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1年第4期 > 正文

春天的约会

2011年04月11日  来源:神州学人 
  

两个纲要同受关注
  3月5日上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温家宝报告了“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后5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
  由于今年恰逢“十二五”开局之年,3月5日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也成为在两会期间倍受关注的一大焦点。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6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最突出的特点是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5年与10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在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同时,各大媒体包括海外媒体也都纷纷作出自己的判断,认为中国在新的五年计划中,将致力于将经济增长从依赖出口和大规模公共投资转向通过扩大内需来推动。降低碳排放、减少水污染、鼓励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将成为新的五年计划中的工作重点。另外,评判政府官员执政能力的标准是“让人民幸福”,这意味着,不是经济增速而是民生将成为考核政府官员的重要标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涵不再限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还包括健康、教育、住房和环境保护等因素。中国政府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重视解决公平正义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必将昂首阔步取得“十二五”时期国家建设的新胜利。
  2011年,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关键一年。新年伊始,各项教育政策的出台,力显政府推动教育改革的决心。每年全国两会,教育问题都是民众关注的焦点,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也强调,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要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3月7日下午,政协教育界别首次举行联组讨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等来到委员中间,听取意见建议,共话教育发展。讨论涉及高校行政化管理模式、教师待遇和培养、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学前教育等,从“十一五”教育成就谈到《教育规划纲要》的落实,委员们的话题涵盖了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
  袁贵仁在认真听取了委员们的发言后说,教育必须改革,教育改革必须有科学的设计、有通盘的考虑,然后先行试点。目前教育方面可以说是“热点问题有所缓解,难点问题依然存在”,所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进教育科学发展还任重道远。袁贵仁称,学校是教育的细胞,就像企业是经济的细胞、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样。教育要有活力,要科学发展,首先需要每个学校有活力,而学校有活力,就要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这套规章制度要体现教学规律、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朱光耀表示,教育事业关系到民族未来发展,优先发展教育已在全社会形成了共识,中央财政将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人才依旧是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全面加强人才工作,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加大人才开发投入,推进重大人才工程。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努力营造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也提出,要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馆长黄因慧指出,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宗旨的“千人计划”,让全社会对引进海外人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这方面总体上仍处于政策及制度建设的完善阶段。
  黄因慧认为,细化政策措施,对引进海外领军型人才、高层次人才、“潜力型”人才提供分层次、分阶段灵活的政策支持。鼓励高层次团队的引进,可将国外团队整体引进,也可由领军人才在回国前后进行国际招聘。放宽现有优惠政策对资历、年龄的要求,加大对年轻人才、非知名院校人才和企业创新人才在科研经费和生活上的支持。黄因慧在提案中建议,在新一轮引才工作中,应充分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国内外社会人才中介机构通过猎头方式引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企业,建立以基地、平台促进团队、人才引进模式。对引进人员回国工作的情况,可建立和完善“专家库、项目库、成果库”,对其资助情况、工作变动、工作成效等进行跟踪,并逐步实现管理的网络化和资源共享。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区”,针对优秀海外人才不同需求,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菜单式”优惠政策。建立创业投资服务中心,对接海外人才的创业计划。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提出关于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支持力度的提案,建议国家以实施“千人计划”为引领,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努力创造和完善“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硬条件和软环境。
  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认为,引进人才,就是要引进那些对高端学科发展有推动作用的人,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引进人才还得留住人才,没有长期的激励机制,仅靠短期的物质刺激,会使引才陷入“引进-流失-再引进-再流失”的怪圈。周健民对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要“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感慨良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人才工作的基点放在我们自己造就培养上面,讲得非常好,下一步关键就是怎样落实。”他建议,要给予人才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对科研进行分类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让科学家安心地做科研。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生物化工研究所所长的邢新会2000年入选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是我国较早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他坦言:“我们对培养自己本土的高层次人才重视不够。”邢新会认为,其实在我们国内自己培养的人才中有很多敬业精神、科研水平都很不错。引进人才,要引进国内紧缺的全新领域的人才或更高端的人才,由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来带动一个比较弱的学科发展,培养一支队伍。总而言之,还是要以用为本。要重视本土高层次人才培养,把它放到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同等重要的位置。人才计划是国家长期的任务,但在执行中,要做到把真正的人才引进来,让高层次人才真正发挥作用。


  致公党中央在提案中建议,海外留学人员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和重要的人才资源,要制定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建立有利于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有效机制,并尽快出台、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从而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让留学人员充分施展才华和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各省、市、自治区地方政府应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软环境”(包括法制环境、行政管理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信息环境、金融支持环境、人才教育环境等),吸引海归前来投资创业。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创投资金流向创业初期的企业,或建立专业的中介机构,搭建民间资本与留学人员企业的沟通平台;拓宽对留学回国人员的培养渠道,制定培养计划,加大培训力度,在培训中提高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在实践中通过“压担子、增才干”给他们提供锻炼的平台和实战的机会。建立优秀人员推荐制度,重视和选拔培养优秀的留学回国人员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挥他们参政议政的作用。各高校要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以及国际贸易、法律、金融等领域方面的专门人才,树立人才精品意识。要通过各项工作,把力量凝聚起来,把优势集聚起来,把政策协调起来,形成合力,努力使我国新时期留学回国人员的工作再上新水平。    (摘编/沈仁  图/新华社)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