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波在做实验。 摄影/靳军
文/王学锋 靳军
当人们在享受虾蟹等水生佳肴的时候,会对它们的美味赞不绝口,然而,有一个人却在思索一个问题:为什么经常食用虾蟹等水生生物可以延缓脑衰老,降低帕金森病发病的风险?
经过研究,他发现有一种叫做虾青素的化合物通过保护细胞线粒体,可以有效抑制神经细胞死亡。而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学机制正是神经细胞死亡,因此,他认为虾青素可能是降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的重要因子。这项研究结果于2009年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脑研究》(Brain Research)上。
他就是刘学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开展食品功能化学与营养方面的研究,探索食品中有益人体的健康因子,就是他的事业。
以食品功能研究促进农业发展
2008年12月,在日本名古屋大学生命农学研究科从事食品功能化学与营养博士后研究的刘学波回国,来到位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被学校直接聘为教授,时年33岁。
“是学校迅猛发展的势头和崭新的人才理念与机制吸引了我。”刘学波告诉笔者。
刘学波在食品功能化学与营养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天然食品因子干预慢性病的作用功效、分子机制及相关功能性食品的开发,食品功能因子或有害物的体内代谢规律及代谢物生成的化学研究等两个方面。
“简单说来,就是研究食品中哪些因子有益身体健康,哪些因子能降低慢性疾病发病的风险。”刘学波介绍说。
刘学波举了个例子:“地处陕西省西南的略阳县有一种很有特色的食品叫石参,学名中华独尾草,是几百年来当地百姓餐桌上的佳肴,曾贵为朝廷贡品。目前,石参的市场售价为每千克1元左右。然而,我们最近的研究发现,石参根提取液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我们已申请专利,并且计划联合当地农民对该资源进行进一步开发。到那时,石参的售价就不会再是每千克1元了。”
针对西部特色功能性农产品资源的研究,使刘学波所带领的团队刚刚获批1项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他是课题负责人。“课题由我牵头,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等陕西省4家单位共同申报,课题经费核批为304万元。”刘学波说。
中国西部地区有大量的特色农产品资源。“如果利用现代生物及化学研究手段,开发特色食品功能资源,建立‘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功能因子库’,对促进人体健康,提高农产品资源的科技附加值,加快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刘学波说。
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为开阔学生们的专业视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刘学波经常把科研工作中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国内外最新的知识与资讯穿插在课堂上。
开学第一节课,他就给每个班发了一份营养学最新的英文文献,要求在课程结束时以班级为单元,用PPT报告的形式对英文文献进行详细讲解。
“这样的形式十分新颖,也充满了挑战。文献都是本专业领域尖端的内容。我们必须做好分工,默契配合,还要查找各种相关文献,无形中既锻炼了我们团结协作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又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张欣然同学说。
为了使讲课更有针对性,刘学波还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要求大家把自己从这门课上最想学到的或最关注的内容写到纸上,统一上交。
在刘学波的办公室,笔者看到了厚厚两沓学生们上交的“作业”:
“除了‘食品营养学’课本上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外,我还希望老师多向我们介绍食品营养学领域相关的前沿知识和资讯,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脱离实际。”
“通过学习想了解食品中哪些成分对身体有益,吃哪些食品能使身体更健康。”
“希望了解平时怎样饮食更有利于减肥。”
“不同职业、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对营养的要求。”
“我个人对养生和膳食搭配十分感兴趣,希望老师能在授课时加入这些方面的知识。”
……
学生们有的写三言两语,言简意赅,有的则写满了2页信纸,各种问题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刘学波不仅认真阅读每一份“作业”,还分门别类做好笔记,有些问题还需要查阅资料才能讲清楚。
“你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嘛。”笔者开玩笑道。
刘学波真诚地说:“是有点麻烦。不过通过学生们的‘作业’,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兴趣。只要能让他们满意,我就是累点也值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张玄煦同学告诉笔者:“刘老师每节课都会留出时间解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并和大家互动交流,课堂气氛比以前更活跃了,同学们专业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
在科研道路上踏实前进
刘学波刚回国时,食品功能化学与营养研究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还是个新学科,没有实验室,也没有团队。
一切都要从头做起。刘学波从3间空房开始,亲自动手,用了将近6个月的时间初步建成了实验室,实验平台在国内同领域居于上游水平。实验室的每个角落和每台仪器都包含了他辛勤付出的汗水。
实验室建成后,刘学波又着手建设自己的团队。他说:“平台、团队和创新思维,这是科研工作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
团队建设初期,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刘学波都手把手地教团队成员,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直到大家完全掌握。经过艰辛努力,他已初步建成了自己的团队,成员包括3名教师、4名博士生和11名硕士生。
平台和团队建成后,刘学波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阅读文献、查阅资料、修改论文和埋头做实验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就连周末他也要到实验室呆一呆,总结一周的工作,思考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刘学波的博士生相启森告诉笔者:“每天,刘老师几乎都是第一个进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有一次我离开实验室的时候已经晚上10点多了,他还在忙碌着,连我和他打招呼都没听见。”
食品功能化学与营养研究涉及食品科学、化学、医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学科交叉特点鲜明。刘学波在做好自己科研工作的同时,主动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沟通,虚心向他们学习和请教。
刘学波说:“搞科学研究,要注重学术交流,特别是交叉学科同行间的交流,没有合作与创新是出不了标志性成果的。”
回国3年多来,刘学波立足西部特色农产品资源,勤勤恳恳、默默耕耘,在科研道路上踏实前进。
2010年,刘学波担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主管科研、研究生和外事工作。尽管工作忙碌,但只要有空,他总会到实验室转转,了解大家的工作进展,和大家交流心得体会。每周1次的学术例会,刘学波要求团队所有成员必须参加,并且每次指定1名成员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展,并接受大家的提问,互相交流探讨。每逢有学术会议,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他都鼓励和支持团队成员去参加。
海外留学期间,国外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给刘学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提出学院应在日常学术交流的基础上,每年举行1次较大规模的学术年会,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2012年1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隆重举行了2012年学术年会,本院的专家教授们纷纷登台作报告,介绍自己的工作进展、思路及最新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今后打算安排优秀研究生也参与到年会中来,进一步扩大学术交流人员的范围。”刘学波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