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2年第1期 > 正文

为祖国的荒漠披绿衣——乌拉特前旗神州学人荒漠生态示范园纪行

2012年01月10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图/本刊记者  王文乐  安艳琪  杨波
  2011年8月16日,《神州学人》记者前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跟随日本昭和大学医学部客座教授郭试瑜,考察他在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的苏计社沙区治理的5万余亩荒漠。
  
新生的绿洲
  从内蒙古著名的湿地保护区乌梁素海出发,沿着顺畅的柏油路一路向北,连绵的草场、间或出现的成片金黄色的向日葵、蔚蓝的天空衬托着远处巍峨的阴山,呈现出一派美丽的景色。车行20多分钟后,从一条小路上扎进了一片草场。这并不能算路,只是车子压过形成的车辙,底盘低的车子行进非常困难。由于草原的特殊地形,带路的车子在我们前面百余米处忽隐忽现,又经过20分钟的颠簸,车停在了这片草场中仅有的一排砖瓦平房前。记者下车站在高处放眼望去,看不到漫漫黄沙,四下里都是一种开着淡紫色花的低矮植物,连绵成片。
  记者在草场上走了走,不时就会遇到几只褐色的蟾蜍从脚边惊慌失措地跳开,草场上到处都是野生动物的踪迹。据一位已经在这里种菜养猪的牧民讲,有时候,早上打开门就能看到草原犬鼠蹲在房子附近。
  “2006年我们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流沙,没有一棵树,流动沙丘每年的移动速度达到了7米。”郭试瑜说。
  “前几年来考察的人,到这里走都把鞋脱了,否则沙子灌进鞋里很难受。”建设这片绿洲的另一位功臣、郭试瑜的老同学、当地人色登巴拉吉尔说,“经过5年多的治理,5万多亩荒漠现在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了80%。”
  
治沙的医生
  郭试瑜生于江苏扬州,1977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1987年赴日本昭和大学留学,1991年获博士学位后回苏州医学院工作,1993年受聘于昭和大学,再赴日本,先后担任昭和大学医学部的助教、讲师、助教授。2011年3月退休,被聘为该校的客座教授。他还担任过中国留日同学总会会长多年,组织留日学人开展回国服务活动,现为该会的名誉会长。
  郭试瑜1999年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的《不要愧对祖国》一文中写到:“在祖国快步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如果我们没有出一份力,流一滴汗,若干年后,面对强大的现代化祖国,我们将羞愧不已。莘莘学子,中华男儿,应为祖国美好的明天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999年,郭试瑜响应国内发起的保护母亲河活动,积极捐款在黄河中上游植树。郭试瑜很重视这项事业,思来想去,他决定在国内选择一片荒漠直接捐资、直接落实,进行科学绿化、科学管理。
  2004年,郭试瑜联系上了色登巴拉吉尔。郭试瑜与色登巴拉吉尔是苏州医学院的同学。从苏州医学院毕业后,色登巴拉吉尔回到了内蒙古的家乡,当上了一名医生,现为乌拉特前旗医院的骨科主任,因其医术精湛,被当地牧民誉为神医。乌拉特前旗原先有大片草原,因为种种原因而退化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郭试瑜将自己治理荒漠的想法告诉了色登巴拉吉尔,二人一拍即合,决定一起来治理荒漠。由郭试瑜提供资金和技术,色登巴拉吉尔负责在当地进行具体的实施和管理。
  郭试瑜治理荒漠的想法和决心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2006年,在中国驻日使馆教育处、领事部及欧美同学会、内蒙古自治区统战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们转承包了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的苏计社沙区的3万亩荒漠,后来又扩大为5万多亩。
  乌拉特前旗旗委书记王学军说:“前几年,郭老师和我说,他要到内蒙来植树、治沙。当时我听了之后不是很理解,我觉得治沙是政府的事情,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但是他的决心很大。前年,我跟他去沙漠治理区看了看,今年我又看了,感觉变化很大,沙漠经过治理,面貌有了很大改变。”
  5年以来,郭试瑜已经在这片荒漠上投入了200多万元人民币,中国留日同学总会现任会长陈洪源和色登巴拉吉尔也各投入了10万元。“郭老师不是企业家,上课和讲学是收入的主要来源,现在他把收入基本上都投入到荒漠治理中了。”郭试瑜的朋友、原苏州医学院科研处处长张月芳告诉记者。
  
植树见闻
  8月17日一早,在色登巴拉吉尔和郭试瑜的带领下,记者一行人带着工具步入已是满眼绿色的草场,前往最近的沙区植树。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种下了280多万株树,还播种了大量的牧草和树的种子,其中引进了许多新的物种。”郭试瑜边走边向我们介绍一些特色植被。“这是梭梭,这种植物本地原来没有,因为它具有非常耐旱的特性,我们把它从西部大沙漠里引进过来,使它的分布范围又向东扩大了200多公里,珍贵药材肉苁蓉就寄生在这种植物下面。”
  郭试瑜深知为荒漠恢复植被和生态的难度。有专家指出,荒漠地区降雨量少,选择植物要慎重,如果植物的蒸腾量过大,不仅难以存活,而且会像水泵一样抽干荒漠深层土壤的水分,造成更大的破坏。为了更科学地治理荒漠,郭试瑜一方面查阅大量资料,一方面讨教植物学和荒漠治理方面的专家,不断引进试种适应当地气候和水土条件的优良耐旱植被。沙棘专家李忠义向他推荐了耐旱强、产量高、质量好的俄罗斯沙棘,林业专家任荣荣为他提供了可作上好饲料的沙地桑树种,去年种了生物柴油树文冠果,今年又引种了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称为“21世纪人畜共用作物”的菊芋……

郭试瑜(左)与色登巴拉吉尔。

  一路之上记者看到,柠条、杨柴、梭梭、沙柳、沙棘、沙米、沙葱、沙蓬、沙蒿……等沙生植被已经牢牢抓住了这片沙地,郭试瑜对这些植被的长势很满意:“比去年又好很多了。”
  草场上丘陵起伏,植物茂盛,难以分辨方向。行进1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了草场边缘的沙区。记者看到几处突出地表的大沙丘,沙丘顶部的植被比较稀疏。“这些原来都是流动沙丘,有了植被之后就被固定住了,大风刮走了没有植被一面的沙子,所以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不过再也不会被风刮走了。”郭试瑜说,“流沙固定以后有很大的好处,播撒种子的效果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以前大风吹得沙丘流动,会把播撒的种子吹散、淹埋。”
  草场的边缘生长着成片的沙柳,已经有一人多高。色登巴拉吉尔熟练地用花剪将沙柳的一枝齐根剪断,去除小枝杈,再剪成每根70公分长的小段,在黄色沙丘的侧面用钢钎打出超过70公分的洞,用沙子轻埋。“等到明年这些沙柳成活了,这块沙丘就会被固定住了。”
  记者一行人也尝试着插种沙柳。“一定要种在沙丘的侧面或者低洼处,如果种在沙丘的高处,风大一吹,埋在沙丘的树苗就会被吹出干死,成活率极低。”色登巴拉吉尔特别叮嘱说,这是他几年来摸索出来的经验。
  “一开始我们种的沙棘、沙柳等耐旱耐沙植被的树种都是色登用摩托车从200公里外运来的。”郭试瑜说,几年来,一有时间,色登巴拉吉尔和家人就会带着水和馒头到沙漠里去植树种草,一走就是一天,直到天黑。沙漠中的黑夜伸手不见五指,只能顺着牧民家的灯光才能走回来,有时候遇到沙尘暴甚至会在沙漠中迷路。
  
绿洲的未来
  现在,他们已经开始在恢复的草场上试着养少量的牛了。
  “我同色登进行过充分的讨论,我们认为不能养羊,羊会啃树皮,还能将草根都吃掉,对草场的破坏很大。适量养牛不会破坏草场,于是我们引进了西门塔尔牛。这种牛体型大、乳肉兼用,抗病能力强,耐粗饲料。”郭试瑜说。
  除了优良动植物,郭试瑜正在逐步引进先进技术在他的示范园里加以利用。乌拉特前旗盛产玉米、向日葵,日本有一种生物技术,利用这种技术对玉米、向日葵秸秆进行处理后可以成为牛饲料,于是郭试瑜准备引进这种技术。
  “我们要加大科技含量,做到真正的示范作用。”郭试瑜说。
  “我们基地的名字是‘乌拉特前旗神州学人荒漠生态示范园’,神州学人代表广大海外学子,荒漠生态示范是我们的工作定位,希望起到示范作用。第一步是通过植树种草将这片沙漠变成草场;第二步是通过禁牧把已经恢复的草场养护起来;第三步是把草场合理地利用起来,实现草场的可持续发展,使牧民在恢复的草场上过上好日子。”郭试瑜说。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