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俭学生赴法航行路线示意图。
五四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要的一页。它给有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提供了寻找真理的机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以及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输入,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重温这段历史,仍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运动的由来
五四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旅法中国人士提倡并组织的留法俭学,巴黎中国豆腐公司工人工余求学,以及欧战期间旅法华工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
近代留学活动初兴于19世纪70年代,容闳是中国最早的出国留学第一人,在他的提议下,清政府向美国选派了第一批12~16岁留美幼童。
李石曾在巴黎西郊区伐隆勃创办的“巴黎中国豆腐工厂”。
1912年初,李石曾和吴稚晖、蔡元培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其目的是鼓励青年学生以低廉的费用和节俭苦学的精神赴法留学,从而把西方的文明输入国内,以改良中国社会。后来遭到袁世凯政府的破坏,留法俭学会因李石曾、蔡元培等人被迫流亡法国而停止活动。
李石曾,名煜瀛,号石曾,祖籍河北省高阳县,是清末重臣李鸿藻的儿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1902年他到法国留学,起初想学军事,以实现革命的愿望,但因身体条件差,便改学农业。后来又进入巴黎巴斯德学院研究生物化学。因为对大豆研究非常的成功,遂把中国的豆制品技术引入了法国,1909年在法国巴黎西郊创办了一所“巴黎中国豆腐工厂“,豆腐工厂里的工人都是他的家乡高阳县一带的农民。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生产劳动力,李石曾在厂内成立了一所夜校,工人们白天做工,晚上学习中文、法文和一般的科学知识。经过几年的“以工兼学”实践,夜校里提出了“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的宗旨,这便是“勤工俭学”的由来。在李石曾等人的组织下,“勤工俭学会”于1915年6月在法国巴黎成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遭受严重的战火侵袭,大量缺乏劳动力和兵员,中国向法国派遣了十几万战地华工,这些华工到法国以后,给法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法国政府和教育界认为有必要对这些华工进行教育,于是在李石曾、蔡元培、吴玉章等人的组织下,1916年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华法教育会”,并创办了华工学校,蔡元培任中方会长,法国人欧乐任法方会长,李石曾任书记,吴玉章任会计。
运动的兴起
留法勤工俭学生赴法前,需要在国内进行必要的预备,学习一些法语、西俗和一般工艺技能,以便赴法后的交流、做工和学习。
1916年袁世凯倒台后,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人相继回国,停止活动4年之久的北京留法俭学会和留法预备学校在他们的支持下,于1917年又恢复了活动,同时在北京也成立了“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开始在国内大张旗鼓地宣传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经过艰苦的努力,留法预备学校和预备班在全国先后建起了20余所。其中,1917年,在保定高阳县布里村成立了第一所初级留法预备学校。学校设有实习工厂,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人之一蔡和森就毕业于此校。
1917年秋天在保定育德中学附设了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该班教学质量之高,教学设备之良,赴法人数之多,是其他学校不能与之相比的。预备班共办了4期,革命前辈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等湖南学生就先后毕业于此班。1918年还在北京、长辛店设立了高等法文专修馆,赵世炎、何长工等就毕业于此馆。
运动的热潮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勃然兴起之时,正值新思想、新文化在国内广泛传播,有志青年迫切要求去法国寻求救国之道,留法勤工俭学适应了这一需要,加之各地政府、社会贤达的大力扶持,留法勤工俭学在五四运动后短短1年多的时间内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热潮。上海、四川、湖南、广东、福建、陕西、山东等地,相继设立了华法教育会分会和留法预备学校。
1919年8月14日,陈毅等勤工俭学生乘法轮“湄南”号赴法。图为他们于10月10日抵达马赛港时的合影。
毛泽东就是为了联系留法勤工俭学事宜,才走出湖南,奔向北京,从而走上了革命道路。他虽然没有赴法,但他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始终抱以极大的热情和支持。当时保定育德留法预备班的湖南学生贺果(又名贺培真),在日记里详细记载了1918年10月毛泽东等人专程从北京到保定看望在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学习的湖南学生。四川的留法勤工俭学生人数最多,有370多名。赵世炎、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均是四川籍的学生。
留法勤工俭学生经过在国内的预备学习之后,于1919年开始分批赴法。毛泽东还专程到上海为第一批学生赴法送行。据不完全统计,从1919年3月17日~1920年12月15日不到2年的时间,共有20批学生赴法,约计1700多人。
勤工俭学生们在赴法航行途中生活非常艰苦,因为这些贫家子弟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乘坐的多是没有等级的舱位,有的甚至和牛、马同舱。他们一般从上海起程,途经香港、海防、西贡、新加坡、科伦坡、吉布提入红海,经赛得港,穿苏伊士运河,过地中海到达法国港口马赛或绕道英国伦敦,再到法国的首都巴黎。他们一路颠簸劳累,周恩来、陈毅等在马赛上岸后都患了一场大病。但他们很快振作精神,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与学习中去。
勤工俭学生
在法国的工作、学习和斗争
勤工俭学生抵达法国后,在华法教育会的安排下,有的进学校,有的进工厂。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就读的学校有30余所,做过工的工厂有六七十处,在55万平方公里的法国全境几乎到处都有他们的足迹。
蒙塔尔纪是巴黎南部的一座小城,这里的文化教育事业非常发达,是勤工俭学生的主要聚集地。向警予、蔡畅、葛健豪等女生都曾在该市的一座女校学习,以李维汉、李富春为中心的“工学世界社”就在这里成立,留法的新民学会会员大都集中在这里。蒙塔尔纪一度成为留法学生学习、宣传共产主义学说的中心。
枫丹白露位于巴黎和蒙塔尔纪之间,是法国的旅游胜地,先后在此公学学习的勤工俭学生就达160余人。在克勒佐的勤工俭学生大部分集中在施乃德钢铁机器联合工厂,是当时法国最大的军火工厂。在这里做工的勤工俭学生多达150多人,赵世炎、李立三、邓小平等均在此做工。
1920年,蔡畅(左一)熊季光(左五)、葛健豪(左六)、向警予(左七)、熊淑彬(左八)等勤工俭学生在蒙塔尔纪女校的合影。
1920年下半年以后,由于经济危机笼罩整个欧洲,到处是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的萧条景象,勤工俭学生陷入了求工不得、欲学不能、生活无靠的困境,从而迫使他们向当局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无工可做的勤工俭学生们聚集在巴黎的华侨协社,每天靠华法教育会借贷的5法郎维持生活。因长期营养不良又无钱看病,2年内病死60余人。在这危急关头,蔡和森、蔡畅、李维汉、向警予等人组织了400多名骨干于1921年2月28日向中国驻法公使馆发起了一场争取“生存权”和“求学权”的斗争。这次斗争虽遭到法国警察的阻拦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也引起法国政府的重视,部分答应了勤工俭学生的要求,不仅发放3月份的维持费,还答应和勤工俭学生所在的学校交涉,暂时容许他们留校学习。这就是有名的“二八运动”。
1921年夏,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向法国政府秘密借款5亿法郎,用于买军火打内战。条件是以中国的印花税、验契税作抵押,以滇渝铁路的建筑权作交换。这个消息泄露以后,遭到广大勤工俭学生的强烈反对,在周恩来、赵世炎、陈毅、李立三等人的领导下,又掀起了一场反对中法秘密借款的斗争,并终于取得了胜利。
经过两次斗争考验的勤工俭学生们,更加坚定斗志,联合起来,又掀起了争回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里昂中法大学,原本是以解决勤工俭学生求学的名义,利用庚子赔款的余额和国内的一些捐款兴建起来的,但在“二八运动”和“拒款斗争”以后,学校当局却把勤工俭学生们拒之于门外,另从国内招收了一批官费生和自费生。消息传出以后,被逼到绝境的勤工俭学生们在赵世炎、蔡和森、陈毅等人的带领下于9月21日占领了里昂中法大学。法国政府以此为借口,把这批学生囚禁起来,并没收了他们的护照。驻法公使馆不但不保护这批学生,反而还同意了法国政府遣送他们回国的决定。就这样104名留法勤工俭学生带着满腔的怒火,于10月14日被法国警察强行押上法国邮轮“宝勒加”号,踏上了东归的航程。
这三大斗争以及部分留法勤工俭学生被强行押送回国的严酷事实,促进了留在法国的勤工俭学生们新的觉醒,他们明确地认识到建立一个严密的、战斗性强的共产主义组织的必要性。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抱着振兴中华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注重学习马列主义,牢固地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使他们克服了分歧,实现了共产主义目标下的大联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共旅欧支部很快诞生了。从此,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早在1920年5月9日,蔡和森给远在国内的毛泽东接连写了三封长信,信中提到最多的是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主张和办法,他认为在中国必须成立“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同年12月1日,毛泽东在给蔡和森回信中表示深切的赞同。蔡和森的这些意见,对国内建党活动以及在留法勤工俭学生和华工中建立共产主义团体,都提供了理论和组织上的准备,因此他在建党方面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历史的功绩
历时10年之久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虽然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它对我国现代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为中国革命与建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1924年7月,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代表大会后欢送周恩来归国合影。左起:前排1为聂荣臻,3为李林,4为周恩来,5为刘伯庄,6为李富春,8为傅烈;2排1为柳溥青,2为林蔚,4为任卓宣,5为周维桢;3排2为余增生,5为方志刚,6为李卓然;后排1为穆青,5为邓小平。
回顾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至今几十年的历史,人们都可以看到它之所以为世人瞩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从中涌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批优秀干部,并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之奋斗终生,至今风范犹存,功绩不灭。他们的名字几乎与中国革命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个重大时间相连,如早已献身革命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蔡和森、赵世炎、向警予、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刘伯坚、熊雄、李慰农、张昆弟、罗学瓒、傅烈、郭隆真、高风、傅汝林、佘立亚、穆清、冉钧、周文楷、戴坤忠、李林、孙炳文、马志远、林修杰、袁庆云、萧朴生、秦青川、张增益等等。还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李维汉、李立三、何长工、蔡畅、欧阳钦、傅钟、徐特立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们大多是从留法期间开始投身到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来的。他们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的先进分子,代表了这一运动的主流,而他们也是在运动中成长成熟起来,经受了锻炼和考验,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杰出的革命活动家,他们为党和国家的事业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结束。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还为中国革命建设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他们抱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目的,始终坚持勤工俭学,埋头苦读,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科学家、教授、工程师。他们回到祖国,为在贫穷落后的中国发展科学技术和民族工业艰苦地创业开拓,为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文资料由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提供。)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简介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金台驿街原保定育德中学旧址,是一所历史专题类博物馆。纪念馆的所有建筑,按始建于1907年的原育德中学旧貌修复而成,大门座西朝东,青砖、布瓦、黑色木板门的古式门楼。这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民初时期砖木结构青砖灰布瓦顶硬山高脊的四合院建筑。院内松柏苍翠,花木繁茂,碑石矗立,幽静清雅,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参观游览的极好场所。全馆共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870平方米。大门(即原保定育德中学大门)门楣上挂着一方棕地金字匾额,上面是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亲笔题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踏上石阶,穿过门楼,步入青砖墁地的四合院。院子中间那座面阔3间的过厅,把一个四合院隔成前后两个部分,过厅的两边与前后院相通。这所小建筑群,规模虽说不大,但严整对称。南北瓦房原是育德中学的教务处所,现已辟为纪念馆的展厅。后院西房的门楣上有一方白色大理石匾额,上面有“幼云堂”三个金色阴刻楷书大字,这是育德中学的创建人陈幼云先生的祠堂。堂内正面墙上有陈幼云先生的瓷质遗像,遗像下面白色大理石的功德碑上,刻着陈幼云先生的生平事迹。“幼云堂”的西面原是育德中学的校长办公室,现为纪念馆的办公处所。1995年,纪念馆被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进行展厅、展室和幼云堂、校长室及所有房屋的修缮以及院落地面整修、更新陈列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