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段风华
一个资源濒临枯竭的工业基地,一个承载光荣与记忆的革命老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转型成功范例,一个倍受海峡两岸瞩目的旅游新亮点……今天的山东枣庄就是以这样一种丰富、立体、多面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它华丽转身的背后是一个立体化大发展的创新思路,人们在关注着这里的变化,也在思考着这种变迁的启示。
在过去的几年间,留学归国博士陈伟带领这座城市一次次突出重围,在近几年的几次重大战略调整中都提前布局,及时到位,争取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6年间,枣庄完成了前所未有的跨越,也为未来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2年1月,时任山东省威海市副市长的陈伟曾接受《神州学人》的独家采访。10年之后,再次接受我们独家专访的陈伟已经从一个刚刚留学归国的学子,历练成造福一方百姓,“敢干巧干会干”的父母官。走进枣庄,走进枣庄市委书记陈伟,我们试图揭秘一个留学归国者的历练与感悟,以及在一个国际视野的规划下“幸福新枣庄”的未来。
揭开文化创新的华美篇章
从北京火车南站出发,2个半小时后抵达新建的枣庄高铁站。5元钱转乘快速公交系统BRT(Bus Rapid Transit),1个多小时,台儿庄古城的璀璨夜景便映入了眼帘。
“风依船,柳依岸,梦中的水乡不曾改变。情也绕,魂也牵,走出了乡愁走不出思念。月河街、爱河巷,复活的古城今夜无眠……那一回眸好似穿越了千年……这一瞬间仿佛凝固成永远……”透过这首由陈伟填词,小柯作曲的歌曲《不想和你说再见》,台儿庄的繁华旧梦翩然而至。
历史上的台儿庄曾是运河上重要的“水旱码头”,各路商贾云集,带来了汇集东西南北、融贯古今中外的文化和习俗。至今这里还有京杭运河唯一一处水工设施完备、风貌遗存完整的3公里古运河,1.5公里明清时期的古驳岸,13个明清时期的古码头,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兰千夫村……根据明清时期的县志记载,台儿庄“一河渔火,十里歌声,夜不罢市”,被乾隆称为“天下第一庄”。
1938年春,台儿庄大捷使这里扬名天下,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今天的台儿庄有53处战争遗迹保存完好。在台儿庄大战过去70年后,枣庄市提出:重建台儿庄。和一般的重建不同的是,不仅要还其形,还要还其魂。陈伟提出要存古、复古、用古。
这场历时2年的新台儿庄文化大战同样不同凡响,并由此揭开了文化创新的华美篇章。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台儿庄古城重建,实现了文化景观与文化空间的有机融合,是过去遗产保护历史上没有先例的开创性工程。”
我们的访问也由台儿庄古城重建开始。
记者:2006年9月,您被任命为枣庄市市长,当初枣庄给您的最初印象有三个:第一铁道游击队,第二台儿庄大战,第三鲁南煤城。为什么台儿庄的重建会作为您的一大突破口?
陈伟:我一上任就开始做调研工作,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我感觉到这个昔日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其实已经潜伏着巨大的危机。枣庄采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共从这里调出原煤4亿吨,总值为64亿元人民币。到2006年,枣庄煤炭可采量不足6亿吨,按年开采3000万吨计算,不到20年将矿竭城衰。转型是我们迫不得已的选择,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而资源枯竭型城市一般面临四大难题,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搞?如何绿色发展?这四大难题也是世界性难题。
没有了煤,一大批靠煤吃饭的人的民生问题也会随之而来。随着一些矿井的关闭,相关企业萎缩,10年内枣庄将有20万人需要转岗,加上现有的14万下岗人员,就业压力非常大。
记者:如果不未雨绸缪,解决就业问题的话,将来就会形成社会问题,就会成为引发一系列问题的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但万事开头难,要从纷繁复杂的种种现实中理出头绪,找到破题的关键成当时您和您的团队的一大难题,怎么破解?
陈伟:资源枯竭型城市要转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富民就业。服务业是解决就业最大的一个领域,文化旅游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这也符合科学发展观,是绿色发展,同时也能实现传承文化。
当我们第一次在全市的大会上提出要发展旅游时,却遭到一片质疑。当时的枣庄人问:“枣庄有嘛?”这句地道的鲁南方言简单直接地表明了对当地旅游资源的怀疑。不仅如此,枣庄当时的现状是没有一个地接导游,因为他们都是组织枣庄人到外地去旅游,而不是组织外地人到枣庄来旅游。在枣庄,甚至没有一辆旅游大巴。
但我们认为,枣庄发展旅游是先天不足的,因为老天爷没给我们留下什么东西,老祖宗也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现成的遗产,至少说是现成的大的旅游资源我们没有。要搞旅游,这个决心是很难下。但是权衡来权衡去,也就这条路还能杀出一条血路来。我们没有现成的米,得去找米。我们考虑了很久,后来做出决定:挖,挖地三尺地挖,挖到历史中去,挖出最深层的旅游文化来。所以我们最后选择了台儿庄。
2009年5月31日,陈伟(前排右一)在山亭区调研麦收情况。
新台儿庄文化之战
记者:台儿庄当地的老百姓称您是“布鞋市长”。因为您经常穿着布鞋走访调研。2007年,全年的52个周末中,您有47个周末是在台儿庄度过的,走访能找到的台儿庄75岁以上的老人,请来专家学者反复论证,绘出6000余幅图,一点点找回失去70余年的台儿庄记忆。当时除了确定方案,还有一个很大的瓶颈,就是缺钱。但就在极其缺钱的情况下,您还紧急叫停了一个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一边是有钱不要,一边是到处找钱,这是为什么?
陈伟:我们最后确定的方案是:台儿庄古城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包括11个功能区、8大景区和29个景点,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以历史遗存为依托,以台儿庄大战文化、运河文化为主脉,突出“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时尚生活”四个定位,集中展现“运河文化活化石,中国民居建筑博物馆”的丰富内涵。
当时我们一边完成调研论证,一边开始筹措启动资金。据估算,需要4亿元。钱从哪里出呢?当时,上海正有一家大型房地产企业准备投资建设房产项目,4100万定金都付了,我们却果断地叫停了这个项目,因为这个项目和未来的古城长远规划不相符。当时不少人都快急了,这么大项目怎么就不要了呢?
我们打的“算盘”是,政府不出钱,由枣庄的五大国有煤炭企业出煤,组成股份制公司,市场化运作。1吨煤卖1000多元,利润800元,出资4亿元相当于拿出50万吨煤,一个企业出10万吨煤就够了。我对山东丰源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陶志远说:“老陶,你卖了这么多年煤,都卖掉烧了,这10万吨煤卖得最有价值,留下的是文化资源、遗产资源。中国的500强,平均年龄只有8岁,世界500强,平均年龄也只有40岁,而故宫、古罗马,一直到今天仍在创造效益。没有百年的老店,只有千年的古城,老陶,你赚了。”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寻遍全国,找来最好的工匠建这座古城,从全国筛选了30多家古建队伍。很多老师傅也年事已高,不少手工制作即将传无后人。所以有人说或许台儿庄古城要成为最后一个手工版的城市。
除古城中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引入柳琴戏、运河大鼓、鲁南皮影、伏里土陶、曹县面人等3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了台儿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80多岁高龄的台湾著名散文家郁化清老人回到阔别几十年的家乡,激动地说:“我记忆中的台儿庄就是这个样子。”
记者:这里创造性地推出了以“政府启动市场,市场拉动消费,消费带动投资,投资推动转型”为核心内容的“枣庄二日游”经验模式,被旅游界人士称为可复制,可传播,可借鉴的“枣庄实践”,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转型探索出了一条经验之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效果如何?
陈伟:为了打出知名度,吸引游客,枣庄采取了全方位的宣传和营销策略。在2010年五一开放之后,很快成为一大亮点。2010年枣庄旅游创了山东4个第一:专列来的最多、包机来的最多、自驾游来的最多、百人以上大团来的最多。中秋节3天,古城来了4.8万名游客,2011年游客突破230万人。
三大战役实现成功转型
记者:当“新台儿庄文化之战”捷报频传的时候,对于战役的总指挥来说,这只是您三大战役之一。其实在此之前,您已经成功部署了一大“战役”——以煤化工为突破口的工业转型升级战略。
陈伟:面临着煤炭即将枯竭的现实,2008年枣庄就提出了必须要对煤矿进行控制性开采,这样就尽量延长煤炭挖掘的周期,为转型提供本钱。枣庄转型的思路就是首先把煤炭由燃料变为原料。当时我算了一笔账,如果1元钱的煤用于发电可以变成2元钱,如果做成甲醇就可以变成4元,如果做成醋酸就可以变成8元,如果做成醋酸二纤维素就可以变成78元钱,随着产业链的拉长,煤矿就可以变成金矿了。如果我们把煤从燃料变成原料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走出这么一条路子。
2009年3月,枣庄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枣庄以发展煤化工为突破口,实现产业转型,3年连续引进了新奥、韩国SK、联想控股的3个过百亿元的煤化工项目,特别是2010年引进了联想控股投资180亿元的百万吨烯烃及精细化工基地项目,使得全市在煤化工领域的总投资达500亿元,未来3~5年可形成1500亿元的产业规模,为城市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您提出的第三大战役是以棚户区改造为突破口的新型城镇化战役,激发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作为一个矿区城市,枣庄城市功能单一,基础设施落后,为城市发展带来了难题。枣庄提出了“老城新做、新城做靓,实现新老城区一体化发展。”具体怎么做?
陈伟:在枣庄,有545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棚户区占山东的一半以上,住在棚户区里头的,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国初期,包括到改革开放,为我们中国作出贡献的一批产业工人。枣庄提出要用3年的时间,把545万平米的棚户区,全部改造完毕,让它们走入历史。而且改造不仅是把旧房变新房,同时把旧区变新区,也就是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同时改。这样一起捆绑起来的旧城改造是1170万平米,也就相当于把枣庄的70%重新建一遍。
枣庄有5个区,城区之间很分散,有的区之间即便是有了快速交通也需要1个多小时。为此枣庄开通了BRT,这样不仅解决了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同城化问题,让生活分散在几个城区的市民们,能够通过BRT的快速连接,像生活在一个城市一样,让城市资源共享。在搞BRT之前,新城老城之间的交通流量8000~10000人次左右,现在能达到2万甚达到三四万人次。当地有的居民说现在可以把BRT当日子过,一些退休的老人常常一天乘坐BRT到市区各处转,薛城区的肉比市中区的肉每斤要贵1.5元,而BRT车票只要2元,薛城的老百姓开始跑到市中区去买菜……
记者: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产煤之地往往污染很重,没想到这次在枣庄采访,就有当地百姓说最适合居住的地方就是枣庄了。这里的空气质量并不差,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陈伟:在绿色发展方面也是枣庄近几年的一大特色。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原本是一对矛盾体。枣庄能耗在全省排在莱芜之后,枣庄的水泥产量2006年的时候是3700万吨,产生的工业增加值是30个亿,30个亿占枣庄2006年的GDP是3%,但这3%的GDP却是25%的能耗换来的。砸掉1000万吨小水泥,砸掉1/3,只影响到枣庄1%的GDP,但却可以换来8%的能耗空间。所以用这个能耗空间如去发展煤化工,尤其是煤化工的下游产品,机床这些产业的话,至少比水泥多创造10倍以上的GDP……
正是因为我们秉承了这样一种理念,实现绿色发展,枣庄2010年公布的16项经济指标中,有15项指标超过全省平均值,可以这么说,枣庄就实现了鱼和熊掌兼得,这是绿色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这样的发展就是调结构、转方式。说到底,就是分子和分母的关系。一个是把分子做得更加优化,水泥调成煤化工,这是调分子。第二个就是调分母,把分母做大,如果你把服务业做大了,那分母就大了。最大的调结构就是调增量,增加新的东西,我认为目前最大的结构就是一二三产结构。枣庄去年的二产投资增幅是11%,和全省持平,全省三产投资增幅是18%,高于二产7%,这就是山东省调结构转方式的力度,高出7个百分点。那我们枣庄是多少呢?我们枣庄是54.5%,超过了二产的43.4%,是山东省调结构转方式力度的6倍还要多。
这个增幅来自于什么?就来自于文化旅游服务业的增长。
陈伟(右)在台儿庄古城内。
问道“幸福新枣庄”
记者:2011年12月,您在枣庄建市5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提出要建设富庶、宜居、文化、活力、安康的“幸福新枣庄”。怎么理解这一目标?
陈伟:幸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对幸福的理解,我想归纳起来至少有三个层面:从心理学来说,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从社会学来说,幸福不仅与个人有关,还与人际关系、社会交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等密切相关。从哲学来说,幸福是相对的、辩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变。我认为,幸福最简单的表述就是“满足+希望”。幸福是现在的一种状态,既包含对过去的满足,也体现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幸福新枣庄”,就是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中,不断满足枣庄人追求幸福的过程和结果。现阶段枣庄人的幸福追求是什么?就是富庶、宜居、文化、活力、安康。
第一,富庶。富庶是幸福的基石。建设富庶之乡,就是让两个“钱袋子”鼓起来。一是财政的“钱袋子”,财政有了钱,才可以更好地改善民生;二是老百姓的“钱袋子”,老百姓有了钱,才能过上更加富足殷实的生活。未来5年,我们要实现跨越发展,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跃居山东省中上游,跻身淮海经济区前列,在全国率先实现资源枯竭城市成功转型;力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翻番,总量再造一个枣庄。
第二,宜居。宜居是幸福生活的基本要求。建设宜居城市,就是让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交通更加便捷、环境更加优美。未来5年,力争城镇化率达到60%,年均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超过180天,森林覆盖率达到36%,万人拥有公交车10标台,BRT覆盖各城区,形成中心城区“半小时生活圈”,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
第三,文化。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钢筋混凝土堆积的只是建筑,只有注入文化的内涵,城市才会有品位,市民才会有自豪感和归属感。未来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枣庄人更加文明、更加包容、更加自信。
第四,活力。活力是城市发展的希望。一个城市如果不能让人的才能和潜力充分发挥,就不能称为幸福城市。未来5年,万人个体工商户数达到5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的比例提高到17%,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力争5家企业上市,新增5家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5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中国驰名商标。
第五,安康。平安、健康是老百姓最大的心愿,与群众的福祉最为密切。未来5年,要力争让人均寿命提高1岁,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达到41.2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及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保、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标准每年都有新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因此,我们提出把富庶之乡、宜居城市、文化名城、活力高地、安康家园作为建设“幸福新枣庄”的主要内容,也基本涵盖了现阶段枣庄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围绕这五个方面,既有定性的“画像”,又有定量的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奋斗性、可行性。
记者:2000年,您34岁时回国。当时您形象地说,告别了3776米高的富士山回国,目的是为了攀登8848米的珠峰!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最深的体会是什么?
陈伟:回国后,无论是在威海还是在枣庄,我经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最喜欢的一句诗,就是家乡著名诗人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封面、题图摄影/高海涛)
陈伟,枣庄市委书记。1966年10月出生,1988年获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本科学位,1990年获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自动控制专业硕士学位,随后被保送至华东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由国家公派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攻读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1997年获得第二个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日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
2000年回国,先后任威海市市长助理、副市长、市委常委;2002年9月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兼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团中央常委。2006年9月~2011年12月任枣庄市市长,2011年12月至今任枣庄市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