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杨宇 5月14日,国内18所高校人事处负责人才引进的老师们集聚西安,参加神州学人编辑部举办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网络视频研讨会”,通过网络,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留学人员社团负责人,共同探讨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服务与保障解除后顾之忧 与会的海外嘉宾一致认为中国的发展给海外人才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海外人才也渴望参与祖国建设,实现个人价值。 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教授孙大文说,近年来,国家“千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计划已积聚了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服务,但中国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海外人才在外工作生活多年,回国后或多或少会有“水土不服”;此外,家庭、经济和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才的回归选择。 作为年轻科研人员的代表,牛津大学中国学联副主席吴一民博士认为,国内的优惠政策和环境给海外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因出国后脱离国内环境几年,回国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险,因而心存顾虑。 如何打消人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回国后能够专心工作,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为人才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西南交通大学的人事工作重在细节,秉承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尽其所能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陕西师范大学人才工作服务第一,以服务带管理,着力打造三个环境——学术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适宜工作和生活。 为解除海外人才回国后办手续的苦恼,哈尔滨工业大学开辟了专门的人才服务窗口,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相关部门主动到窗口为人才服务。上海外国专家局为上海地区的高校引进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办理相关手续。 关于海外人才关心的配偶安置和子女教育问题,陕西师范大学保证解决配偶工作,学校附属幼儿园、小学和附中在西安市都是一流的,子女教育尽可放心。西南科技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都提出,学校重视配偶和子女问题,会尽力解决。 面对海外人才关注的环境和住房问题,各高校都尽其所能,为引进人才解决住房,帮助人才尽快安家。重庆师范大学在大学城建有海外人才楼,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为所有博士及以上人员提供住房。 科研经费方面,重庆师范大学在经费方面对人才不拘一格,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科研经费按需提供。 关于学术环境和发展前景,与会的高校老师纷纷表示,学校正处于发展中,可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西南科技大学地处绵阳,当地科研氛围浓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坐落在这里,学校与这些科研院所交流密切,可为人才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兰州大学欢迎资源、气候等在西部有用武之地的专业对口人才来校发展,学校为人才提供发展平台。 对于海外人才担心的国内人脉问题,华东理工大学的朱学栋提醒海外学人,“回国后总有种种不如意之处,人才自己要与学校及所在院系多沟通。” 在说到国内用人单位为人才提供的服务时,中国旅美科技协会主席方彤博士说,服务是全方位的,对海外人才而言,做好服务,帮他们打通国内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在某种程度上比加薪更吸引人。此外,他还建议国内用人单位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回归的高层次人才创造能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的条件和机会。 柔性引才与为国服务 国内高校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归,但对于那些暂时不能回国的高层次人才,高校秉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积极态度,柔性引进人才,欢迎他们以多种方式和途径为国服务。 西南大学的杨毅提出了“人才链”的观点。他说,在人才链中,人才和与自己专业、学术相当的人才形成一条链子,用人单位引才时,以一个人为突破口,通过他的引荐,就可以联系到其他人才。 关于柔性引才,重庆师范大学注重柔性引进人才,要求他们每年回国1~3个月带研究生,参与实验室工作。华东政法大学希望能请到国际知名院校的教授做讲座教授。长安大学希望海外留学人员社团能为学校推荐全职、兼职学者回国任教。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休斯敦医学院终身教授耿永健教授说:“像我这样在海外工作多年的人,都有回国工作干事业的理想与愿望,如果高校对我所在的专业需要引荐人才,我非常乐意帮忙。”他同时指出,高校对“两头跑”的柔性引进人才要加强关怀和支持力度。因为国外单位对每年每次的离职时间都有规定,如果逾期未归就会被解聘。他建议,国内高校最好能与人才所在的海外单位建立校际或专业合作关系,这样更便于人才“两头跑”。 关于青年人才回归的讨论 “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高校努力,虚位以待;人才回归,共图大业。高校可将目光放得长远些,转向那些有潜力的青年人才。 正如牛津大学中国学联主席程奇峰博士在介绍时所说,牛津大学有一批博士后,他们研究功底深厚,倘若回国,皆可起到青年骨干的作用。 全日本中国留学人员友好联谊会副主席韩冰介绍说,在日本留学的博士、博士后人数众多,回国到高校任教的也多,就地理位置而言,去北京、上海、广州的人不少,去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等西部地区也很积极。她说,刚毕业的年轻人期待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有的希望能成立自己的实验室,有的希望加入国内已有的高水平实验室。 在韩中国公派留学生联谊会主席王卫军认为,国内一些单位的用人门槛过高,他建议用人单位与其抬高门槛,不如真正思考本单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做好人才队伍结构的规划,将人才引进工作做到实处,用伯乐的眼光去“选才”,“引才”,还要“培才”。 方彤博士说,刚从学校出来的留学生,没有很多工作经验,但他们又渴望在国内高校能有一份教职,能从事科研工作,对他们来说,相应的工作待遇和科研环境,非常有吸引力。 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董金堂建议,国内高校可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寻找那些处于上升期、急于向上发展的年轻人,这样引才难度相对小,成本也小,而效果甚好。董教授说,现在许多想回来做事业的年轻人,在外学习工作都很努力。他说,自己曾帮南开大学生命科学院引荐过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回来后被破格聘用,科研工作一直做得很好。 美国大纽约地区中国学联主席、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细胞内治疗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朱红文博士,则为海外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努力设立了目标。他说,人才要经过正规、严格的科研训练,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高层次人才还要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熟知国内外的运行规则,并具有极强的洞察力、感召力和应变能力。 高校老师听罢这些发言,都纷纷欢迎海外刚毕业的博士和博士后加盟学校发展,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华东政法大学新成立的国际金融法律研究中心和国际航运法律研究中心师资需求量大,欢迎海外学人学成后尽快归来,尽早适应。沈阳工业大学的苑伟琦说:“博士以上的人才我们都要,哪怕中途走了也不要紧,大浪淘沙,能留下的就是我们的人才。”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有潜力的博士是值得培养的。就学校而言,大学校固然有大作为、好待遇,小学校也会有大作为、好平台。” 留学人员社团发挥引才渠道作用 近年来,留学人员社团在号召和帮助海外人才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王卫军所说,社团在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方面就是搭建一座桥梁,桥的这一头是对符合自身发展的单位“望穿秋水”的海外学人,桥的那一头是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望眼欲穿”的国内用人单位,社团的工作就是互通有无,牵线搭桥。 程奇峰说,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学联的邮件列表中现有1900余人,其中在读和做研究的留学人员有1000来人。学联成立了人才工作小组,协助国内赴英招聘的单位在牛津举办招聘会和恳谈会。牛津中国学人大多是博士、博士后,因学业紧张很少回国,主要是国内单位来英招聘。他建议用人单位发布信息不要太宽泛,最好能具体到学科、实验室和人才层次。 方彤介绍说,目前中国旅美科技协会有8000多名会员,主要在大公司和大学,分布在美国30多个州,有12个分会。 韩冰说,在日留学人员数量众多,人才招聘信息通过联谊会的邮件列表,能直达近10万人的邮箱。此外,全日本中国留学人员友好联谊会经常组织留学人员回国交流,并为国内单位赴日招聘、交流等提供支持。她希望与国内用人单位进一步加强合作,从而更好地为留学人员服务。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中国学联主席金炯博士说,墨尔本大学中国学联将各层次的人才信息建档、分类,便于用人单位有针对性地发布就业信息。学联目前与国内的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通过学术交流,加强与国内高校的合作,加大学生学者交流力度,寻求潜在合作机会;二是回国参加各类面向留学人员的活动,了解项目和人才引进信息,传达给在澳学人;三是协助国内单位到墨尔本举办恳谈会和招聘会。 金炯博士还谈到了如何进一步发挥社团的信息渠道作用,他说,首先应建立一个交互式的信息平台,使留学人员和用人单位双方实现信息互通;其次要发挥本地区校友的人员优势,加强同澳洲政府的关系,为澳中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作贡献;再次可以发挥社团的组织优势,承接各类项目,进一步促进各层次留学人员为国服务。 神州学人编辑部副总编许珑回顾了2007年以来举办的9场“海外高层次人才网络视频招聘会”的情况,他说,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服务,增强中国高校竞争力,是招聘会的宗旨,也是研讨会的主旨。他希望国内高校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神州学人这个务实的交流平台,让国内高校招到更多更合适的人才,帮助海外高层次人才实现个人价值和抱负。 |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编辑:K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