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1年第4期 > 正文

在韩学人建言两会

2011年04月11日  来源:神州学人 
  

 


  2011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在韩中国留学生积极参与到为祖国发展建言献策的行动之中,纷纷表达自己对一些热点问题的观点和建议,展示了海外学子的赤子之心和主人翁责任感。
  关于“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做好‘留学中国计划’配套工作”的建议
  建议者:张雷生(延世大学博士生)

 


  目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颁布实施,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如何贯彻好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的各项目标和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教育规划纲要》还指出,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为深入贯彻和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适应国内外发展新形势,教育部在借鉴周边国家吸引外国留学生相应举措的基础上,推出了“留学中国计划”,对于今后来华留学工作描绘了详细蓝图。按照计划,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就读的来华留学生规模将扩大到50万人次,其中学历留学生达到15万人,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留学的目的地国家。
  根据包括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吸引外国留学生的举措以及经验教训,我们国家在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实现来华留学生数量上大幅增加的同时,还要积极地加强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研究部门的协作力量,做好“留学中国计划”相应配套工作。在高校的涉外师资力量以及结构与水平、留学生各项规章和管理制度、教育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更新、毕业校友资源网络的建立与联系、留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留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和人际交往困难、影响留学生增强潜力的阻碍因素等方面,都迫切需要加强调查和研究。
  建议:国家应加大力度,切实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配套服务管理设施以及制度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借助“985工程”、“211工程”在内的重点高校学科平台,同时加快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并且注重文化教育的宣传力度和宣传途径,吸引世界各国的学生和高校教师到中国来留学,以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感召力,培养更多的国际友好人士。
  同时,也建议国家切实加强对海外中国留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通过中国驻外各使领馆教育处组等部门,加强专职专业人员配置,懂理论、懂语言、熟悉所在地教育情况并且具有高校学生工作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应该比较适合留学生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同时希望相关部门加强海外留学生社团群体建设,通过专项课题招标立项等形式鼓励海外留学生社团参与到留学生科学高效化管理理论研究中来。另外也应建立健全海外留学生社团群体负责人培训制度,通过定期举行专题培训、主题事迹报告会、海外优秀留学生社团评选、优秀留学生社团群体干部评选表彰、专项奖学金等多种形式,吸引广大留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到留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工作中来,提升海外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为更多更好地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和创业,投身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奠定牢固基础。
 
  关于“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改善就业结构”的建议
  建议者:王卫军(汉阳大学博士生)

 


  2011年两会开幕,作为一名海外留学生,想对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谈谈自己的看法。现在社会上流传“一个大学生还不如一个泥瓦工”的说法,就好比改革开放初期对高知阶层“造原子蛋不如卖茶叶蛋”的写照。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部分毕业生只能在家待业或选择继续深造。同时,也造成用人单位的水涨船高,明明本科生就能完成的工作,招聘广告上却标明要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这也无形中造成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就业难产生的深层次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首先,有关主管部门应从宏观上考虑,跟踪管理,适时停止一些难就业、跟不上时代需求的专业招生。对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应严格审查学校对该专业的开设条件,并将专业开设指标分配给那些软硬件条件都具备的学校。
  其次,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自身角度讲,现在很多用人企业都希望招聘一些具备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不愿意花时间和资金去培养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导致大学生频繁跳槽,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甚至出现了“零工资”就业的现象,先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以便再找更好的工作。如果每个企业都有一套严格的职员培养计划,给员工一个合理的上升空间,也就不会出现员工频繁跳槽的现象了。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完整的新人培养计划和自身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对该企业有认同感。对大学毕业生来说,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企业,踏踏实实工作,总会在自身的岗位上得到企业的认同,有一番作为,而不是“这山看着那山高”,频繁跳槽。
  再者,之所以出现“一个大学生还不如一个泥瓦工”的现象,我认为是与我国“劳动密集型”而非“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特点有关。近几年,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国家开始扩大内需,各地都在大搞基础建设,因此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无形中造成了用工荒,导致农民工工资逐步上涨。相反,有些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因为缺乏就业竞争力,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了工作工资却很低,人才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
  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和财政扶持力度,依托高校院所的师资力量,联姻企业的技术和设备设施,瞄准社会发展总体战略方向,加大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和扶持,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和方法,进而增强学生走向社会的综合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发展提供大量“有知识、有技术、有思路、有胆略、有闯劲”的新时代高级技术人力资源。
  
  关于“加强人才建设,实现人才强国”的建议
  建议者:韩书(高丽大学博士生)

 


  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增强,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呈现较快增长趋势,尤其是到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已成为热潮。我个人认为,目前国家对留学人才的培养大致是这样几个阶段:积极推荐、选拔、支持优秀学生到海外留学,然后按期回国用留学所学知识报效国家。本人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目前在韩国高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习过程中对留学生如何服务祖国时常有所思考。两会召开之际,想就“加强人才建设,实现人才强国”的话题建言。
  建议:首先,培养热爱祖国的高素质人才出国学习,这些人才能够利用在国外留学的时机开展公众外交,树立我国新一代年轻人的国际形象。在国外高水平院校深造的学生,包括留学生在内,都是世界各国未来的精英。从某种层面来讲,留学生作为民间使者,比较容易接近当地社会,同当地年轻的优秀人才进行平等交流。中国留学生与当地学生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这是开展年轻一代公众外交的良好舞台,能够促进其他国家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并增进互信,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希望国家在派出留学生方面,除了考虑专业因素,还能在这些方面有针对性的考虑和规划。
  其次,我认为应积极促进优秀留学人才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国内各项研究,使留学生研究课题同国内实际需求结合更紧密、更及时,能够实现大部分留学生从国内需求出发,到国外学习先进知识经验,学成后报效祖国。留学生从出国学习到回国工作至少要经历3~4年时间,若能从留学生中选拔技术过硬的人才,针对所学专业给与资金等支持,让他们在留学期间就参与到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当中,可以更大程度地调动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第一时间将国外先进的知识经验介绍应用到国内相关领域,避免“学习时滞”的同时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达到一举多得的功效。
  
  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建议
  汪小勇(汉阳大学工学技术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改革开放以来,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我国城乡差距在不断扩大。缩小城乡差距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是我国必须面对的一大社会课题。我国目前的农业人口大约为9亿,占据了我国人口的大多数。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经济的改革发韧于农村,改革之初,城乡差距曾一度缩小。随着改革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城乡差距一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表现出差距的全面性和严重性两个明显的特点。城乡差距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二元结构最大的弊端在于社会成员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不能整体性地均衡发展,突出表现在城乡拥有不同的税制,不同的户籍管理制度。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开始实行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它不仅促进城市的产业快速发展,且各种基础设施也不断得到加强,并将农村远远抛在后面。虽然现在国家从全局出发,强调加快中西部发展,提高了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但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的惯性影响依然存在,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建议:国家应在政策上更加倾向农村的发展,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为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提供政策支持。在发展战略方面,继续倡导并大力推进平衡发展战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改革农村财政金融政策,制定向农村倾斜的分配制度,为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提供资金支持。
  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以产业化思路发展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现代化概念管理农业,加快农业管理科学化进程。以市场化眼光看待农业,加快农业流通渠道建设。
  大力发展、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素质。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总量。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关于“加强完善法律法规监管,做好农民工权益维护”的建议
  建议者:唐晔(建国大学本科生)

 


  农民工,是城市的灰色群体。他们穿梭于钢筋水泥之间,缔造着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他们奔波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疏通管道、维修线路,维护着一方安宁;他们忙碌在茶楼饭馆的大厅厨房,提供着服务,为人们三餐便利而默默付出。同时,他们忍受着恶劣的工作环境,拿着微乎其微的薪水,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却忍气吞声、无处申诉。根据最新资料显示,中国农民工大约有2.3~2.4亿人,这些在城市底层默默为我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便利的人,值得我们去尊重和理解,而他们的合法权益也应该跟我们一样得到维护和支持。虽然我国政府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十分重视,但因为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农民工仍然有许多权利无法保障和维护,农民工的维权之路,仍然崎岖多险。建立一个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组织势在必行。
  企业工会固然能够反映出一些职工的心声,但是农民工常常是以临时工的形式被雇佣于企业,往往没有签订或者签订的是一些不合理的雇佣合同,从而导致了农民工讨薪难的问题。同时,农民工在从事一些高危险、高强度的作业时,往往没有有效的安全设备和保险措施,一旦出了意外致伤致残,不但得不到赔偿,高额的医疗费难以支付,上诉维权之路更是难之又难。除了极少数的公益律师还在为农民工的权益而努力,绝大部分农民工无处申诉,迫于用工企业的淫威,只能忍气吞声。有的甚至酿出极端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建议:首先,组织建立农民工中介企业,使其正规化、合法化。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应当与中介企业签订雇佣合同,中介企业负责对农民工进行劳动技术和生产安全培训,农民工需对中介企业交纳一定的管理费。当用工企业需要招聘农民工时,直接跟中介企业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农民工的工资由中介公司支付,加班费由用工企业支付。中介企业应当督促用工企业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这样可以使农民工的雇佣关系得到保障,从而获得法律支持。同时,中介企业应当对所属农民工建立临时档案,将其所能从事的工种、劳动经验等记录在案,对技术全面、劳动经验丰富的技术工给予重点推荐,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农民工的积极性。当出现用工企业拖欠工资、因工致残等事件发生时,由具有法人资格的中介公司全权处理,以法律的武器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其次,建议尽快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赋予中介企业一定的权利,代表农民工维权讨薪。纵观美国工会的历史,有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地方。美国《国家劳工关系法》中规定了工会的职能,即通过劳资双方集体谈判达成的劳动协议决定工人的工资、福利,这极大地提高了工会的地位,同时对美国现代产业关系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当借鉴这样的制度,尽快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农民工工会制度。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将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用行之有效的手段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利益,以此达到社会的稳定和谐、长治久安。
  
  关于“发展大众文化事业,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的建议
  建议者:朱佳艺(中央大学硕士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但我国的文化事业与经济的发展速度相比相对滞后,而文化与经济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如果经济腿长,文化腿短,必然走不快。其实,文化尤其是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形态,是文化经济。文化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指将文化资源和基础生产紧密结合,与经济相互渗透、交融,互为条件,优化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一名求学在外的学生,我深深感受到近几年国家的文化事业在蓬勃发展,国家在大力推进文化事业的道路上前进。因此,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读中央大学文化艺术经营系的研究生,希望能够学习他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回国后为我国的文化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建议:应该让文化回归民生、回归大众。发展文化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普通公众享受文化生活。当前,居民消费中,医疗消费、教育消费越多,文化消费就越多。在中国,由于医疗和教育这两方面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这两方面的支出比较多的占了消费指数。居民的消费不断增长,但是在有效的文化支出上是不足的。我觉得应该推进和加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工作,加强文化产业法律法规的建设会大大促进居民的有效文化消费需求。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建立公共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我们应该继续推进全国文物普查和古籍普查工作,实施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保护项目。加强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在文化遗产保护区及周边设立公共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供当地居民和游客观摩、学习,进一步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将地方文化历史的探究和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加强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同时推动公共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
  以增强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消费。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积极改造传统产业,扶持动漫、游戏、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拓展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建设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服务平台,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对接。注重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性,根据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发展的可行性和发展重点。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示范效应强、有地方特色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予以支持,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同时确立海归人员归国发展文化产业专有的奖励和支援计划,吸引更多的海归人才归国发展文化产业。
  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加国家软实力。开展多种交流合作方式,大力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做好“文化年”、“中国节”及庆祝建交等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国内高等学府和国外名校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相结合,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层次、效益。我们留学生就是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为了更好地宣传中国文化,我们全韩中国学人学者联谊会在中国驻韩使馆教育处的指导下举办了运动会、文化探访等多种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中国文化,为中韩民间的友好交流与互信合作作出贡献。
  
  关于“保障工作环境安全,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建议
  建议者:孟庆博(全北国立大学博士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一直处于飞速发展阶段,2010年,国家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欣喜之余,更应该清醒和理性地认识到今后国民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必须要重新思考发展策略,定位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平衡。
  众所周知,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企业把追求利益最大化当成自己发展的目标无可厚非,然而,部分企业不是从技术升级和营造先进企业文化着手,而是在努力提高销售量的同时尽可能压低生产成本和工资成本,从而导致忽视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这里说的安全生产,不仅仅包括防止和避免火灾、爆炸等类似突发事件,更是涉及到有必要给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良好、安全和舒适的工作环境。整个社会的繁荣不应该以牺牲一部分公民成员的利益、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尤其是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和产业工人,更需要政府加大力度保障正当权益不受侵犯。另外,中国企业生产的高污染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很多城市,虽然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钱包鼓了起来,但周围的生存环境却在不断恶化。破坏环境之后受害者最终将是我们自己,为我们的子孙后辈构建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迫在眉睫。
  建议:发展绿色工业。坚持一手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一手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改善“血液循环”;同时,坚决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减少污染排放。其次,发展绿色农业。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再次,发展绿色旅游。充分利用旅游区位优势,科学规划旅游景点,着力打造生态休闲游、宗教文化游、历史文化游和民族风情游旅游圈,促进旅游资源向旅游产业转变。最后,建设绿色城镇。以创建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为目标,大力推动建设环保绿色工程,努力实现城市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辉映、城市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
  发展绿色经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推进绿色生态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希望政府相关部门针对环境污染和安全生产等方面下大工夫,从制度源头上给企业戴上注重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以及安全生产的“紧箍咒”,严格履行自身职责,切实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并且有效地贯彻实施下去。把治理环境污染和安全生产作为考核与评价当地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决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思路改变,带动企业技术升级和管理制度完善。
  (供稿/在韩中国留学生博士联谊会)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