉焕然一新。曾被戏称为世界最大烂尾楼的柳京大厦如今也已经完成外部装修,直指苍穹,颇有朝鲜版“迪拜塔”的风范。
  
对外交流变频繁
  这两年,朝鲜领导人几次出访中国,使朝鲜也掀起了阵阵中国风。每次访问归来,都会在我们金日成综合大学刚进校门不远的地方放一个大白板,画着本次出访的路线图,以供全校师生观看,电视里也会时不时地播放领导人的出访录像。在朝鲜人民中最具人气的还要算中国的电视剧了,《暗算》、《潜伏》、《毛岸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都深深地吸引了朝鲜人的眼球。讨论剧情和演员也就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最火热的话题了。我就听过很多朝鲜人说“孙红雷长得不怎么样,但却很有男人的魅力”等等。
  在我面临研究生选择专业的时候,我们大学的老师主动告诉我,时下金日成综合大学里最火的专业要数财政了,因为朝鲜现在正大力发展经济,国家正需要具备这些知识的年轻人。我最初还担心现在朝鲜的经济并不发展,而且又没有股票、期货等金融商品,在这里学习金融是否是个正确的选择。但是上了1年的基本课程才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课程大致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类,既讲述了朝鲜的社会经济体系,也不乏国际上的先进知识技术,客观地评价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优势以及缺陷。给我们上课的朝鲜老师们基本都在国外留学过,并有着很高的外语水平,以便于阅读各种外文资料。
  朝鲜是一个坚强而团结的民族,相信在勤劳朴实的朝鲜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神秘的国度一定会慢慢地打开国门,迎接世界各地的人们。期待这一天早日来临!
  
这里是我成长的地方
  文/侯兴泽(金日成综合大学朝鲜语专业本科生)


  来朝鲜留学转眼已经5年多的时间了,这5年多的时间,虽不敢说自己成才了,但是17岁到22岁是在朝鲜度过的,在留学生活中的每年每月、每月每日甚至每时每刻,我都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在一天天地长大,无论是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朝鲜平壤是丰富提高自己、磨炼塑造自己的成长园地。
  少年时对体育运动的痴迷使自己很难安静地坐下来,刚学习朝鲜语时曾一度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朝鲜辅导员金老师在了解了我的情况之后,课下安排优秀和年长的同宿生辅导督促我,课上老师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耐心教授,渐渐地我的心从操场上收到课堂里来,不但学习入门了还能主动地请教他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文龙同学(现已考入中国外交部)是个语言天才,从他身上我学到了有效学习的方法,像这样的学习达人便成为激励推动我学习的榜样和动力。
  在学习上我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在生活上我也学着为同学们多做一些事情。每逢节假日,我便和大家一起去市场买菜并主动承担“大厨”的角色,鸡鸭鱼肉只要同学想吃的,不会做就打电话问妈妈,几年下来还真的学会几道拿手菜呢。来朝鲜之前从不进厨房的我,居然能得到这些独生子女们的认可,使身在异邦的同学们能在舌尖上品尝一下中国的味道,慰藉一下思乡之苦。在此当中,我不仅具备了生活自理能力,还学会了关照他人。之所以如此,也是朝鲜同宿生的一次“惊险之举”震撼了我,感动了我。记得来朝鲜不到半年的时候,住在6楼的一位同学把钥匙忘在宿舍里了,眼看天就快黑了,管理员都下班了,从外面怎么也打不开锁,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就听见有人喊道:“同宿生爬上阳台了!”大家一起跑出去,只见朝鲜学长徒手从隔壁的阳台攀到这个同学房间的阳台上,一跃跳进屋内,很快找到钥匙又原路返回。大家都屏住了呼吸为他捏了一把汗,他却若无其事地说道:“没关系。不然她晚上睡哪儿?”从他身上我学会了作为男人的冷静、沉稳与勇敢。那天晚上感到温暖的不只是钥匙忘在屋里的那一位同学。
  在学习之余,我还组织并参加了篮球、排球和足球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如金日成综合大学与金亨稷师范大学的留学生的足球、篮球比赛,留学生与中国驻朝鲜使馆外交官的对抗赛,留学生与朝鲜同宿生的友谊赛等,朝鲜人民不仅能歌善舞,而且特别爱好体育。通过比赛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加深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朝鲜领导人也给予了中国留学生深切的关怀。我们在朝鲜有病住院,治疗、食宿都是免费的。学校还不定期地带我们免费去观光旅游。神圣的白头山、秀美的妙香山、海滨之城元山、人参之乡开城等为我们打开了了解朝鲜民族文化和风俗人情的一扇扇窗口。
  朝鲜是我从不经事的少年走向意气风发的青年的地方,是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中学生变为一个学有所长的大学生的地方,是我从一个青涩莽撞的愣头青成长为一个稳当持重的成年人的地方。这里永远留有我的青春岁月、青春足迹和青春记忆。
  
我的朝鲜留学生活
  文/刘红(金亨稷师范大学朝鲜语专业国家公派生)


  从2011年12月,我被定为中朝政府互换奖学金项目候选人员以来,长久的等待以及复杂的手续让我对此次留学机会感到倍加珍惜。能够在这样一个在全世界看来都很神秘的国度以公派生的身份生活7个月,作为中朝友好交流的使者,代表我们的国家,展现我们中国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这将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之一。
  
初到朝鲜
  2012年5月4日下午,当中国国际航空CA121航班缓缓降落在朝鲜平壤顺安机场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里都怀着不安与期待,悄悄打量着这个自己知之甚少的国家。我则抛开所有曾经在电视、报纸、网络上看到的介绍,用自己的眼睛来认真地审视这个自己即将学习生活7个月的地方。
  从机场出来,我们就受到了中国驻朝鲜使馆教育组王克媛和赵铁军老师以及在朝留学生的热烈欢迎,前来迎接我们的还有朝鲜教育省的金局长、朝鲜辅导员金老师以及要和我们朝夕相处的朝鲜同宿生。我们坐着校车来到了上新外国人宿舍,一进一楼大厅就看到手拿鲜花的亲切和蔼的宿管阿姨,她们质朴的笑脸让我们消减了许多陌生和紧张感,随后在同宿生的帮助下我们来到装饰一新的宿舍,整个宿舍显出清淡雅致的氛围,能够看出宿舍为了迎接我们做了很多准备。我们把行李一一安顿好,便下楼去食堂吃饭,食堂为我们准备的第一顿饭非常丰盛,每个人的餐盘上放着四个小碟子,烤肉、生菜、泡菜、鸡蛋,饥肠辘辘的我们吃着在朝第一餐,感受着朝鲜人的热情,对接下来的7个月更加期待起来。
  
学在朝鲜
  我来自大连外国语学院、专业为朝鲜语言文化,被分配到了朝鲜金亨稷师范大学,这是历史悠久,以抗日英雄、朝鲜开国元勋——金日成的父亲金亨稷的名字命名,是朝鲜师范类大学的最高学府。来朝鲜的第一个星期一,我们所有公派留学生身着正装参加了开学典礼,并且荣幸地受到校长的亲切接见,从她的口中我们了解了这个学校的发展历史,也体会到这位女校长对这所学校所倾注的感情。由于公派生均为国内各个外语学校朝鲜语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学校便根据我们的学习程度和专业水平设置了我们的课程,并且编写了新教材。课程全部分布在上午,二到三节不等,下午是参观或者休息时间。由于外国人宿舍距离学校很远,我们每天由同宿生陪同乘坐校车上下学,这大约20分钟的车程给了我们一个观察朝鲜的好机会,一路上有不论风吹日晒都坚守岗位的美丽女交警,有风光旖旎的大同江,还有为生活奔走的朝鲜人民……
  在各科老师中,讲读老师最受学生欢迎。他的授课态度非常值得赞扬,不仅把教材上的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我们,还通过运用各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我们朝鲜语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于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将知识清晰易懂地讲解给学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感染我们,使课堂气氛不失活泼。正是这些老师的努力,才让来这里短短2个月的我们朝语实力得到了迅速提高。
  在朝鲜除了平时课堂上的学习还有一门很重要的实习课程——参观,朝鲜辅导员金老师经常会安排一些参观活动,平时周末我们也会自己出去探寻一些名胜古迹、纪念馆、教育机构等。为了提高自己的朝语水平,我们经常和朝鲜门卫大叔或者打扫卫生的朝鲜大婶聊天。有时候跑出去挤公交,坐地铁,吃朝鲜的特色小吃。我们就是在这些衣食住行中逐渐了解朝鲜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的方式,在这些一点一滴中体会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
  
思念故乡和留学生之家
  由于朝鲜通讯不太发达,我们没有网络,不能使用国内带来的手机,而在这里打国际长途又过于昂贵,于是写信便成了最合适的联系方式,尽管每天中午从学校回来的时候,大家往往都饥肠辘辘,但是依旧有说有笑,期待着来自中国亲朋好友的信件,一下车,大家便冲到门岗,看看是不是有自己的信,每一次收到信件时,大家都激动地呐喊,也有人迫不及待地拆开信来读。每当看到那些熟悉的字迹,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想念时,我总是忍不住留下感动的泪水,对故乡、对亲人、对朋友的思念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想一想,我们这些终日泡在网络中、长在网络上的孩子,已经有多久没有动笔写过一封信了?我们习惯了QQ,习惯了发短信,习惯了用一切快捷的方式传达我们的信息,但我们渐渐不习惯的竟然是对父母说一句贴心的话,对我们所珍爱的朋友表达自己的爱意。直到我们来到朝鲜,不得不开始写信的时候,那些平日里不曾说的话,那些内心的情感就都诉诸了笔端,这些信件是我们在朝鲜生活的精神动力,也将成为我们日后最美好的回忆。
  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当我们热火朝天为“七一”建党纪念日的演出节目出主意,大家一遍遍讨论,一遍遍排练,修改动作,做道具,直到最终节目成型,并且在表演时获得大家认可时,我们明白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使馆和我的祖国
  从我们到达平壤的那一天起,使馆教育组就一直在为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考虑,从机场接机,到开留学生说明会,从发放生活用品到帮助我们邮寄信件,教育组时刻陪伴我们的左右。教育组活动中心每周三和周日为留学生开放,我们可以观看全球电视频道和阅读近期的杂志报纸,为了调剂我们的生活,教育组还特别为我们留出唱卡拉OK的时间。端午节到了,使馆给我们发粽子和鸭蛋。教育组还为我们组织篮球比赛,提供场地、服装、道具,并且为每一个参与者准备小礼物。每一次踏进使馆大门,看到亲切的王克媛老师、赵铁军老师,看到飘扬在使馆上空的国旗,心里满满的都是回家的感觉。看着使馆满院掉落的红杏,想起故乡现在也应该是串串红杏挂枝头了吧?那里是故乡,是祖国,而这里,使馆的每一寸土地,也是我们的家,是我们的祖国。



朝鲜求学路
  文/赵佳(金亨稷师范大学朝鲜语专业国家公派生)


  我想,和所有同学一样,在真正来到朝鲜之前都没有想过自己会和这个国家有这么紧密的关系,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也可以来到这个世界上最神秘的国家留学。
  
这里是朝鲜
  2012年5月4日,搭载着60名国家公派留学生的国航CA121次航班抵达朝鲜平壤顺安国际机场,中国驻朝鲜使馆教育组的老师和朝鲜教育省的负责人在机场迎接了我们。
  坐在从机场到宿舍楼的车上,看着朝鲜真实的一幕幕出现在自己眼前,同学们或安静地沉思,或发出一阵阵感叹。不管怎么样,我们已经身处真实的朝鲜。
  刚来朝鲜对一切都感觉很新鲜,我们居住的地方属于平壤市中心,周边有很多有名的旅游景点,像凯旋门、万寿台、牡丹峰等等。平壤虽然是首都,但城市建设水准和中国相比还是有很大一段距离,朝鲜街头无处不在的标语、宣传画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同时也强烈地刺激着我们本有的价值观,我们用各种方法试着去理解他们的价值体系。
  
我眼中的朝鲜人
  朝鲜人对我们非常友好,在这边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中朝两国鲜血结成的友谊。从大的角度来讲,朝鲜有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而建的友谊塔,在朝鲜革命博物馆里也有很大的篇幅在讲中朝友谊。朝鲜人最突出的优点是爱学习,在马路上边走边看书的人比比皆是,地铁里就更不用说了。朝鲜人会利用一切时间来学习,包括等车、坐车的时间。他们除了自己的本职功课,大部分都会学一点点中文,有的可能只会一两个词,但同时会几门外语的也大有人在。针对大量中国游客的到访,朝鲜著名景点都配有中文导游,会讲中文似乎是朝鲜人成为国际导游的第一步,同时学中文在这里成为了一种时尚。
  真正让我不解的是,在交流过程中我并没有感受到他们对于“外面世界”有多么好奇,或许在他们眼中平壤就是最好的。
  
没有网络的日子
  朝鲜接入互联网的端口很少很少,而朝鲜人对于网络并没有多少了解。还记得我和我同宿讲在互联网上可以和美国的同学视频时他用很惊讶的眼神看着我。
  正因为在这边没有网络,国内手机也不能用,大家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变得很多。从来没有感受过人与人是这样的亲密,在异国他乡,所有的同学都变成了兄弟姐妹,有同学生病大家都会去慰问照看,仿佛正因为没有快捷通讯方式,反而激活了人类最原始的心与心的沟通。我想,在人生最黄金的年龄20岁,来朝鲜留学,青春无悔。正如歌中所唱,“那些岁月我们一定会记得,像一杯酒,像一首老歌”。



你好,明天——我的留朝学习生活
  文/王庆阁(金亨稷师范大学朝鲜语专业国家公派生)


  在2010年考入大连外国语学院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朝鲜这个神秘的地方还会有国家公派留学生。直到听学长们介绍,才开始有所向往。整个大一期间,每当学习到眼睛发胀,晨读到嗓子干渴时,都会用“朝鲜”两个字来安慰一下自己。相比于开放的韩国,能深入到朝鲜内部学习7个月的机会更为宝贵。在这个世界上最为神秘的国家里,到底人们是怎样生活的,我想用自己的双眼来看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完善我的这段青春。
  
留学朝鲜,原来是这样神奇
  我们金亨稷师范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在平壤上新外国人宿舍居住,整栋楼除了公派留学生还有自费留学生及7名朝鲜同宿生,中方和朝方各派1名指导员老师来照料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没有电话、没有网络的日子里,我们反而经常在某个人的房间里聚会聊天,分享一些开心的事情,熬过每一个想家的夜晚,一起感慨这里的生活和国内相比的差异。我们的大学生活,竟然也曾有过在这样鲜为人知的国家里的留学经历,虽然到这里已经过去了2个月,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很神奇。
  
  我期待,明天更美好
  每天肩负着“民间亲善大使”的光荣艰巨使命,公派生们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自己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有些情感像喷发前期的火山,真的只有到了那一刻才会迸发出来,经历了各种事情,情绪也会一点点积淀,到了某个点便再也无法控制。就像一直把想家的情绪忍住不哭却在某天突然大哭一场。7个月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我们的心理和7个月前相比会有多大变化,我们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会到什么程度,我们的知识储备会达到什么水平,作为公派生我们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中朝两国友谊作哪些贡献……明天的明天,有好多疑问,好多未知,我期待,明天更美好。
  那时候的你,真让人羡慕。
(题图摄影/王芳)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