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2年第7期 > 正文

美国印象

2012年07月09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图/杨耀东
感恩节
  1620年,不堪忍受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经过长途旅行,在现在的波士顿附近登陆。由于初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部分移民由于饥饿和疾病死去了。这时,心地善良的土著印第安人给他们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教这些新移民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分享丰收的食物和喜悦。这就是感恩节的由来。
  现代的感恩节更像是中国的春节,讲究一家人的团圆。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周四,家家户户都要聚在一起吃感恩节大餐。主食自然是著名的烤火鸡。为了制作这顿大餐,主厨要从早晨就开始忙碌,把从超市买来的火鸡解冻,清洗,然后往鸡的肚子里填塞各种蔬菜和调料。之后,放置在烤箱中开始长达5小时的烘烤。由于火鸡个体很大,而且需要整只烘烤,所以很难事先腌制,单纯烤火鸡是没有什么味道的。这时,主厨们一般会把烘烤之前就从鸡身上剔下来的骨头熬制浓汤,配置成鸡肉的调料汤汁。就餐之时,由家里年龄最大的男士主刀,把火鸡切成薄块,然后浇上汤汁,依次分配给家庭成员。一大家子有说有笑,到也其乐融融。

火鸡大餐。



  吃完了火鸡还有另一个活动项目:购物。商家为了在感恩节感谢顾客一年来的照顾,都会在感恩节之后的周五,以很低的价格出售某些商品,全场八折是最基本的,有些商品甚至低到了成本价。对于商家来说,这是一个“大放血”的周五。但实际上,商家对这样的促销活动非常重视,对于这样的机会求之不得。那些贴本卖出去的东西,会吸引来大量的人气带动整体的销售。感恩节之后,也正式进入了美国人一年之中,消费能力最强的圣诞购物季。而“大放血”周五当天的销售额本身也非常惊人,往往可以占到整个销售旺季的1成。
  好东西当然僧多粥少了。那些真正能够吸引眼球的降价,常常需要在周四晚上7点左右就到商店门口排队。比如说著名的电器连锁商百思买就会在周五凌晨3点的时候,开始给排队的人群派发购物券,数量有限发完为止。有些商品是必须有购物券才能购买的。之后凌晨5点开门,在11月的寒风中等待多时的人群立刻涌入店中,疯抢那些早己研究好位置的心仪商品,到手之后,就得赶快到收银处排队去。因为人很多,所以常常是找东西只要5分钟,排队结帐却要半小时。整个活动一般都是到上午截至,充分验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纽约印象
  关于的纽约的印象可能是来自于著名的肥皂剧《朋友》(Friends),而更早对于纽约的认识则是来自于国内早期引进的语言教学片《走遍美国》。那个时候,拜《走遍美国》第一集所赐,纽约给我印象大概是自由女神塑像。
  如同北京的长城是中国的地标一样,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则早己是美国名副其实的地标。除此之外,时代广场,帝国大厦,布鲁克林桥,还有大都会博物馆也都是纽约的名胜。如果去纽约旅游,一定要去仰慕这些名胜古迹。当然,只去著名景点参观,自然很难了解一个城市的全貌,留下深刻印象。要想对纽约有更深的认识,则需要留下一些脚印,细细品味一番。
  我是在冬季去纽约的。从帝国大厦上下来,巨大的都市,陈旧、拥挤、堵塞和匆忙。一座由钢筋、水泥和玻璃构建的森林,一眼望去的灰白之色让人有种说不出的烦闷。走进地铁站,人流在我周围穿梭,轨道旁堆积着肆意丢弃的饮料杯和别的一些垃圾,斑驳而昏暗的墙壁,错落复杂的线路,候车的人一个个漠然疲惫的眼神,机车进站的刹车声,广播声,人群上下车时的喧哗声,站台艺人的弹唱声,这一切让我觉得陌生、迷茫和慌张。这样的一个都市对于我来说太大了,大得让我不知所措,大得让我迷失。
  终于乘坐地铁来到中国城,回到地面一下子就看到一个个都是中文标识,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仿佛回到了中国。红色、蓝色、绿色的店名,以及五颜六色的广告,一切都让我觉得鲜活和生机勃勃。黄皮肤、黑头发的华人也多起来了,操着各地的方言,无论听得懂的还是听不懂的,都让我欢喜。在一家粤式餐厅吃了一盘美味的蒸虾饺之后,我终于找到了些感觉。大苹果也在我眼前变得鲜活,明亮起来。
  在唐人街一家只有8个小凳子的云南餐厅,我非常满足地吃完了一大碗牛肉米线。老板和老板娘都是昆明人,看到我这个老乡,还免费赠送了我2个糖腿包子。我一边吃着包子,一边透窗望去,天色渐暗,远处霓虹闪烁,色彩缤纷,这个纽约仿佛一个舞台。原来这才是隐藏在灰白水泥森林下,一个鲜活的、真正的纽约。一个大得能包容一切的纽约。无论你来自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在这里,纽约,你都会找到熟悉的事物,找到一种亲切感。无论你是社会的那一个阶层,在这个拥有无与伦比的包容力的巨大城市里,都能找到立足之地。
  这里有80块钱一杯的咖啡,也有3块钱的一顿晚餐;有上千元球票,也有免费的街头表演;有小肥羊火锅,也有苹果旗舰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就是我此时的纽约印象。
  

我制作的南瓜灯。



美国的万圣节
  10月的最后一天就是孩子们期待的万圣节前夜了。万圣节的全名是“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简称“Halloween”。
  说到万圣节的由来,有些类似国内的鬼节。传说10月31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早期西方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当年死去的人会在这天回访。亡魂会回到故居地拜访亲人。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以常常会在家门口布置上灯火和秋天收获之物,比如说玉米棒子、南瓜等,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而一些年轻人则自己扮成鬼魂精灵,游走村外,引导鬼魂离开,避邪免灾。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万圣节已经全然没有了早先的意义。但一些经典的习俗则变成了传统,一年年传承了下来。灯火和秋天收获的南瓜组合成了著名的鬼脸南瓜灯;而年轻人装扮鬼怪则成了奇装异服大游行。服饰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鬼魂巫师,一些最新的流行元素也加入进来。比如说好莱坞的动画片《功夫熊猫》大卖,于是也有人扮成了熊猫。
  而另外一个传统活动则是孩子们在这天晚上的“Trick or treat”(不给糖果就捣乱)。古时候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捐赠糕饼的人家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演变到今天成了孩子们挨家挨户要糖果,不然就扔石头捣乱。不过这个活动,却因为近几年要糖果的小孩被枪杀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慢慢地变得不那么流行了。即使是要继承这个传统,家长们通常也只带着孩子去拜访亲戚朋友家。不过总的来说,孩子们还是很喜欢这样一个节日。不但可以雕刻一个奇怪的南瓜灯,还可以把自己和家里都装扮得奇奇怪怪的,最开心的是还可以得到很多美味的糖果。
  制作南瓜灯其实很简单,因为南瓜空心,壁也不厚。用一把小小的锯子很容易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作品。剥离出来的瓜瓤和果肉还可以制作香甜的南瓜派。最传统的南瓜灯上是一个鬼怪的笑脸。至于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人刻上鬼脸点来驱散鬼魂;另一种说是鬼魂点上的烛火,试图骗取人们上当而跟着鬼魂走,所以人们反过来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个嘲讽的脸面,用以调笑鬼魂:傻瓜才会上你的当!而现在则是可以自由发挥了。这年的万圣节我就在南瓜上雕刻了一只惊悚的猫。蜘蛛网、惊悚的黑猫和墓碑一直都是万圣节的经典元素。
  晚间可以去市中心参加游行。看看各种奇装异服、鬼怪扮相,吃个热狗喝杯啤酒,再听听当地乐队的卖力演出,和朋友们一道乐呵乐呵,与“妖魔鬼怪”合影留念,在这个有些寒意深秋时节,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