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1年第4期 > 正文

敢为国是建诤言

2011年04月12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戴红
  作为医学专家,他分别于1998年和2006年2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律师,他为千余当事人作过辩护,使蒙冤者获释,使罪犯受到严惩;作为法医,他鉴定过4000多起有争议的案件,避免了这些错案的发生,他担任了400多万字的当代法医学巨著《实用法医学》的主编;作为全国人大常委和河北省政协副主席,他针对国情省情,对涉及高校、司法、文化、市政等建设,对于文化与社会发展关系问题作深度思考,对节约水资源、食品卫生、医疗改革、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旅游资源开发和民主监督等方面建言献策……
  
做法医“求的就是司法公正”
  恢复高考后的1977年,丛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北医科大学。1986年,他又考取了西安医科大学法医学研究生。他认为,要想做一个称职的法医,不仅要懂医学,更要懂得法学。他给自己加码。本来法医学研究生的课程已经相当紧张了,他白天上研究生课,晚上还要在西北政法学院夜大学习法律专业。天道酬勤,丛斌的专业学习突飞猛进,相继攻下了法学专科、法学在职硕士研究生。
  工作中,丛斌发现困扰法医病理学发展的大部分难题与病理生理学有关,要想取得大的突破,必须深层次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发展动态及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手段。1995年,他又考取了全日制病理生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同时具有法医学和法学学识及技能的丛斌,将其深厚的法医学知识直接用于司法实践,使法学和法医学真正相辅相成。他把这两个分属不同性质的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法医法学”学科体系,主编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法医法学》,作为法医学专业本科教材。他有3篇论著分别被相关专业的国际顶尖杂志收录。应科学出版社的邀请,他主编了400万字的《实用法医学》,该书是由中国法医学会组织的国内最具权威性和系统性的法医学巨著。他在我国中东部19个省市区建立了唯一的国家法医学重点学科,为我国法医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国内法医学界的领军人物。
  在办案中他发现,不少冤假错案是由于法医鉴定不准确造成的。于是,他向河北省政府提议,于2002年成立了“河北省人身伤害医学鉴定委员会”,该鉴定机构的成立,为省内纠正了多起重大错案。
  皮肉之伤能致人于死地吗?这是司法界非常头疼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丛斌接触过许多这样的案例,有的人被打得皮开肉绽,医治无效死亡,但在医学上找不到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能导致死亡的理论依据,于是,伤人者逍遥法外。丛斌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完成了“广泛性软组织损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机制的研究”的课题(当时国际法医界尚无人问津),科学论证了大面积软组织挫伤与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相关论著于2007年发表在休克领域顶尖杂志Shock上,审稿专家认为是国际创新性研究成果。
  丛斌常常根据学科间的相互交叉特点及本学科的发展动态进行科研选题。他的研究方向之一是法医分子生物学,随着国家法治不断完善,个人识别和亲子鉴定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有关中国人群的遗传资料尚嫌不足。丛斌把它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开展攻关。他首次发表了中国人群触珠蛋白亚型基因频率的分布规律和中国汉族人群D2S1358、D11S2010、D16S310三个基因位点多态性的分布规律。这2项发现为中国人群法医学亲权鉴定及个人识别提供了可靠的遗传学基础数据。
  1994年,丛斌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信州大学从事法医分子生物学的专题研究。原定至少要在日本工作12个月,但丛斌每天连续在实验室工作16个小时,只用6个月就完成了全部课题。此间他完成了3篇日文论文,1篇英文论文。日文论文在日本召开的法医学年会上宣读,英文论文被国际知名法医学杂志刊登。
  就精神损害赔偿虽有国家立法,但缺乏科学证据支持的现状,丛斌又对应激性损伤进行了研究。发现应激可引起儿茶酚胺过度分泌,激活巨噬细胞,使炎性因子增生,致组织器官损害;由过度应激产生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又可致中枢损害,为精神损害赔偿的判决提供了科学依据。应激损伤的内容由丛斌编入了《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和《实用法医学》。
  
曾经峥嵘岁月——创造奇迹
  丛斌曾经两次“创造”枪下留人的奇迹。1989年10月发生的“刘小楷开枪杀人案”经4次法医鉴定,2次一审、1次二审,均认定刘系故意开枪,被判死刑。丛斌接案后经系统全面勘查现场、检验枪支、设计枪击现场实验、详查弹创组织形态,根据几何弹道学的计算和枪械工作原理,认定此案系刘小楷为保护他人生命安全在与身份不明的持枪人争夺枪支过程中,枪走火致持枪人死亡的一起意外事件。此结论得到当时著名法医学专家郑钟璇教授的高度认可,并被最高法院采纳。通过此案鉴定,他建立了综合运用枪械学、几何弹道学及人体结构学原理和技术进行枪弹伤法医学鉴定的方法。
  1996年,《燕赵晚报》一篇《死刑令在执行前夜被改变》的纪实报道,更使丛斌名声大噪。1991年,丛斌受理一起精神病患者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已被某直辖市精神病司法鉴定中心鉴定为非精神病,但凭着多年的法医鉴定经验,丛斌认为此鉴定结论有误。此时,死刑令已经签发,准备第二天执行枪决。丛斌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己的意见送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作出了暂缓执行死刑、重新鉴定的决定。此后,该市司法鉴定委员会组织国家级精神病专家对该罪犯进行了重新鉴定,结论是其确有精神疾病。丛斌又一次顶住压力,捍卫了法律尊严。
  丛斌曾不顾犯罪分子对他生命的威胁,纠正了一起由国家级法医权威鉴定的错案。丛斌认定死者系被殴打致死后伪装成交通肇事,从而使真正的罪犯(6名干警)得到了应有惩罚。丛斌的结论当时得到了刘彤华院士等著名专家的复核认可。此案影响巨大,1994年1月被《法制日报》、《法制新闻》长篇报道,同年6月被日本报纸报道。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总得给老百姓一个说理的地方。”丛斌用质朴和简捷的语言诠释着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
      

         丛斌(坐者)在实验室。


为了国家利益,必须做我该做的事
  2003年起,年仅45岁的丛斌担任了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九届河北省政协副主席。他从法学、政治学、社会发展层面及人文状况等多方面对法律草案推理论证,在最后一次审议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时,他针对“地下水安全”提出建议:“监管部门对地下水体污染区域要做永久性标记”的规定,确保子孙后代饮水安全;在初次审议社会保险法草案时,他建议将第十五条修改为:土地已被全部征用、且未就业的农村居民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社会保险费不能单纯从征地补偿费中支付,不然农民得不到实惠”;在审议律师法修订草案时,他建议根据我国国情,对“不得代理与本人或者近亲属有利益冲突的法律事务”一条中“不得”后增加限定条件:“以律师的名义”;在审议社会保险法草案时,他认为,草案对于失地农民的社保费由谁安排没有说明,建议修改为:“征收人应当足额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险费”;在审议传染病防治法草案时,他发现了草案中一个极易被误解的问题,并坚持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受到吴邦国委员长的高度赞同和表扬;在审议侵权责任法草案时,他发现其中第七章一句话的表述有错误,在他的坚持下,工作人员在该法律草案提交大会通过前的4小时进行了修改……
  针对近年来司法不公正事件屡屡出现,丛斌强烈呼吁,要通过加强个案监督,确保司法公正。他建议,成立案件评查委员会,对案件结果,包括一审判决,只要当事人提出异议,就要进入个案监督程序,先由案件评查委员会进行评定。这种监督必须是刚性监督。要建立起秩序化、科学化的个案监督制度,为老百姓服好务,让老百姓真正得到法律的实惠。
  针对科技评价体系的设定如何更加科学,丛斌建议要源于我国的情况去设定,不能单纯以SCI论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否则,就会使科技人员创造的大量的知识产权无偿地受让给国外杂志,长此下去,会影响国家实际创新能力的提升,甚至国家安全。

 

丛斌(右)和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在一起。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时,丛斌建议,要从文化角度,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角度和厉行节约理念的树立达到节能的目的,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超豪华消费、非理性消费的问题;在2010年10月下旬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他提出,新农村建设要事实求是,不能让农民“被迫上楼”;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讨论物权法草案时,丛斌建议要审慎处理好农民土地问题,必须给失地农民补偿到位。他的意见受到高度重视,就这一条款如何修改,王兆国副委员长专门召集国内7名著名民法学专家及丛斌进行了认真讨论和修改。
  “建立社会公平,这是老百姓内心的终极期待。”在他看来,人类社会发展到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公平原则。民不患寡,唯患不均,公平与正义,民主与法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也是政治基础。丛斌心中只有4个字:公平正义。“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讨论的事情,都是国家大事,必须站在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据理力争,避免立法不公平,尤其是不能把部门利益法律化,人大立法部门化。”
  长期作为省级九三学社组织主要领导人,丛斌成充分展示医务工作者的人文情怀和法学工作者的理性思维,以自己的政治智慧和知识学养为基础,在参政议政的舞台上尽展才华。
  多年来,丛斌带领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围绕国家的中心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入实践,详细调研,亲自撰写了大量涉及高校建设、司法建设、文化建设、市政建设、节约用水、食品卫生、医疗改革、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旅游资源开发和民主监督等方面的提案建议。
  丛斌是个大忙人。要参加大量的社会活动,精力、时间的投入惊人,每天只睡4~5小时。生活中,他又充满生活情趣,富有情感,节俭朴实。他关心下属,爱护学生,学生和下属的父母患病,他都要亲自到医院看望,嘱托医务人员悉心治疗。他每年都要去西安看望导师。本校一位退休的副校长患食管癌,住院1年多来,他每月看望一次,并送去一些必需品。他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是有口皆碑的。他擅长烹饪,能做一手好菜。每年初冬他都要亲自腌制一些味美可口的韩国泡菜,送给同事和学生……
   2010年岁末,在九三学社十二届四中全会上,丛斌当选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角色变了,丛斌肩负的担子更重了,他会不辱使命,再续华章。 

  丛斌,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法医系主任。教授、主任法医师,博士生导师。
  1957年7月出生,山东文登人。1978~1982年就读于河北医学院医学系,获学士学位。1986~1989年在西安医科大学法医学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95~1998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199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信州大学从事法医分子生物学研究。1991年加入九三学社。2010年末,当选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河北省第六届委员会主委。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河北省第十届政协副主席。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