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2年第3期 > 正文

“原子团簇”领域的辛勤耕耘者

2012年03月06日  来源:神州学人 
  

王广厚(站立者)个学生在实验室。

文/刘作楣
  2011年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王广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国内最早开展原子团簇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他在国内率先翻译了“团簇”范畴,被学术界认可。从1992年起,他带领课题组自行设计和研制成功三代团簇实验装置,发展了可与平面工艺相兼容的低能团簇束流淀积技术,是国际上最早研究支撑团簇和团簇组装纳米结构的单位之一。
  王广厚曾几次婉拒采访。他说,自己“只想抓紧时间,能多做一点是一点”。经再三请求,王广厚才接受采访,谈了几点他潜心科学研究的体会。
  
兴趣是科学研究的先导
  王广厚认为,只有对所研究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一心一意地去学习、思考和创新,才能在科研之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和探索。
  20世纪80年代,王广厚对当时国际最前沿的团簇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80年代较早公派出国的访问学者,王广厚怀揣2美元,经巴黎转机来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当时最先进的技术。2年后,王广厚回到南京大学。他计划用5年的时间将国外学到的所有新知识、新技术用于国内的科学研究。
  “我不是在办公室、实验室,就是回家睡觉。”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对“三点一线”的生活丝毫不觉枯燥。为了写书,他每天晚上8点开始坐在写字台前,一直写到凌晨2点,第二天按时起来上课,做实验,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如果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
  
持之以恒是科研成功的条件
  20世纪80年代后期,王广厚开始着手研究自己的设备。当时他面对无资产、无实验室、无设备的“三无”状况,找了三四个学生,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自己动手做设备。在只有10平方米的房间中,隔出1间办公室做实验室。
  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王广厚刻苦钻研,从最初微结构实验室拨给的5000元经费,到1987年获得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5万元经费,王广厚和他的课题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自主研发成功了三代团簇实验设备。
  为了研制设备,王广厚和他的学生经常到中科院沈阳科仪厂与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研究改进实验设备。他们在工厂慢慢摸索,将理论设计和实际加工结合起来。“当时的条件真是非常艰难,但是我们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做出来了。”王广厚说。
  
实事求是是科研的价值追求
  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是王广厚最推崇的一句话。“做科研要坚持实事求是。”他认为,科研的目的就是寻求事物本来的面目。科研不能作假。
  1994年,王广厚等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实验装置出来后,他打算申请专利,但是一查,发现法国已经申请了相关专利,因此只能就此作罢。他们再接再厉,几年后就自主研发出了第二代技术含量更高的团簇实验设备。一位德国学者看到这一设备后大为惊叹,感到难以置信。因为2005年,这位德国学者曾看到英国牛津应用研究公司(Oxford Applied Research Ltd)研发的类似团簇装置,标价50万英镑。“中国人只花了110万元人民币就造出来了!”
  实事求是,诚信做人,也是王广厚对学生的要求。“我对学生很和蔼,但是要求很严格。”王广厚一旦发现学生的论文引用别人的东西较多,就会要求其重写。“我要求学生在论文中将自己的核心观点写清楚就可以了,过多引用别人的东西写到自己的论文里是不行的。”
  
不断创新是科研发展的动力
  “科学研究和产品不同,一定要研究新的东西,没有现成的可以照抄照搬。”王广厚认为,如果只是从国外购买现成设备,没有核心技术或创新思想,就很难超过别人。
  王广厚在科研创新的同时培养出研究生共45人,其中博士32位,“他们大多数都是通过实验室成长起来的,我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王广厚颇为自豪。他的学生也与他一样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是自己研发的设备,他的学生能在实验室自行拆装仪器,这比使用现成的设备虽然要慢一点,但学生能掌握设备原理,基础更加扎实。王广厚的学生申请到国外大学学习,都受到对方欢迎。
  王广厚认为,要创新首先要虚心向别人请教,要做有特色的工作,自主研发,而这样难度很大,因此,还要有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科研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积累才能出成绩的。
  孜孜不倦的努力使王广厚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也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了广泛赞誉。他经常应邀访问许多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所作学术报告,在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2002年应邀在欧洲召开的“第11届小颗粒与无机团簇国际会议”上作主题讲演,会议主席、法国国家科学中心主任C.Brechignac教授认为:“代表了该领域发展的重要标志。”2004年,经过国际委员会投票决定,由王广厚作为会议主席、主持召开“第12届小颗粒与无机团簇国际会议”。这是这一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的国际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会议结束后,国际顾问委员会还特地向王广厚发来致谢信,指出“这次盛会不仅对中国本土正在蓬勃开展的团簇研究,而且对整个科学界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为什么能在团簇领域取得这样大的成就?王广厚表示:“科学研究就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把自己的事情做扎实,人家才能相信你,你才能在国际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王广厚,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学家,南京大学教授。
  1939年11月生于安徽,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长期从事物理学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团簇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