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2年第2期 > 正文

在多元文化中体现中国价值

2012年02月10日  来源:神州学人 
  

编者按: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海外学人学者通过自己的实践、研究及体会,深刻领会全会精神,以饱满的热情书写自己对祖国文化事业的看法和建议。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创新发展
  文/吕治国(教育部社科中心党建思政处处长)
  2012年元旦前夕,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研究,探索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素质养成的影响,促进高校德育的创新发展,教育部第九期全国高校优秀学生工作者出国研修项目的学员们在英国雷丁大学举办了“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论坛。论坛分为主论坛、分论坛、大会交流等环节,历时一整天。教育部社科中心党建思政处处长吕治国、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处处长洪海燕、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辉等全体学员,以及雷丁大学国际语言中心副主任李大国博士等相关人士参加了论坛。中国驻英国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田小刚、一秘王焕现等参加了论坛。
  论坛围绕着多元文化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素质养成的影响、中西文化德育功能的比较研究、高校德育的文化使命及路径、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及“走出去”战略研究等5个论题展开。
  全体与会代表畅谈了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体会,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中共中央认真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员们通过2个月的学习和切身体会,分析了英国文化的特质及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普遍认为英国经济硬实力虽然在二战后不断下降,但英国政府在文化建设和文化推广方面一直在加强,并将其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等资源有效地转化为软实力,保证了英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为此,学员们深感“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等论断的震撼与深刻。
  论坛集中探讨了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素质养成的影响这一现实课题。与会代表通过研讨得出结论: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素质养成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方面,多元文化给大学生提供多向度的价值选择空间,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多元文化还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容,有利于大学生吸收各民族文化之所长,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对文化的需求,形成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等等。另一方面,文化的差异、矛盾甚至冲突,也不同程度地带来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难度,影响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动摇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形成,亦可能引发行为取向上的盲从等等。其中,西方文化通过国际互联网、影视和宗教等载体进行价值渗透,影响我国青年大学生。因此,这一论点也引起一些学员的深入探讨与关注。
  中西文化德育的比较研究是论坛重点探讨的问题。与会代表研讨认为,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不同的德育观。西方文化重个体本位,中华传统文化重整体本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两种价值观出现了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趋势。有代表谈到,中英德育都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教育理念。英国高校主张教育的责任是指导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中国高校则从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全方位关心学生,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对学生关心的实质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英国的教育鼓励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注重人文艺术氛围的营造,重视个性养成,并通过学科的导师制、环境的渗透发挥作用,值得借鉴。
  高校德育的文化使命及实现路径是指向实践方法的重要问题。与会代表研讨认为,高校德育的文化使命主要包括:肩负用文化补充意识形态的历史使命;肩负校正文化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弊端,加强文化自身创造性的历史使命;肩负捍卫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历史使命等。高校德育不仅传播思想道德,而且更要承担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也有代表提出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责任,即辐射、创新、示范和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应成为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对于如何实现这一使命,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并引领多样的社会思潮;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一些代表还从面向“在线普及”的高校德育、网络文化与高校德育教育的关系、班级建设、大学生志愿文化、学术道德建设、廉政文化进校园等视角提出了具体的路径思考。

田小刚公参(左一)在与学员们交流。


  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及“走出去”战略研究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与会代表研讨认为,中国在提升自身综合国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对外关系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欢迎更多的、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朋友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注重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认识两种文化的差异,并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坚持多用国际社会习惯使用的语言体系来描述我国国情和文化,这将有助于缩短国家之间的距离,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同时,需要有一批熟悉西方事务和国际准则的国家形象策划人员和国家形象公关人员专门负责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打造中国的软实力。
  此外,2011年12月2日,驻英使馆教育处组织座谈招待会,邀请在雷丁大学短期研修培训的教育部第九期全国高校优秀学生工作者出国研修项目的36名学员及第21期西部中学英语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班的35名学员到教育处座谈聚会。活动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主题,围绕赴英学习体会与中外文化交流进行交流研讨。
  座谈会上,学员代表先后发言,纷纷谈到赴英学习开阔了视野,收获了经验,提高了素质,也增强了自信。在当前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大环境下,高校肩负着文化引领和传承使命,更应该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作出贡献。学员们认为,当前应不断提高公众的文化自觉、自醒和自信,抓紧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进行梳理、总结和提炼,形成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积极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在高校德育工作上,要特别重视多元文化背景中主流文化的教育与传播,旗帜鲜明地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创新德育方式方法,也要批判性地借鉴英国高等教育的做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构筑合力育人的局面。

驻英国使馆教育处座谈会。

  田小刚公参认真听取了学员汇报并进行深入交流互动,他充分肯定了学员们在学习、参观考察中所取得的成绩,对学员们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展开深入研讨并举办学习论坛等活动表示充分肯定。
  (供稿/驻英国使馆教育处)
  
倡导“中国价值”是兴国之本
  文/刘志峰(韩国庆熙大学国语国文专业博士生)
  21世纪的前10年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特别是2005~201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翻了一番,国外报章之中“中国模式”的字眼开始频繁出现。但若真的希望“中国模式”可以真正成为一种可持续、平稳发展的模式,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建立和推广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价值”。
  2011年10月中旬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决定》,从中不难看出中共中央对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但是文化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倡导与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文化的创造者们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参与其中。看清中国文化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责任。


  随着经济国力的增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毋庸置疑,美国依然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更应该警示的是,美国单极世界的基础是其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的“美国价值”。这种价值建立在“解放人性”的基础之上,饰以“民主”、“自由”、“平等”。解放人性,从积极的方面可以理解为:满足人的生活需要,尊重个人及其对成功的追求。但过度推行的后果将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和个体自私逐利本性的泛滥。
  中国作为东方的古老文明发源地,自古以来就秉承着尊重集团社会秩序的儒家传统,主导社会文化的知识阶层更从宋代开始就倡导“存天理,遏人欲”的儒家性理学思想,虽然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这些宝贵思想被弃之一旁,但当中却蕴含着解决当今中国、乃至世界问题的良方。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和共鸣,最终也将能够代表中国的价值推向世界。
  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的价值观席卷全球,但是它给各地区带来的并非是和平与繁荣,而是战乱和萧条。从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内乱,到欧洲此起彼伏的骚乱、游行,再到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西方价值观的弊病正愈发凸现。作为东方大国,中国应该发挥其古老的智慧为世界提供一个新的选择。正如《决定》中所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在坚定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踏踏实实地埋下头去,拾起中华祖先的智慧火种,将其与我党的执政智慧相融合,最终使其不断发扬光大。也只有凝聚出这样的可以代表中华文化的“中国价值”,才能够永葆中国的兴盛不衰!
  
让具有中国元素的文化产业
带动文化外交

  文/朱佳艺(韩国中央大学文化艺术经营系硕士生)


  回顾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国家越来越注重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发展。2002年,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此后,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探索的深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日渐提升。2009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被确立为战略性产业。至2010年10月,在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1年后,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
  但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占国内GDP的比例并不高。国家统计局网站披露的信息显示,2010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75%,总产值为1.27万亿元。一般而言,支柱产业应占到当年GDP的5%。这表明,中国的文化强国之路还有一段艰苦的道路要走。
  作为在海外学习国外文化产业的学生,我想借鉴国外管理文化产业的先进观念,对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第一、运用OSMU管理模式,创造多元的附加价值。
  OSMU是目前西方文化产业巨头广泛采用的项目管理模式。OSMU是英文One Source Multi Use的缩写,意为“一个来源,多个用途”。一个来源就是创意题材,多个用途是在项目管理中划分出电影、电视剧、游戏、动画制作、漫画出版、形象产品、音乐、舞台活动、明星等多个子项目。这些子项目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在投资、上市时间、宣传推广计划上互相配合,互相推进。在这种运作模式下,一个创意就可以形成一条产品链。与一个题材单一用途相比,OSMU模式可以使收回投资、获得盈利的渠道大大拓宽。
  目前,中国文化产业还缺乏OSMU成功范例,其原因有,对这种经营模式不大熟悉和缺乏必要的资金。如今中国的创意人才有很多,但是能够运作足够资金、承担巨大市场风险的企业却寥寥无几。由于缺乏就近的成功范例,吸引外国资本融资进行创意生产的效力明显不足。另外一个原因则要归咎于多年来僵化的文化管理体制。我国的电影、电视、广播、演出、音像、游戏、出版、印刷、网络、旅游等文化经营单位的分业经营状态仍然存在,呈现部门的行业割据、新旧媒体尚未实现融合的局面,导致多元化经营难以实现。
  为此,我建议,国家整合文化产业资源,通过多渠道发展一个具有潜力的创意题材。率先创出一个OSMU的成功范例,这将成为现代文化企业诞生的标志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里程碑。
  第二、从中国文化中挖掘创意,创出具有中国元素的文化产品。
  也许有人会问,这种有生命力的创意题材从何而来?我觉得可以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找到答案。让我国传统的神话传说、儿童文学、文学名著、侠义小说、公案小说、益智故事等民族文化资源成为素材,充分反映中华民族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这也可以加强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站在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蕴含了很多的文化思想、理念,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化产业上的核心竞争力。当《功夫熊猫》、《花木兰》这类的以中国元素为包装的外国文化产品出现并返销中国的时候,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优势是中国自身的文化精神,而在当下所暴露出来的核心劣势恰恰是文化精神的缺失。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精神文化含量更高的生活和消费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新目标。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精神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无论是哪种文化产品,如果失去了文化精神的附着,留下的仅仅是短暂的娱乐感而已。所以,挖掘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文化创意成了我们当前需要考虑的问题。在作品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体现时代特点,才是赋予作品灵魂的正确之道。
  第三、建立“产学研”合一的文化创意产业区,培养文化创意专门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的特征。就目前来看,国内的文化产业缺少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缺乏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以及知名文化品牌的弱点。当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以高校为依托,开辟高校文化创业园,建设创意人才培训基地,推动产学研合一的生产模式。这是由于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关键靠创意人才。所以说,文化创意产业是人才产业,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所以我们应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实行鼓励人才发展的支援政策。同时,在产学研合一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把握,以创意为龙头,努力打造原创品牌的文化产品,带动高新区文化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
  第四、创海外文化收益,推动文化外交。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悄然成为各国扩大自身影响力、争夺国际市场的强大武器。美国已经在文化外交领域占据主动权,欧洲的德国、法国,亚洲的日本、韩国、印度等,也都相继制定了文化海外发展战略。以韩国为例,“韩流”在中国、日本等国风靡的现象已经引起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韩国政府最近表示,要借“韩流”现象更多更广泛地进军中国文化商品市场,使“韩流”成为促进出口的桥梁。我认为,中国也可以借鉴国外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实现文化发展国际化,进入国际市场。
  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文化外交。文化外交是通过文化交流方式,特别是借助媒体传播对他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双方相互了解和互利互惠,并上升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发展层面,最终推动本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与营造和平环境。国家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实现,在国际上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这也符合国家提升软实力,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文化商品(比如图书、杂志、报纸、电影、电视剧、公演、会展、动漫等),让世界民众作为文化的消费者,由衷地欣赏中国、喜欢中国、向往中国,让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新的生机,重现丝绸之路式的文化传播之旅,实现中国文化外交的最高境界。
  就让具有中国元素、烙上中国原创的文化商品惠及全球,让全世界人民从文化上认识一个古老与现代并存、极具东方魅力的中国吧!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