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2年第6期 > 正文

“汉语桥”随想

2012年06月10日  来源:神州学人 
  

比利时根特大学“汉语桥”代表团。右二为本文作者。


文/杨赛
  比利时根特大学要办汉语桥大学生中文比赛,让我给撞上了。我有幸作为评委坐在评委席上,看着参赛的比利时选手用不是特别熟练的汉语发表演讲,我很感慨,不禁想起自己在演讲台上的经历。
  20年前,我16岁,从乡下的初中,考到城里的岳阳第二师范学校念中专,演讲、写作、书法、唱歌、跳舞、弹琴、绘画成了我的必修课。对于我这个靠语文、数学、外语、化学、政治、历史、地理7门主科笔试总分考上来的野孩子来说,这些新功课都让我头大。写作我不怕,最怕的是演讲。
  根据学校规定,每天晚饭之后,晚自习之前,都要举行15分钟的文化晚餐演讲活动。班上3个同学一组,轮流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一段约5分钟的演讲。我从小学念到中学,同学、老师都是本乡本土的熟人,学习和生活中使用的都是家乡方言,而演讲规定要说普通话。记得我第一次站在台上,被台下50多双眼睛盯着,担心念错字,又担心忘掉词,眼睛死死盯着演讲稿,根本不敢看下面的听众,声音发虚腿发软,紧张得不行。
  后来,我上大学,学校要办演讲比赛,系里老师动员我们参加。我仗着在师范学校文化晚餐上打的那点底子,麻着胆子报了个名。心里想,反正系里要举行初赛,好歹可以先练练,能混进学校的决赛当然更好,就算初赛落选了也不至于太丢人。
  结果,情况完全在我意料之外。我们系里女生多,男生少。报名参赛的,只有我一个男生。系里保护弱势群体,让我直接进入决赛。
  一切都很忙乱。自接到决赛通知那一刻起,我就慌了手脚。怎么办?怎么办?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先找同学借一套像样的西服,再去理发店弄了一下发型。我穿戴整齐,坐在宿舍里等着上场,舌面发干,心里打鼓,脑子发烫,脸上发烧。
  我踩着点赶到礼堂。糟了,台上铺了红地毯,台下好几百个席位都坐满了观众。我脚上有点飘,到了演讲台前。台下面掌声响起,我无比激动,滔滔不绝,差不多一口气把演讲稿背完,快步走下演讲台,台下面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我回到台下的座位上,根本没有心思听其他人演讲。赛后,宣布结果。三等奖里没有我。二等奖里没有我。天啊,我只怕是要得一等奖了。一等奖里也没有我!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我落榜了,连个优秀奖也没捞着。看着人家登台领奖,我失落得不行,灰溜溜地逃回了宿舍。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偷偷问班上一位漂亮女生,我演讲的时候,上场下场,观众反应都那么热烈,怎么就没有得奖呢?她说,你上场和下场都走的同边手,把我们乐坏了,所以鼓掌。此后好几周,我见到熟人都觉得难为情,绕着道走。
  经过了这样的教训,我更加重视演讲的训练了。要做好演讲,不能光靠运气,也不能光靠瞎练,得有点理论基础。在读硕士的时候,我读了好几本关于演讲的书,报名参加了学院里的演讲协会,还客串了一次演讲课教师,长进很大。
  2003年,我到上海读博士。上海地小人多,物价偏贵。我从长沙带去那些本钱,上几趟超市,很快就要见底了。生计成了问题。我买了辆二手自行车,揣着简历四处找兼职,投了上百份简历都如泥牛入海,没有回音。在我近乎绝望的时候,一家成人教育学院通知我去面试。教务处老师对我说,你简历上说到你擅长演讲?我说,是。她说,能不能给我们的学生讲一讲?我说,可以。她说,我们很多同学初来上海,心理压力很大,普遍都有失落的情绪,你下周来给他们做一个心理疏导讲座吧。我说,好。
  我在上海滩奔走近2个月,风尘赴赴,一脸乌黑,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份差事。现在球来了,再怎么着也得接住。只是这是客场作战,我对场地很陌生,对观众也不是很熟悉,不知怎么把球射进球门。只不过,我跟听众有一点是相通的。我也是初来上海。
  自己的题材我不敢谈,怕人家笑话。我赶到图书馆,把古今成功人士占胜逆境的故事都搜罗起来,花了好几天时间,做了一个PPT。演讲那天,我提着电脑赶到演讲地点。4个班的新生静坐在礼堂里,8位班主任金刚似的站在后面。90分钟后,我得到了一笔不菲的讲座费。
  好家伙,原来做演讲可以解决生计问题,谢天谢地。我尝到了甜头,下决心开发自己的演讲潜能了。我把中外演讲家视频搜集来,一顿猛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主题都列成一个菜单,附在简历上寄出去。就这样,不到3年功夫,我就站到了上海许多学校、社区、机关、企业的演讲台上,与学生、干部、员工、商人们交流。经历的场面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心里自然就不紧张了。讲多了,自然就能由此及彼,推己及人,把道理讲很明白,讲得通畅,讲得深刻,讲得趣味盎然。
  2009年,我成了上海市迎世博教授专家志愿者,到上海各界、各阶层宣讲世博会,培训志愿者。我以此为契机,到长三角地区,甚至西北和中南地区去作演讲,跟这些地方的听众一起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2010年10月1日,上海世博会圆满落幕,这里面,也有我的一小份贡献。
  中国演讲与口才协会知道了我的情况,非常认同我的工作,聘我担任理事、常务理事。我想,我得为协会做点事。演讲与口才不仅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项文化事业。中国是一个演讲大国,有着丰富的演讲理论与漫长的演讲史。诸子百家的思想,都要靠演讲来传播的,纵横家的谋略,都是靠演讲来实现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诸葛亮舌战群儒,已是家喻户晓的佳话。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是多么需要杰出的演讲人才呀。然而,近300年中,中国内地的演讲事业远远落后于欧美,甚至比不上香港和台湾。我和中国演讲与口才协会颜永平副会长合作,共同主编了《演讲与口才教程》,我们10位编者把自己的演讲理论与实践都写到这部书里。正在崛起的中国需要与世界分享中国经验与中国价值,我们希望培养更多的青年演讲家。
  这次来参加汉语桥比赛的6位比利时选手中,有一位是华裔。她长得很漂亮,从小随爸爸妈妈从中国来到比利时,在荷兰语的教育环境中长大,一直读到根特大学中文系,讲起中文来居然也磕磕碰碰,我感到很惊讶,心想,新一代华裔如果对自己的母语都不熟练,那就很难谈得上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同情了。还有一位外国小伙子,他到中国留过学,去过中国很多地方,他在演讲中对中国之行如数家珍,显得从容而淡定。坐在评委席上,看着这些自信又稚嫩的演讲,我有一种预感,他们中的一些人,将要成为跨文化沟通的使者,中国在融入世界,世界在走近中国。
  上海豫园有座桥叫九曲桥,我每年都要带人去走好几遍,九曲十八弯,辗转到岸。汉语桥,以语言为桥,沟通中外文化,也得走过六曲桥:第一曲是形象,第二曲是语言,第三曲是文化,第四曲是演讲,第五曲是互动,第六曲是才艺。六曲十二弯,最后到达胜利的彼岸。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