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2年第7期 > 正文

我们不是“过客”

2012年07月09日  来源:神州学人 
  

编者按:2012年4月15~27日,由教育部国际司组团,并约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处、中国教育报刊社(《神州学人》、《中国高等教育》)等单位一行5人组成出国留学综合政策调研组,前往日本、韩国、朝鲜3国,开展出国留学政策的综合调研工作。在中国驻日本使馆教育处、驻大阪总领馆教育组、驻韩国使馆教育处、驻釜山总领馆、驻济州总领馆和驻朝鲜使馆教育组的积极协助下,调研组详细调查和全面了解了3个国家中国留学人员的基本情况。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推出3国中国留学人员的专题报道。


记者手记
文/本刊记者  王芳
  调研组在中国驻韩国使馆教育处与教育处工作人员座谈时了解到,教育处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留学生服务与管理、中韩教育交流与合作、汉语国际推广、对外宣传及教育调研工作等。教育处安玉祥参赞向调研组介绍情况时说,在留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中,教育处组织全韩中国学人学者联谊会举办了各类在韩中国留学人员及汉语教师共同参加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对外树立了中国留学人员的良好形象,对内进一步增强了凝聚力,加强了广大留学人员之间、留学生与使馆之间的关系,留学生的爱国热情不断升华,学习热情进一步增强。
  安玉祥参赞说,在韩中国留学生是心系祖国的一支队伍,是健康阳光、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一支队伍。这是与教育处的管理工作服务到位、管理细致分不开的。此外,教育处还重视发挥留学人员民间大使的作用,积极支持学联加强与韩国各地方政府、警察厅及企业、民间团体的合作、交流与互动,留学生队伍为推动公共外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调研组了解到,目前韩国已经成为了新兴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在韩国的外国留学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加,中国留学生更是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近年来,在韩中国留学生每年以万余名的速度增加,无论是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重要变化,截止2011年底,在韩各类留学人员7.5万人,占在韩外国留学生总数的75%左右,其中国家公派生184人;在韩国任教的中国籍汉语教师、志愿者600余人。在韩中国留学生不仅学习先进知识和文化,刻苦钻研,还在促进两国教育文化交流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民间对外友好使者的积极作用,以青年学子特有的方式,为推动中韩两国友好关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已经成为了中韩双边关系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调研组在与中国留学生座谈时了解到,中国留学生在韩国完成学业之后,部分会选择在当地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就业,以积累经验和资历,为更好地回国发展打下基础。近年来,随着用人单位的门槛越来越高,再加上当地出台的包括签证类型、签证手续简化等各项吸引人才举措,以及当地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及中国国际实力增强带来的汉语热等因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韩国用人单位招揽在韩国留学毕业的中国学生学者。
  据在韩中国留学生博士联谊会和全韩中国学人学者联谊会负责人介绍,近几年,留学生在韩国毕业后回国就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渠道:第一是回到国内的韩资企业,因为消除了语言障碍,又了解韩资企业员工的性格和生活工作特点,故而相对比较容易就业;第二是通过在韩中国留学生博士联谊会、全韩中国学联参加由国内神州学人编辑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等举办的网络招聘会,主动和用人单位联系,寻找到理想的就业单位;第三是通过国内亲友等人脉关系,获得国内单位的相关用人信息顺利就业;第四是利用网络招聘信息,获取就业岗位。
  相比较而言,第三种几率比较小,因为在国外生活了几年后,相对而言留学生的独立性得到了增强,更加倾向于借助于互联网等现代媒介,主动出击积极寻找就业机会。整体来说,通过学联组织推荐的毕业生都是各方面条件非常优秀的,与此同时,通过学联组织推荐的用人单位大多位于与韩国城市建立起友好联系的国内城市,如天津、无锡、大连等。在韩中国留学生博士联谊会、全韩中国学联作为天津市的海外优秀人才推荐引进工作站之一,近年来积极为该地区推荐了10余名博士以上的高层次人才。
  海外留学生社团群体在留学生回国工作方面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可以提供的帮助包括两方面:留学毕业生需要的准确翔实的就业需求信息,符合国内用人单位和其所处地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就业创业意向信息。也就是说,海外留学生社团群体在留学生回国工作方面就是搭建一座桥梁,桥的这头是对符合自身发展的单位“望穿秋水”的海外留学毕业生、海外高层次人才;桥的那头是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望眼欲穿”的国内相关用人引人单位。海外留学生社团的工作就是互通有无,牵线搭桥。
  留学人员是中韩两国交流的民间友好使者,对发展双方友好合作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双方从推动相互间留学生数量的增长,到重视留学渠道的建设和生源质量的保证,逐渐形成了两国间独特的“留学经济”,同时也在双方今后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合作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留学让我学会了思考
文/王卫军(汉阳大学机器人专业工学博士)


  在连续强迫自己呆在研究室近3个月之后,终于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并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几个月的不眠之夜,黑白颠倒的时光虽然让我饱受煎熬,但是却让我深刻体会到,做学术研究必须要付出千倍的努力,才能有令人满意的结果。正应了那句“成功往往出现在漫长煎熬之后的一瞬间”。晚上我一个人坐在自己学习工作了4年的研究室中,思绪禁不住回到了几年前,来韩国学习的时光犹如一幕幕电影画面一样清晰、熟悉和温馨。
  5年前的8月中旬,作为一名国家公派留学生,和其他10余名同学一起来到了这个不太遥远但却略显陌生的国度。从刚下飞机对韩国那种好奇、陌生、无助,到现在平常、熟悉、主动去帮助他人,期间的种种经历,仍然让我记忆犹新。
  语言能力的增长让我的留学生活更加多彩。1年的语言学习虽然让我可以与韩国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却不能让我理解韩语授课的专业课程。虽然学了近10年的英语,但是真正开口讲英语却是在韩国。学习韩语的时候,一个班有9个国家的学生,上课学韩语,下课后却都用英语交流,因为韩语还没有达到可以交流的程度。因此,英语口语就是在韩语课间休息时提升的。进入研究室之后,因为论文写作、课程学习以及学术发表都是用英语,所以我一度认为韩语只要懂一点就行,但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是非常不正确的。在海外留学,如果不能掌握所在国的语言,就不能真正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也就不能融入到他们的圈子里面去。在我看来,我们在海外留学,不仅要学习国外先进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去了解留学所在国家的文化,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枯燥的海外留学生活,甚至有助于顺利完成学业。我碰到很多学生,因为语言的障碍或者文化的差异,与研究室的韩国学生及导师闹矛盾,以至于中途换导师,甚至于退学。刚到韩国,学习语言课程的时候身边没有韩国学生可以交流,但是却系统学习了韩语,对日后的韩语能力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博士课程的学习中,虽然没有系统的课程让我进一步提升韩语能力,但是却有便利的语言使用环境,在我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之后,我就尽量用韩语跟韩国人进行沟通,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融入到韩国人所在的圈子里面,让我的留学生活更加多彩,使枯燥的海外留学变得轻松愉悦。
  海外的留学生活让我学会了思考。我经常与身边的中国留学生说,每一位海外留学的中国人,代表的都是国家的形象,都应该承担民间大使的角色,因为留学生是与韩国社会接触最紧密的阶层。从2007年到现在,中国留学生在韩国的人数以每年近万人的比例在增长,中国留学生勤奋学习的精神曾打动了很多教授,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把自己所在的研究室、甚至所在的学校介绍给国内的高校,增进了两国在科教领域的广泛交流。同时广大的留学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悠久历史介绍给身边的韩国人,让他们更多的了解中国,从而减少两国青年之间的隔阂与误解。每当碰到一些有关历史上的争执话题,要有理有据地跟韩国人交流,争取最大的理解。如果每一位留学生都能影响自己周边的韩国人,那么7万多名学生会影响到多少人呢?在国外留学,会经常碰到这些问题,如何巧妙地解决各种问题,也是应该经常思考和学习的,利用海外便利的网络条件,了解国内的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在海外的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而且也会帮助留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目前在韩中国留学生数量仍然呈上涨趋势,而且很大一部分留学生是“90后”,高中毕业就直接出国留学。我所担任全韩中国学联的管理工作的经历,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目前在韩中国留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心理素质的成熟度不够,对韩国的社会了解的不够,因此我认为,在国内作必要的出国心理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5年的留学生活即将结束,面对新的就业考虑,韩国的教授曾提过让我在韩国就业的想法,但是被我直接拒绝了。不仅仅因为我是一名国家公派留学生,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我的根在中国,我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回国工作。但是毕业回国并不是与韩国彻底失去联系,我会经常与韩国的教授、学长和后辈保持联系,持续不断地开展国际项目合作或者国际学术交流,顺应国家倡导的国际化战略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枉在韩国留学的经历。
  
倾注了激情与青春
文/袁田(东国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生)


  8年前,19岁刚刚高中毕业的我,成为了千万海外留学生大军中的一员。与很多留学生的初衷一样,抱着开阔眼界、了解不同的文化、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当然还包括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的目的,从未离开过家的我,拖着沉重的行李,怀着期待又忐忑的心情,坐上了飞往韩国的班机。
  当时,正是国内“韩流”开始盛行的时期,各种韩剧、韩国音乐、流行歌手充斥着国内的各家电视台,韩国对我们来说应该并不陌生。但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才发现其实想要真正了解这个国家并不容易。
  干净,是我对这个国家的第一印象,从机场到学校途经的每一个地方都是如此,这赢得了我们对韩国最初的好感。但随着离学校越来越近,这种好感慢慢被失望所取代,因为我申请的学校在郊区,相对于首尔的热闹与繁华,这里显得那么偏僻和冷清。分配好宿舍,整理好行李,开始了我第一次的校园之旅。尽管学校地处郊外,但环境优美,设备一应俱全,当然,也是一样的干净。
  经过几天的修整,在办理好各种证件和手续之后,正式开始了我的留学生活。第一个要过的当然是语言关。由于我所在的学校当时中国留学生较少,学校方面对我们比较关心和照顾,特别安排我们跟韩国学生合住,帮助我们尽快学好韩语。韩国人的性格非常直爽和外向,每天被很多对中国充满好奇的韩国学生围着问这问那,有时甚至于会听到“中国有没有西瓜?”这样的问题,当时的感觉除了有一丝搞笑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原来韩国人对中国并不了解。语言学习阶段的生活是轻松和愉快的,每天往返教室、图书馆与寝室之间,时不时跟老师外出去体验韩国风土民情,对韩国种类并不多的饮食也渐渐习惯,半年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
  进入大学后生活明显忙碌了许多,每天奔波于各个教室,忙于准备各种作业和发表论文。慢慢地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韩国的大学教育模式跟国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教授们虽然也会布置一些作业,更多的时候还是鼓励学生们自主学习,引导大家找到自己的兴趣,鼓励大家积极讨论,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时候,作为中国留学生的弱势就体现了出来。一是中国学生大多不像韩国学生一样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是语言上的弱势让我们无法很好地理解教授的意思或清楚地表达自己,尽管我们经过了半年到1年的韩语学习,但学到的东西还远远达不到让我们能够游刃有余地完成大学课程的程度。而且,很多学生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一边学习一边打工,也占用了一部分学习时间,这些问题在中国留学生中普遍存在并亟待解决。
  4年大学生活转瞬即逝,与很多同学选择回国不同的是,我选择了留在韩国继续学习,并得到指导教授的推荐,来到首尔继续我的研究生学业。初到首尔,惊叹于这里的繁华、快速的节奏和高昂的物价,教授严格的要求,繁重的课业和同学间激烈的竞争,都时常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当时真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但路是自己选的,再难也要坚持下去。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渐渐适应了这种忙碌又充实的生活,甚至有些乐在其中了。而且我的社会活动也逐渐增多起来,经常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随着视野的开阔和交际面的拓宽,我有幸接触到了中国学联这个大家庭。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出于某种责任感,我觉得应该通过自己的经验力所能及地帮助更多刚刚来到韩国的中国学生,为增进中韩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尽自己的一份心力。记得那是2008年5月17日,北京奥运会的圣火在首尔传递。我跟学校的几个中国学联干部组织了一些留学生去参加圣火传递活动,那天,几万名来自韩国各地的中国留学生手拿国旗,身着统一的服装,为了亲眼目睹这激动人心的时刻齐聚首尔,整个首尔沉浸在一片红色的海洋之中。从那以后,随着祖国日益的繁荣进步,我与周围的同学都感到,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在了解中国,也很少再有人问起诸如“中国有没有西瓜”这样的问题了。汉语热,中国旅游热,韩国人对中国的评价和态度都在一点点地让我们感到身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
  转眼间在中国学联工作已经是第4个年头,一路走来,深感做好留学生工作的不易,也体会到国家对海外学子的一片苦心。通过在学联的经历使我学到了很多,不仅使我认识了很多朋友和老师,在帮助同学的同时,也通过各种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留学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和有意义。我想,这也许就是我来韩国留学最大的收获吧。
  不久,我将迎来韩国留学生活中的第二次毕业,也许我的留学生活还将继续,但今后不论身在何处,我都将记住和怀念这个倾注了自己激情和青春的国家,继续为两国人民的友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在用心感受
文/陈锐锋(庆熙大学言论情报专业硕士生)


  转眼间,已经进入到离开韩国的倒计时时间了,将近3年的时间,让我在不同的身份间转变着,当初意外的交换机会让我来到了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度,熟悉是因为喜爱历史的我早已在古代、近代、当代的历史书中触碰到了这位邻居的衣襟。而陌生的是,除了这些书上的文字,不看韩剧,不喜欢韩国娱乐的我只知道10年前有个H.O.T(韩国演唱组合),另外就是中国足球怎么也踢不过人家。
  交换生的7个月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自己闷起来学习韩语。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电视里一样,时刻都在演韩剧。这样的日子显然对我有些残酷了,在国内3年的电视台工作经历让我无法适应突然无法开口说话的环境。庆幸的是在我的努力下,终于被庆熙大学的言论信息研究生院录取,更重要的是,我通过了CCTV风云音乐《娱乐星热点》节目的面试,研究生新生入学的时候,我已经作为这个节目的主持人,跟韩国的媒体有了零距离的接触。这也是我起初最大的留学目的——探究“韩流”到底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能在世界引起如此大的反应。
  在和韩国媒体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也是起初跟他们合作中的最大问题,一步一步相互适应的过程中,甚至节目录制的时候怒目相对也都在互相包容,这也让我们这个团队的成员都结下了异国情缘。其实我发现,在我们争吵的时候,我的韩语是说得最顺溜的时候,因为我用心在体验这个过程。
  在首尔的2年时间里,全韩中国学人学者联谊会给了我很多机会锻炼,从策划到执行,从台上到台下,从台前到幕后,从主持到剧务,没有一样不身体力行去感受的。同时,这一次次的演出,也得到韩国社会的认可,让自己可以有更多机会在韩国宣传中国文化、展示中国传媒人和中国留学生的风采,我也逐渐将自己的目的转变为做一个中韩文化产业中的信息搬运工,把真实的中国和韩国,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硕士学业就要完成了,希望自己回国之后,可以继续在祖国文化产业和传媒方面有所贡献。唯一的遗憾就是在国内大学时年年拿一等奖学金,而庆熙大学却没有奖学金,我每年都要靠自己的工资和一次次的演出收入,辛苦地支撑着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真心希望像“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这样的奖项也能给我们这些在社会实践上小有成绩的同学一些机会。
  
留学是一个适应的过程
文/刘文锐(首尔大学法学专业博士生)


  2009年7月在国内硕士毕业之后,我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来到韩国继续深造。我清楚地记得,在2009年8月28日这一天,我搭乘飞机来到这个美丽的国家。来这里留学的原因是因为读硕士时的一位老师是留韩博士,他建议我去他曾经留学的地方看看。毕业前夕,我获得了中韩两国政府互换奖学金项目的资助,让我有机会来韩国继续我的学业之路。
  从到韩国后的第一天起,我就在延世大学开始学习韩语。在那里我接触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通过交流了解他们国家的文化和传统,每天都在轻松的环境和氛围中度过。
  学习语言对我来说是幸福无压力的,而这样的生活转眼即逝。2010年,我进入首尔大学法学院正式开始我的博士课程。开学之前,我对韩国大学的生活充满憧憬和向往。但从上课第一天开始,我就发现我对留学学习的困难准备不足。韩国法学大学院(在韩国,硕士和博士阶段同称作为大学院阶段)的培养模式和美国法学院的培养模式十分类似,注重的是老师与学生的思想互动。针对一个法理或一个案例,教授都先让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然后再由教授对代表观点进行点评。除此以外,韩国法学大学院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发表能力。所谓的发表就是每位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收集资料,整理分析,然后在全班面前发表,发表后对教授和同学们的提问进行解答。发表的准备过程很漫长,却能锻炼学生们动手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对于一贯接受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我来说,刚进入韩国的大学很不适应,我大概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来适应韩国的大学培养模式。我认为留学就是一个适应的过程。韩国的培养模式和中国的培养模式各有千秋,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们的培养就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韩国的课堂发表模式也主要是针对大学院的学生,只有在本科夯实理论知识,才能具备理论能力接受发表教学的方式。另外,在韩国学习阶段中,阅读的资料大多是英文资料,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对英文阐述进行诠释。当有不同意见时,老师再加以纠正。我个人认为,国内在研究生和博士生培养方面可以借鉴这一模式。
  还有3个月就是我来韩国的第3个年头,这期间虽然课业繁重,压力巨大,相比之下收获更多。我有机会接触了新的教育模式,有机会认识了更多的朋友,有机会了解自己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能让我有机会去学习。
  
且行且珍惜
文/李岩(东国大学行政学博士生)


  来到韩国已经是第10个年头了,从本科到博士,一路走来,有辛酸的泪水,有成长的喜悦,体会过成功后的幸福,也了解了失败后的苦痛。可以说,这10年,乐行于韩国,寄前行于未知,不言悔也不言败,且行且珍惜。
  10年前第一次来到韩国,对于这个国家,既熟悉又陌生。韩国作为一个东亚国家,与中国一样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走在大街上,很难从样貌上具体分辨出谁是中国人谁是韩国人。而对于韩国的认知,我们也仅仅是从当时的电视和简单的宣传中了解到的。当自己真正来到韩国留学时才发现,韩国并非韩剧中所描绘的那般美好,高楼大厦帅哥美女很少出现,异乡的孤独、文化的差异、饮食的不习惯、学业的压力才是真真正正的留学生活。从语言关开始,到本科,再到硕博,身边的朋友来来走走,我们一起见证了首尔这座城市10年间的变化,也一起经历了我这10年的蜕变成长过程。
  2004年,经过了韩语的正规学习后,我开始进入韩国成均馆大学攻读新闻传播学学士学位。在校期间,我成为第一个推进在韩中国留学生MT(Members Training,类似于国内学校的野营)活动以及全校中国留学生民意推选的中国学联主席。2008年,我成为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韩国站唯一一名中国留学生火炬手,为了能够展现在韩中国留学生的良好形象,不仅每天坚持跑步,还减肥20斤,在连续几个月的努力下,最终成功地完成奥运圣火的传递工作。现在想来,这是一件多么幸运又多么自豪的事情。2009年,我进入东国大学攻读行政管理学,成为一名硕博连读学生。除了安排好自己的学业,我还坚持在全韩中国学人学者联谊会、在韩中国留学生博士联谊会为在韩留学生尽一份心力。我也算留学韩国的“前辈”了,我深深知道,自己走过来的这些都很不容易,所以就更加希望刚刚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成员能够在异乡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让原本并不轻松的留学生活通过我们的努力变得快乐而美好。
  事实上,人生中真正能让自己感动的经历少之又少,有这样一段留学经历,有一天回忆起来总是幸福的。由于这条路是自己选择的,所以,这一路下来,也并不觉得辛苦。也许,就像有人所说的:在国外留学生活,以及自己这些年来“醉生梦死”般的付出,或许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站在坚实的大地上,仰望自己的梦想,过着试图选择的生活。
  感谢韩国,感谢这10年,感谢“青葱岁月”和10年后依然坚持理想的我或我们,你或你们。十年磨一剑,且行且珍惜!
  
学习韩国人的精益求精
  文/王辰(延世大学国际大学院国际管理专业硕士生)


  我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韩国语系,在2009~2010年作为交换生来到韩国庆北大学学习1年后,我充分体验到了韩国大学的学习授课方式和纯粹的韩国生活。我还参加了庆北大学的话剧社团,曾2次出演话剧和音乐剧,并且交到了很多韩国朋友,让我充分地融入到韩国的学习生活中去。从那时起,我便喜欢上了韩国的留学生活,并下定决心硕士毕业后便申请在韩国继续深造。
  2011年9月,我来到延世大学攻读国际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将于2013年8月毕业。我的计划是毕业后先在韩国的企业中工作1~2年,这样不仅可以体验到韩国企业文化,熟悉企业工作氛围,同时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对于回国后找工作也是大有帮助的。在我留学的这段时期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韩国人做事的认真态度和专业程度。一件事,只要他们决定要做,就一定会尽善尽美地完成,绝不会敷衍了事。在我参加话剧社团排练期间,从剧本的编排,到发声练习,再到动作的编排,从舞台的布置到灯光音箱的效果,完全是一丝不苟,尽善尽美。要知道,这不是什么剧场里的大型音乐剧表演,只是在学校里的小型活动演出。也许这也是为什么韩国这么小的一个国家,却可以拥有这么多像三星、现代、LG等世界知名企业和产品。在我学习期间,我明显能够感受到韩国人做事的认真态度,我会学习他们这方面的长处,做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我已经在韩国学习了将近2年的时间,在学习方面已经基本适应了。生活方面,中韩两国的民族文化虽然接近,但仍存有差异性,所以有些生活习惯还是不太适应。例如,韩国人的生活很不规律,是典型的夜猫子型,晚睡晚起,这与我习惯的早睡早起的健康生活方式是完全相反的。尤其在和韩国同学住一个宿舍的时候,会经常因为互相之间作息时间的不同而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误会。
  在教学方式上,韩国和中国也有很大不同。例如,韩国更注重自学能力以及小组讨论学习能力,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的发表,或小组讨论,老师只起到辅助指导作用,在关键问题上会适当加以指导,而中国则主要是以老师授课的形式进行。韩国的教育更偏向于西方的教育,强调个人的学习和动手能力。
  在国外学习,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和不同国籍的人相处。首先要了解他们国家的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尤其要了解韩国人的礼节,例如,在与长辈喝酒的时候,中国人的礼节是干杯时要使自己的杯子低于对方的杯子,在韩国没有这方面的讲究,但是要双手托举杯子,所以,即使当自己的杯子比对方的杯子低却单手举杯子时,实际上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在韩国生活,一定要学习多方面的礼节,对我们社会交往、待人接物很有帮助。
  对于在外留学人员来说,最重要也是我们最关心的便是就业方面的信息。我认为,在国外留学的人,毕业后会比在国内同等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上更具有竞争性,更重要的是在国外可以锻炼自己的独立性、处理问题的果断性,以及面临机遇和挑战时的勇气和自信。同时,国家应该为海归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鼓励他们回国创业或工作,避免更多海外人才的流失。
  
我们不是“过客”
  文/武淼源(釜山东西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本科生)


  釜山,一座富有万千魅力的城市,一座让我们的人生走走停停的港湾。依稀间,我已经淡忘了第一次来到这里时的激动心情,一次又一次的来到又离开,让我已经对这里有了一丝习惯。作为留学生,我们都当过新生,那时叫初来乍到;但也会有一天,打上自己几年的行李,背包走人,那时也许叫学有所成。不管怎样,对很多人来讲,我们来是为了更好地走,这里只是我们人生的驿站,我们只是“过客”。但对我而言,我们却不是“过客”。
  还记得当初的选择吗?我们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这里,不管是无奈,还是被迫,是希望,还是满足,我们的命运就这样归于了这里。我们带着自己甚至更多人的期冀背井离乡,只希望能用知识或经历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但当梦想照进现实,我们往往发现“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里,我们要为自己出头做一切的事情。有人说,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但这里却有许许多多用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开始融入这里,像韩国人一样,挤地铁、坐公交、吃泡菜、喝咖啡,逛打折超市和百货大楼,慢慢地我们发生了变化。我们开始接受这里的游戏规则,不管是我们的穿着打扮,还是我们的口头禅,也许有一天你还会在地铁里碰到韩国大妈对你说:“阿依咕,我还以为你是韩国人。”我们用心尽力地在这里生活,有些是因为自己的好强上进,有些则是因为无奈的生活所迫,但不论是什么原因,我们已经慢慢地属于了这里。潜移默化间,我们告别了“过客”,已然成为了韩国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元素。
  其实,从我们学习韩语开始,我们就已经准备好了不作“过客”。是韩语,让我们正式拥有了与这个社会进行深入了解交流的工具。我们开始交韩国朋友,开始用韩文发短信、打电话,开始玩韩国的酒游戏,甚至开始了解真实的韩国和韩国人。我们每天要从四面八方赶往学校去上我们自己选的课,听韩国各式各样的教授谈论他们的思想和见解,本科生要面临各种由头的作业和发表,硕士生要埋头于他们的设计和论文,博士生则要奔忙于讨论会和实验室。我们虽是留学生,但我们一直努力地证明,我们并不是到这里来混日子。我们依然可以在比赛中坚守到领奖台,我们依然可以在发表时挥洒自如,我们依然可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某种程度上而言,我们已经摘掉了留学生的帽子,和韩国学生一道,在学习中竞争合作,通过努力来平等地得到属于自己的荣誉。“过客”对于我们,已名不符实。
  我们不是“过客”,我们可以用黑夜证明。“白天不懂夜的黑”,虽然是一句歌词,但却是我们许多留学生在这里的真实写照。我们把白天奉献给了学校,然后把黑夜奉献给了生活,打工俨然成为了我们韩国生活的一部分。打工,与钱有关,但更与生活方式的选择有关。你的黑夜可以选择以游戏为伴,可以选择以酒肉为伴,也可以选择以爱情为伴,但有很多人却选择了以打工为伴,这就是选择的自由。有些人在家可能连碗都没洗过几次,但在这里却可以在碳炉旁一边流汗一边用力地擦刷烤肉盘;有些人在家可能是公主,是掌上明珠,但在这里却可以跪着为顾客上菜,每天持续几个小时;有些人在家可能从未饿过肚子,但在这里却可以饿着肚子一直工作到凌晨。这不是自虐,这也不是自找苦吃,如果非要找个词来形容的话,我想这就叫成长,成长就是要付出代价的。伴随着顾客的催促,老板娘的训斥,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了自己,懂得了生活。最终,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用自己的忍耐和坚毅,不仅换来了劳动的果实,还有来之不易的生活感悟。白天学生装,晚上工作服的我们,还是“过客”吗?
  我望向窗外,釜山,万家灯火像星光一样烂漫,这样一个承载了我们众多梦想的地方,又熟悉又陌生。我们在这里付出了自己人生中宝贵的几年,希望换回以后幸福的半生,我们的选择,绝不是一个“过客”能够付出的。若干年后,海云台的浪花,广安里的烟火,以及西面的喧嚣,所有的这些都将淡去。釜山,我们在这里的喜怒哀乐,却将永久地留在这里,烙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不是“过客”,无论何时当我们想起,我们都曾属于这里,这里也曾属于我们。  (题图:汉阳大学校园。摄影/王芳)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