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两会时节,在各种政治、经济、民生元素成为大众与媒体关注焦点的同时,教育、人才、科技创新等也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实际上,这些话题同样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民生。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逐步形成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的关系。办好农村寄宿学校,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加强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好民族教育。高等教育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完善国家助学制度,逐步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到所有农村学生,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各级各类教育领域。
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教育规划纲要》期待更大突破
在2012年两会前夕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强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都对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做好2012年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扎扎实实推进《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
袁贵仁强调,2012年是《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的关键一年。要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不断把《教育规划纲要》贯彻落实工作推向前进。要加强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着力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要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着力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优化配置资源,着力提高教育改革发展保障水平。
3月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组织中国人大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国际在线、央视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广播网、光明网和法制网等11家网站,联合举办主题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进展情况”的网络访谈。邀请了几位全国人大代表,结合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
对于《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的最大突破和最大创新难点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说,《教育规划纲要》制定1年多来,我们主要是在部门协作共同发展教育、加大对教育投入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就像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要确保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使老百姓得到最大的受益。今后,教育的改革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沈健认为,下一步改革创新中,难点最大的是全社会要树立科学的、全面的人才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沈健说,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特点,真正需要我们学的东西很多,有几个重点,一是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如何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二是在学习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和批评性思维,这将为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三是在传授学生知识方面,也就是基础教育方面,中国在全球是成功的,这一点不要妄自菲薄,但在保持优势的同时,还要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曾留学美国的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认为,就高等教育方面,向国外学习的东西也是很多的。首先高等院校需要有更多的自主权,然后才能不断学习,改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入学角度讲,如何改变招生制度,能够选到好的人才进入学校,再因材施教,让更多的学生切切实实发挥他们的才智。另外要学习的是校园管理,如何提供安全、经济和高效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氛围里面学习知识。
有记者问如何保证国家划拨的教育经费能够被高效利用,同时也避免出现一些腐败和造假行为。邓秀新回答说,国家将国内生产总值的4%用于教育,大家非常关注,如何把这笔钱用好,不仅仅是要高效利用的问题,也是对老百姓该负的责任。我认为,首先要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加强过程的管理。另外,防止腐败不仅仅是单纯的经费问题,中间有很多环节都有产生腐败的风险点,包括招生、就业、资金使用等等,每个环节都要加以防范,这样才能够保证这笔资金的使用达到最佳的效果。
3月9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留学美国的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也就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建设一流大学等问题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周其凤说:“大学作为一种服务机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各领域提供专门人才和智力支持。一国教育和一所大学成功的硬指标是能否为社会发展培养提供有用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针对社会上对高等教育的不同看法,周其凤说:“这是正常的,有些人用‘过程决定论’来看主要教学研究指标,如是否出了诺贝尔奖得主、学生压力和负担、升学教育中的腐败,认为我们的办学培养过程的指标不如西方。”
周其凤说,中国教育有特殊性,只有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相融合,不断地发展完善和创新才能成功。即使没有完全达到西方办学培养过程中的硬指标,同样也能培养出有用人才。可以说,中国高等教育是成功的。“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巨大成功,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人才干出来的。”周其凤说。
周其凤认为,一流大学起码有三个要素:一是大学之大在于教,即一流的教授和教学。教授是大学的灵魂,要有获得社会认可的知识发现、创造性研究成果,还要有传授给学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继续发现、研究;二是大学之大在于课,即常规课程要有深度和广度,能为学生提供任何感兴趣的课程,并且是比较先进或最先进的;三是大学之大在于生,即历届毕业生的社会声望和成就。衡量毕业生的成就是有没有学生、有多少学生对自然规律、人类观念和社会制度的创新起到了先导作用。
加强引进人才,改善科研环境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全面加强人才工作。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任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
今年两会,致公党中央在其提案中提到,加快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是我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选择。在国家“千人计划”等政策推动下,各地对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近两年,鼓励高层次团队的引进与建设,正成为各地人才政策的新趋势。如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先后出台团队引进计划,引进了一批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的创新团队。从实际效果看,海外高层次团队的科研“产出”效率比较高,有利于我国在若干个科研或产业领域快速走到国际前列,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致公党中央建议:以科学家工作室建设为重点,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以重点项目引进为引领,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团队的整体引进;重视青年人才引进和培养,形成合理的团队人才结构;以融资服务机制为核心,完善创新创业团队服务体系;落实企业引才主体,以人才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联谊交流平台,加强与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跟踪联系。
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方面,致公党中央建议:建立全国可以共享的海外留学人员数据库,加强与海外留学人员的感情维系;采取更为开放的人才战略和策略。搭建完善的信息平台,扩大向海外留学人员的宣传,加强国内与国外的沟通和交流。适度开放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公务员系统,让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加入进来,帮助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采取措施,全方位发挥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的作用。通过鼓励支持有发明专利或科研成果的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申报国家和省部级有关科技奖项,大幅提高对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的资助力度,拓宽聘用人员的专业领域、分布地区、人员层次,为他们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人才事业发展搭建平台;不断优化海归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今年两会,作为唯一的海外侨胞学术界列席代表,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教授、曾经的自费公派留学生孙大文表示,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全面加强人才工作,引进高层次人才”等印象深刻。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已经突破200万,中国如果要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大力度引进海外高层次、领军型人才。他表示,虽然海外侨胞列席代表来自世界各地,但大家万分激动的心情和自豪感都是一样的,大家也都一样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代表们回国列席两会的目的同样也是一致的,希望用长期在海外所学到的知识、所积累的经验以及所拥有的技术来报效祖国,积极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言献策。
为了充分利用好这次极为难得的机会,孙大文针对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我国学术界的和谐建设、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和食品工业发展等问题分别精心准备了5份建议书,他希望这些建议能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为祖国的更加繁荣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
在建议书中,孙大文提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最需要的是技术和人才,尤其是领军型高层次人才。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除了需要改革体制、完善机制、投入资金和改善科研条件外,最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创新型人才。我国现在经济实力雄厚,但我们缺少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我们也没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创新企业,究其原因还是我国缺乏国际一流的领军人物,缺乏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研究团队。中国的快速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的回归。他们的回归可为中国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建设发挥特别作用。
在构建公平学术环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孙大文建议:改进现有科研项目申报评审制度,完善优秀青年和基层研究人员的资助体系,建立研究方法和项目管理的培训制度,建立国家学术诚信监督管理机构,修改有关法律,打击学术造假。
孙大文还认为,代表着整个国家对科学界支持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也应有所改革和突破,例如提高奖金额度,增加对中青年科学家的支持,以及加大对女性科学家的奖励力度等。
(摘编/沈仁 图/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