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2年第8期 > 正文

黄汉升:爱拼才会赢

2012年08月08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本刊记者  杨宇
  福建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陈宝琛先生创建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
  作为这所百年老校自己培养的校长,黄汉升对学校充满感情,他说:“我在这里学习、工作和生活了30多个春秋,母校培养我从体育系一名普通教师到教研室副主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再到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起来。我的人生脉搏始终与母校的发展脉搏一起跳动,我有责任回报母校的培育之恩。”



从排球队员到体育专家
  1958年,黄汉升出生于福建省漳州龙海,母亲是小学老师,从小就对他要求很严,希望他长大成才。
  中学时,黄汉升对排球产生了兴趣,教练看中他的体育天赋,力主他走上体育之路。
  漳州是中国著名的“排球之乡”,中国女排前主教练陈忠和也是龙海人,在龙海二中读书时,与黄汉升是一个队,同一个教练,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
  尽管黄汉升很喜欢打排球,技术也不错,但由于身体条件限制,后来他选择了考大学,转向体育理论研究。多年后,黄汉升回忆起这段往事,还有些遗憾:“陈忠和身高179厘米,他走了排球专业运动员的道路,我只有173厘米,走他的路是走不通的,这对我也是个打击。”
  1978年,黄汉升考入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开始了令他一生难忘的大学岁月。“当时刚刚恢复高考,从老师到教材都很缺乏,特别是外语课,我自己非常重视这门课,希望将来能够有机会走出国门看一看,开阔自己的眼界。”黄汉升说。
  黄汉升的老师兼同事、197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并留校任教的陈俊钦教授回忆说:“黄汉升做学生时就很优秀。他勤学苦练,在体育技能上很出色,文化学习也很勤奋。他在宿舍里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夏天,天气很热,别人都出去玩了,他一个人闷在宿舍里,打着赤膊,身上披着几条湿毛巾,看书、学习、写文章。很多年后,每当回想起大学阶段的时光,他的同学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说起这个故事。”
  1982年,黄汉升毕业留校,继续坚持学习和研究。熟悉黄汉升的人都说他有前瞻性,眼光长远,别人在考硕士时,他已经在考博士了,别人考了博士,他已经做博士后研究了。
  从小在闽南长大的黄汉升,骨子里蕴含着福建人特有的“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精神,这种精神推动着他在体育理论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1990年9月,黄汉升实现自己的夙愿,前往美国州立波特兰大学进修。黄汉升说:“我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没有改革开放,我就没有机会去美国留学,那么,我一生的轨迹可能就会改变。这段留学经历对我后来的教学和科研都有较大影响。”
  在州立波特兰大学,黄汉升精选了一些课程观摩学习,这些不同于中国的课堂教学,使他对体育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教学实践的互动性与学生的自主性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黄汉升还被该校聘为排球课老师,给美国的学生们上排球课。
  1992年,黄汉升结束为期1年半的留学生活,如期回到福建师范大学。此时,国内各项事业开始腾飞,体育科学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研究环境不断完善。
  1996年,第26届奥运会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在此前夕,作为奥运会的系列活动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奥林匹克体育科学大会”在美国达拉斯举行。黄汉升应邀参加大会并在大会上作特邀主题报告——《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全球性展望》。
  能够在如此盛大的科学讲坛上作报告,是中国学者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一种象征,时隔多年,仍令黄汉升印象深刻。
  “我当时非常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中国强大,中国学者在国际上才会有发言权。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为中国学者在国际上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黄汉升说。
  黄汉升最初从事的是排球教学训练研究。他对排球比赛得失分规律的研究和技术战术研究等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与比赛中。由他领衔的排球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分别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
  长期以来,黄汉升致力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在中国体育教育训练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多年来,他陆续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国际体育教育、娱乐、舞蹈、竞技运动》和《国际体育教育杂志》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黄汉升曾主持“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该研究成果获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被直接应用于目前中国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由他主持并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科技发展史”课题研究,填补了国内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他主编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获2002年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担任校长之后,黄汉升仍没有放下自己的专业研究。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陈铁成教授告诉记者:“这几年,在体育学术期刊上都能看到黄校长的文章,数量虽然不多,但都是精品。”
  “当校长有时候晚上免不了应酬,可黄校长一般会在8点左右结束晚餐,然后回办公室去做学问,他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很晚。就在2011年,他还申请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陈俊钦说。
  黄汉升的第一批硕士生、现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陈作松说:“有一次,我看到一本新出版的专业书很不错,就推荐给黄老师,可他看了一下就告诉我他已经看过了。他的专业资料信息总是比我快,作为校长,一天忙到晚,我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间看的书。”
  

2011年9月,黄汉升(前排左三)看望入学新生。



“心中装着学生”
  在福建师范大学,学生们都亲切地称校长黄汉升为“升哥”,比黄汉升年纪略大的党委书记罗萤则被他们称为“书记爸爸”。罗书记心里不免有些“失衡”,笑斥学生们搞乱了辈分:“我有那么老吗?”
  玩笑归玩笑,罗书记与黄校长却共事得十分融洽。“我们两个人的办公室门挨门,只要不出差,一天要碰好几次面,学校里需要党政一把手协商处理的事情能很快解决。颇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味。”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罗书记说话很风趣。
  罗书记告诉记者:“黄校长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感情很深,很关心学生,所以深受学生爱戴。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外面出了车祸,黄校长听说后,立即拉着我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我那时候刚从福建中医药大学调过来,黄校长就拜托我联络卫生系统的熟人,把该院院长请到现场,亲自过问医院对学生的抢救是否得当。”
  平日里,黄汉升经常到学生食堂去,与学生们一起就餐。学生反映的问题,他都亲力亲为,督促相关部门尽快解决。
  2012年早些时候,有学生反映校内路灯不亮,有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流窜到学校里实施抢劫。在一般情况下,这种事情并不需要校长亲自出面处理,大学里有专门管后勤、安全和学生的校领导,校长电话过问就够了。可黄汉升却亲自带着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学生宿舍了解情况,安慰学生,并请学生相信,在福建师范大学,他们是安全的。黄校长一出现,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子安定下来,有了主心骨,不再恐慌。
  2012年6月2日,福建师范大学召开了“黄汉升校长与青年学生面对面交流会”。黄汉升带领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与150位学生代表围坐在一起,亲切交流,共话发展。
  在3个多小时的交流会上,黄汉升从学校办学历史、学科门类、人才培养、科研力量、师资水平和对外交流等方面,介绍了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发展方略,并与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就事先征集的109件学生们普遍关注的利益诉求,进行了集中答复。内容涵盖学习生活、教育教学、饮食住宿、基础设施、就业创业和校园安全等方面。
  在自由提问环节,当被学生问到“学习体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时,黄汉升将自身的成长经历娓娓道来,以体育赋予他的3种精神品格: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吃苦精神,与同学们共勉。
  当被问及“对学校青年学生的寄语和期待”时,黄汉升引用“为增长知识和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勉励同学们将坚持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工作结合起来,学会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立志成长为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有为青年。
  2012年6月27日,晴空万里,烈日炎炎,福建师范大学2008级本科生毕业典礼在旗山校区图书馆前的大广场上举行。典礼上,校长黄汉升有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他一个人要为4700多名本科毕业生拨正学位帽的帽穗,并代表学校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们送上祝福。自2008年黄汉升出任校长以来,他年年都要在毕业典礼上亲自为每位毕业生拨穗。
  因为天气炎热,毕业典礼早上不到7点就开始了。黄汉升身着校长服,站在主席台上为排队走上来的学生们一个个把学位帽的帽穗拨正。学生们都很兴奋,一个个喜笑颜开地与校长合影留念,有的人还激动地拥抱校长。黄汉升汗流浃背,却一直面带笑容,只是偶尔停下来拿起旁边的毛巾擦把汗。
  尽管天气炎热,可学生们都很开心。
  有的学生说:“4年了,就盼着这一天呢。要是校长今天没出现,我会终生遗憾的。”
  有的学生说:“为了这一刻的到来,我激动得好几天晚上没睡好觉,希望这一刻早点到来。”
  还有的学生为了和校长多握一次手,再合一张影,竟偷偷地又排队上去。
  黄汉升思忖:“这学生刚才不是见过了吗?怎么又来了?”却不点破,依旧笑眯眯地为他们拨正帽穗,并与他们握手、合影。
  典礼结束,已是上午11点半,黄汉升站了近5个小时。
  “把学生培养好,为学生服务好,是校长的责任。作为校长,就应该心中装着学生,始终以学生为本。学生在校时,学校用知识和智慧为他们照亮前进的方向;学生离校时,学校做好毕业教育,再为他们送上祝福。”黄汉升说,“学生毕业时都期盼能够见到校长,希望能与校长零距离接触,能让他们开开心心地毕业,我累点也是值得的。”
  “学校之于学生,特别是已经毕业成为校友的学生,就像母亲窗前的一盏灯,照亮游子们的心与路,为他们的希望与梦想引航。”黄汉升用自己多年的亲身体会这样描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不解之缘。
  
“顶天立地”的发展思路
  2008年,黄汉升成为福建师范大学第36任校长。
  “在福建师范大学跨入第二个百年发展的历史时刻,我接过沉甸甸的接力棒,倍感责任和压力的重大。”回想起出任校长时的感受,黄汉升说,“感恩之心和敬畏之情从未减少过。”
  “上任时我给自己定下3条规矩:一是要做干事业的带头人;二是要做学校管理的明白人;三是要做经济上的清白人。希望在任期内,能够尽自己所能,为学校、为广大师生员工办点实事、好事,充满激情而又脚踏实地地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争夺‘金牌’。”
  如何使这所百年老校焕发新的生机,成为黄汉升的心头之重。最终,福建师范大学新百年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确定为内涵建设,提升质量、突出特色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构建科学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关键要做到3点:一是明确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合理确定办学目标、办学层次、办学规模等;二是明确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三是清醒认识学校发展中的薄弱点,在办学战略上予以调整和强化。”黄汉升如此阐述他对学校发展的思考。
  学科和专业建设是高校的支柱,但一所地方院校要想发展得好,既要考虑地方大环境,又要争取“国家队”的站位,可谓难上加难。黄汉升据此提出了“顶天立地”的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思路。
  “‘顶天’就是要像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看齐,某些学科要走在中国先进行列;‘立地’就是要立足福建,服务地方,为福建省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学校致力于建设‘一流的文科、高水平的理科、特色的工科’。”
  黄汉升解释道:“我们以高水平的标准来建设学校,在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和学校整体条件建设上不断向这一标准努力,积极冲刺国家级重点学科,对国家级、高层次的顶尖目标矢志不渝;同时,作为省属重点大学,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我们责无旁贷,在贡献中谋求发展空间。”
  2011年,福建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一举获批1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提高学校办学层次、优化学科布局和调整学科结构奠定了基础。
  谈及学校未来的学科发展规划,黄汉升说:“要强调办学特色,错位发展。争取个别学科走在全国前列。即使是世界一流大学也并非每个学科都是一流的,只要有一两个一流学科就够了。”黄汉升笑言:“就像讲到数学,人们就想到剑桥大学;讲到物理,就想到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敦大学;讲到法学,就想到耶鲁大学。如果有一天人们讲述某学科时,能提到福建师范大学,我们的工作就做到位了。”
  学科水平与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有着密切关系。黄汉升介绍说,福建师范大学目前已转向高层次人才引进,尤其重视领军式人才的引进,并且对引进的创新团队尝试实行学术特区政策,使学术特区具有更大的学术、人事和财务自主权。学校重视海外留学人员引进工作,目前学校专任教师获得海外学位人员比例逐步上升。一大批引进人才活跃在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发挥着显著作用。
  福建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欧榕告诉记者:“黄校长高度重视学校人才工作,亲自主抓,主张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黄校长礼贤下士,一些高层次人才正是被他的真诚和热情所感动而选择了福建师范大学。”
  依托多学科的优势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福建师范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也不断提升,2007年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共13项,2001年以来,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一、二、三等奖共7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奖5项,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二等奖共60项。
  近5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各类国家级课题200多项,其他各类课题2000多项。先后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近400项,其中独立或合作获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项。
  “关于科学研究,我们尤其要强调科研成果的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争取重点实验室、重大项目、重大成果和重大奖励,争取获得大额度的科研经费。理工科立足于去冲刺国家三大奖;文科瞄准福建省文化强省的战略作贡献,出重大创新成果和传世佳作。”黄汉升介绍说。
  福建师范大学地处沿海开放前沿地区,一贯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世新大学等20多所台湾高校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有力地促进了闽台高校之间的密切联系。
  此外,福建师范大学还分别与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和印度尼西亚阿拉扎大学共同建立了孔子学院,在美国波特兰文艺复兴特许公立学校设立了孔子课堂,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所在境外设立孔子学院(课堂)的福建省属高校。2011年,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荣誉称号,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李启辉获“孔子学院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严师出高徒
  在福建师范大学,黄汉升有着双重身份:他是一位忙碌的校长,同时还是体育科学学院的教授和学科带头人,也要上课,也要带博士生。
  从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黄汉升先后担任球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体育系(体育科学学院前身)副主任、主任,一直在为该学科的发展而努力。
  据陈俊钦回忆,黄汉升任体育系系主任时,系里尚没有硕士点,而同类院校中已经有了硕士点,黄汉升提出“我们也要有”。
  陈俊钦说:“我记得1995年我们申报‘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后更名为‘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时,全国只有6个名额,却有42个单位在竞争。在黄汉升的积极组织和大家的努力下,我们获批了,我校体育学科的发展就此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学校几代体育人为之不懈努力的愿望。”
  黄汉升却不满足于此,时隔3年后,他又带领同事们申报体育教育训练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并于2000年顺利获批,成为当时中国仅有的4个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之一。
  2007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公布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结果,福建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获得“A+”级,表明该学科已进入中国先进行列;2008年,学院建立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专业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十几年来,在这个平台上,黄汉升和同事们一起努力,共招收培养72名体育学博士生(已毕业47人)。
  现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方千华,就是黄汉升一手培养的博士。方千华的毕业论文《竞技运动表演论》获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在福建师范大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对顶尖大学来说,这个奖也许不算什么,但在我们学校影响很大。这是继2002年后我校再次获此殊荣,也是全国19所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第2篇获得该奖的论文。”黄汉升说。
  谈起在黄汉升的指导下进行博士学位论文写作的时光,方千华的回忆里除了严谨和严格,就是严厉:“黄老师治学很严谨,这几年很多考生都是冲着黄老师来的,可黄老师行政工作忙,1年只招收1名博士生,而且对学生非常严格。”
  方千华说:“黄老师对博士生论文开题非常严格,之前要求我们阅读大量的经典著作和相关书籍,及时了解国内外体育学科领域前沿动态,要求每人拿出两三个选题,然后帮我们从中选1个最适合自己的。我的选题偏重理论性,有的老师认为理论性太强,挑战太大,可黄老师却说我的知识结构还可以,应该可以在理论这块有所突破。”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黄老师也一直很关注。他白天工作忙,一般都是晚上叫我过去。有一次,我听他说话鼻音很重,又看到旁边放着感冒药,才知道老师患了重感冒,当时心里特别受触动。相对于老师的敬业和严谨,我深感自己做得还不够,很愧疚。”
  “博士毕业后,我想着能喘口气歇歇了,黄老师又推着我进了博士后流动站,继续给我施加压力。”方千华非常感激老师黄汉升对他的教诲和鞭策,让他能够在学术上有所建树。
  与方千华同为体育科学学院老师的陈作松是黄汉升带的第一批硕士生,可算作黄汉升的“开门弟子”,可他直到现在也不敢在黄汉升的面前随便说话。
  “黄老师太严厉了,我一直都有点怕他。”陈作松说,“黄老师的学识和人格魅力都让我们敬佩,作为他的学生,我是既感到幸运又倍感压力。我们念硕士时,黄老师每周都要给我们布置七八本书,看完后还要讲给他听,而这些书,他自己事先都看过。那时压力特别大,但正是这种压力,压出了自己的潜力。”
  陈作松至今还记得,临近毕业时,自己曾拿了1篇文章给黄汉升看,由于文章参考文献出现问题,他被老师狠狠地批了一顿。“当时觉得特别没面子,有点接受不了。”陈作松说,“现在回头想想,黄老师做得对,确实应该那样。我们有时会忽略的问题,黄老师却不放过,可看出老师治学的严谨,在这些方面,老师给了我们享用不尽的财富。”
  黄汉升自己晚上睡得很晚,他带的学生也都是“夜猫子”,晚上12点导师给学生打电话是很平常的事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我常跟他们说的话。”黄汉升坦言,“除了名师出高徒,我更相信严师出高徒。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是在业余时间产生的。只有刻苦努力,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才能取得成就,这与体育的拼搏精神是一致的。”
  

2012年12 月,福建师范大学举行学生表达大会,黄汉升(前右)为学生颁发“校长特别奖学金”。



  “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哪怕失去希望,每日醉茫茫,无魂有体就像稻草人。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总要照样工作才会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2009年夏天,黄汉升为他出任校长以来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送别。毕业典礼上,黄汉升放弃演讲稿,为学生们演唱了这首《爱拼才会赢》,一举赢得了学生们“史上最牛校长”的美誉。
  《爱拼才会赢》是黄汉升最喜欢的歌曲,也是在他的家乡闽南广为传唱的一首歌。不管是在求学时,还是在工作和科研中,黄汉升一直奉行着敢拼敢赢的精神,他希望福建师范大学的毕业生们能继续发扬爱拼敢赢的青春豪情,唱响更加嘹亮的青春之歌,开创更加美好的幸福人生。  (封面、题图摄影/鲍效农)
  
  黄汉升,1958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系。1990~1992年在美国州立波特兰大学体育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1999年获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
  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校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体育学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议组专家等。
  曾获“全国高校十佳优秀青年体育教师”、“福建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博士后”等荣誉称号,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