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静 周倜
眼前的禹晓辉比照片中的他显得还要年轻。他给人最深的印象,不在于高大帅气的相貌,而是那种谦和淡定的微笑和文雅精确的谈吐,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温良敦厚的气质。
刚刚获得“山东省青年五四奖章”的禹晓辉,身兼美国计算机学会信息与知识管理国际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等诸多国际学术组织和刊物的负责人、审稿人,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并曾主持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理事会、加拿大国家自适应系统研究卓越中心、IBM公司等资助的多个重大课题……
“一颗正在升起的新星”
1977年,禹晓辉出生于山东德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所中专学校校长,母亲是医生。
禹晓辉从小兴趣广泛,聪明好学,成绩一路领先,属于那种从不让老师、父母操心的孩子。
1995年,禹晓辉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至南京大学。4年后,他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全额奖学金,赴港攻读硕士。又过了2年,他又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全额奖学金,遂赴加攻读博士。
在禹晓辉看来,海外留学经历不仅开拓了视野,更给他一种与过去“不一样”的感受。这种“不一样”,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禹晓辉的第一位导师是该校计算机科学系原系主任、计算机系统性能领域的创始人、美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性能测量与评估专业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美国计算机学会会士肯尼斯·塞夫奇克(Kenneth Sevcik)教授。
导师的鼎鼎大名曾让禹晓辉感觉高山仰止,第一次见面时不免有几分紧张。但塞夫奇克教授的和蔼可亲立刻让他感觉沟通没有任何问题,尽管他的英语当时还不够流利。
接下来更是全新的感觉。“导师不是给我限定严格的框框,而是问我想做什么?兴趣在哪里?让我自己找到想做的事情。”禹晓辉说。
一开始禹晓辉比较茫然,过去习惯于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真是不知道。他尝试着走过多条道路,发现可能走不通,再折返回来。这个过程中碰到很多困难。“那段时间很有挫折感,甚至怀疑自己能否读下去。”撞了很多“南墙”,吃了不少苦头,他终于在数据库领域安营扎寨。这个过程用了接近2年的时间。
“找对了方向就顺利了,再深入挖掘,就有可能创新。”禹晓辉经常把这段经历讲给自己的学生听,“任何一个读博士的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导师给予禹晓辉的帮助是引导和点拨。搞科研一是解决经典问题,二是解决热点问题。导师建议他不要去追大家都在追的热点问题,而是花点时间去解决经典问题,做些有份量的工作。
数据库产品应用极广,涉及银行、学校、管理等各行各业,全球有几百亿的市场。而“数据库查询优化”是数据库里的核心问题,也是难度较大的经典问题,已经有人做了20多年,仍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一个偶然的契机,导师推荐他主持IBM公司多伦多实验室的合作研究项目。
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禹晓辉在“关系数据库查询优化”及“时空数据库”等关键技术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查询优化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管理”这一课题,并解决了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从理论到应用都有了重大突破,得到业内的高度评价。
后来,禹晓辉还与导师和师弟共同做过一个社交媒体的挖掘项目。这个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对博客、论坛、微博等新兴社交媒体的监控与深度挖掘,为大型企业提供市场情报分析服务。由于技术先进,项目后来发展成一个公司并取得很好的业绩(2010年公司被收购),成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典型案例。
禹晓辉说:“初创项目成功的前景有2个,一是上市,一是被大公司收购。在创业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谈到自己取得的成绩,禹晓辉总要提及自己的几位导师。导师的勤奋敬业和对学生的认真负责,令他深深感动。
塞夫奇克教授当时已年近花甲,不幸身患癌症,而且已到晚期,病痛折磨,非常痛苦,他经常在上课时服药止痛,却依然乐呵呵地面对大家。
“我尽量少打扰他。写了东西仅是出于尊重送给他,没指望他能看。”禹晓辉说,“可是他却逐字逐句地审阅,连标点符号、语法错误都指出来。有一次一份8页的论文草稿,塞夫奇克教授竟然写了10页的反馈意见,让我十分感动。”
禹晓辉的另一位导师是“加拿大杰出青年教授奖”获得者、数据库领域的国际权威尼克·库达斯(Nick Koudas)教授,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
有时候禹晓辉半夜给库达斯教授发电子邮件,不到2分钟库达斯教授就回复了,这让禹晓辉知道“库达斯教授睡得肯定比我少”。
禹晓辉说,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做人上,导师们都是自己一生的楷模。他要求自己做导师那样的学者和师者。
计算机领域发展迅捷,竞争也极为激烈,能够在这里打拼的多是高智商者。当初与禹晓辉一起读博士的,有的来自国内名校,有的来自其他国家,最后只剩下了他一个人。导师要求严格,发现不适宜留下的,便会及时劝其退出。在多伦多大学读博士,淘汰率大约是50%,获得博士学位平均需要6年,而禹晓辉只用了4年。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经过多年历练,年轻的禹晓辉登上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学术成就令人瞩目:2006年他从近百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荣任加拿大约克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终身制助理教授职务,并担任IBM高级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及许多一流学术机构和学术刊物的负责人或审稿人,2009年,获约克大学阿金森杰出研究奖。
数据挖掘领域的国际权威、美国伊利诺依大学的刘兵教授曾这样评价禹晓辉:“晓辉在数据库系统和数据挖掘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无疑是一颗正在升起的新星……”
一种难以割舍的“归属感”
事业成功的禹晓辉,生活也颇为顺利。妻子是他在香港中文大学时的同学,美丽、温婉,又是同行。后来他们又有了可爱的儿子,在加拿大买了200多平米的花园别墅。终身制助理教授的薪金,加上参与各种项目的收入,可以使他们的生活保持较高的水准。房子、车子、位子、票子,似乎一般人希望得到的都得到了。可禹晓辉心底深处总有种不满足。是什么呢?他自己也说不清。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的盛况令禹晓辉特别激动。从那时起,他忽然明白了自己的所欲所求。虽然在国外职业稳固,生活安定,事业有成,也很受人尊敬,但总有一种客居他乡的感觉,在禹晓辉的内心深处,他知道自己迟早是要回来的。
“中国处于高速成长时期,是一个很有活力的社会,在中国崛起的历史时期,我不想仅仅当一名看客,我要参与进来,作出自己的贡献,那样会比较有成就感。”禹晓辉尽力回避着一些大的字眼,只用“归属感”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愿望。
2009年,禹晓辉带着妻儿回到家乡,作为“齐鲁青年学者”特聘教授,成为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妻子也任教于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
巧的是,禹晓辉的父亲和哥哥都毕业于原山东工业大学,2000年该校与原山东大学和原山东医科大学共同组建为新的山东大学,一家人都成了“山大人”。
近3年来,禹晓辉继续保持着在海外养成的治学严谨、精益求精的作风,在科研上不断创新,在国际知名期刊《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知识与数据工程学报》(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 - TKDE)以及国际顶级会议WWW、SIGIR、ICDE上录用和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并撰写了1部英文专著Cardinality Estimation Techniques in Relational Database Systems(《面向关系数据库的基数估计技术》)。期间,他积极申报课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带领自己所在的软件与数据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团队,发表了许多高水平的论文,大大提升了研究中心的学术水平。
作为一名海外归来的学子,禹晓辉充分发挥自己的国际视野优势,积极参与百年山大的跨越式发展建设:
禹晓辉认为大数据的时代已经来临,要走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道路,主要围绕大数据管理与分析这个主题展开研究,力争将山东大学数据管理领域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作为软件与数据工程方向的学术带头人,禹晓辉积极参与谋划学院的学科建设,特别是在数据库学术方向建设规划方面,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禹晓辉还在学院组织了青年教师学术沙龙,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专题研讨会,促进学者之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目前已发展到五六十人,成为一支充满活力的学术力量。
一份自觉承担的责任
在禹晓辉办公室的电脑旁,笔者看到一册翻开的书,竟然是《宋词三百首详注》。一个计算机领域的杰出学者,竟也喜欢这类书籍。笔者明白了禹晓辉身上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从何而来。
这也与禹晓辉的家庭教育有关。从懂事起,父母就教导他好好读书,正派为人,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从不限制他的求知兴趣,人文学科一直对他有着巨大吸引力。
小时候,禹晓辉最愿意暑假到乡下姥姥家住。姥姥家邻居就是一家书店,禹晓辉可以把各种想看的书带回家。他如鱼得水,不仅读遍了店里所有的武侠小说,而且还读了不少包罗万象的各科书籍。
中学时,禹晓辉有一次偶然发现学校的图书馆竟有英文报纸,于是一有空就躲在那里看《中国日报》、《英语周报》以及英文小说,词汇量大增,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父母的引导,广泛的阅读,开阔的视野,逐步形成禹晓辉的家国情怀和报国情结,这不仅是他回国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也是他格外看重教师职责的根本原因。
在禹晓辉看来,能够和那些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在一起,并把自己所学传授给他们,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回国至今,他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3名。他为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数据库新技术》等前沿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将广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融于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禹晓辉悉心指导自己所带的每一位博士生和硕士生,学生有问题求教时,不管是复杂高深的理论问题,还是简单天真的琐碎问题,他都耐心解答。学生们眼中,禹晓辉亦师亦友,大家私下里亲切地称他“晓辉哥”,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成长为他这样的人。
从学生们那里,笔者还得知了禹晓辉资助贫困地区学生读书的事。原来,禹晓辉就读南京大学时,有位来自贵州的同学讲述了家乡贫困孩子读不起书的情况,禹晓辉便和几个同学发起集体捐款,资助贵州贫困学生。
从2003年开始,他们每人每年出资500~1000元,至今已经坚持了整整9年,禹晓辉在国外时也没有中断。
在禹晓辉的电脑上,笔者还看到了他们今年捐款的情况汇总报告,不仅包括参与人员的名单、捐款的数目,还包括捐款受惠地区和受惠学校的名单。“兴义市,都匀市,麻江县……”一条一款细致明晰。
禹晓辉说:“现在参与的人已经越来越多,每年能汇集几十万元。捐款对那些学校很有用处,我们经常会收到得到资助的孩子们的来信。”这令他非常欣慰。
在采访最后,笔者问了禹晓辉一个题外问题:“宋词,最喜欢谁的?”
禹晓辉回答:“很多,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秦观,尤其是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或许会让我们读出他那种不愿轻易表达的深深情感。
禹晓辉在讲课。
禹晓辉,1977年12月出生,南京大学学士、香港中文大学硕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2006年7月加入加拿大约克大学信息技术学院任助理教授。2009年被聘为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特聘教授,任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项目负责人,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系统和数据挖掘。迄今已出版专著2部,在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绝大部分被SCI或EI收录,单篇最高引用200余次;获美国专利1项,另有3项申请正在受理中。
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入选山东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万人计划”第一层次,被聘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2012年5月被授予“山东省青年五四奖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