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佳佳 王天芳
编者按:“儿行千里母担忧”,莘莘学子留学海外,身心健康是国内亲人最为牵挂的内容之一。为海外学子能健康顺利完成学业,本刊特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专家,为大家详解有关中医学基本知识、饮食养生、经络及经络养生,以及常见疾病的中医保健知识,为大家的健康生活作贴心指导。本期深入浅出谈饮食养生,以平日常见的食材来调理养生,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强健身体的效果,以飨海外学子。
“民以食为天,食以养为贵”。饮食养生,是指科学配膳,合理摄取食物中的营养,以增进健康,强壮身体,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饮食调理得当不仅可以保持人体的正常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
药食同源
从中医药学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药物与食物是同源的。中药多为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供人类食用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后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朴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饮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理论。由于它们都有治病功能,因此具有药物功效的食物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中药药性理论
药物具有“四气”、“五味”。
四气指的是寒、热、温、凉。从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二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在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凡温热药物,即表示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所谓疗寒以热药,是指用属于热性或温性的药物,如附子、干姜减轻或消除寒证;疗热以寒药,指的是用属于寒性或凉性药物,如石膏、板蓝根减轻或消除热证。
五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药物的味和它的功用之间有一定联系,也就是不同味道的药物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从而总结出了五味的用药理论。其中,辛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辛味药多能耗气伤阴。甘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甘味药过多则影响脾胃运化。酸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酸味药过多则会收敛邪气。苦具有泄(通泄、降泄、清泄)和燥(湿)的作用,苦味药过多则伤津、伤胃。咸具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咸味药过多则伤脾胃。
除了气与味,药物还具有升、降、浮、沉的特性,即每种中药作用于人体后对病位和病势所产生的趋向。这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四气五味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升指升提举陷,降指下降平逆,浮指上行发散,沉指下行泄利。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的作用;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种子、果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升和浮,沉和降,都是相对的,有少数药物的作用趋向表现为“双向性”,即既能升浮,又可沉降,如麻黄既能发汗解表,亦可平喘利尿。
一般来讲中药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劲大”,用药正确时,效果突出,而用药不当时,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突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生不良后果。但不可忽视的是,药物虽然作用强但一般不会经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但天天都离不开。日常饮食,除了给身体供应必需的营养物质外,也会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对身体平衡和生理功能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这种影响作用就变得非常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并不亚于中药的作用。因此正确合理地调配饮食,坚持下去,会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饮食养生的作用
补虚扶正
中医学把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和整体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称为正气虚,其所引起的病证称为虚证,根据虚证的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不同,总体表现为精神不振、疲乏无力、心慌气短、食欲不振、腰酸腿软等。
许多食物具有补充人体正气的功能。如:补气类药物如人参、西洋参、黄芪、山药、大枣等,用于气虚证;补血类药物如当归、龙眼肉、甲鱼、羊肉、桑椹等,用于血虚证;滋阴类药物如甲鱼、桑椹、枸杞子、百合等,用于阴虚证;补阳类药物如羊肉、鹿茸等,用于阳虚证。
泻实祛邪
外界致病因素侵袭人体或脏腑功能活动亢进、失调,都会引起疾病,如果邪气较盛则为邪气实,气滞、血瘀、痰湿、积滞等都属于实证,常见症状有精神烦躁、脘腹胀满、疼痛难忍、小便不通等。
泻实类食物比较多,如芳香化湿类药物如藿香、佩兰、白豆蔻、草豆蔻等,用于暑湿证;利水渗湿类药物如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皮等,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痰饮等证;消食类药物如山楂、鸡内金、莱菔子等,用于食欲不振、腹胀等证;温里类药物如肉桂、花椒、丁香、小茴香、胡椒等,用于里寒证;理气类药物如陈皮、玫瑰花等,用于气滞证。
实际应用时要根据病“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别选择不同的饮食,这样既能维持健康,又能有针对性的处理不同的问题。
预防疾病
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作用可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如用大蒜预防腹泻、肠癌;用绿豆汤预防中暑;用葱白、生姜煎汤预防风寒感冒等。
饮食养生的准则
寒热搭配
平衡膳食应做到寒者以热补、热者以寒补,如果破坏了这种平衡必然伤身,维持这种平衡才能延年益寿。比如:夏天炎热,喝碗清凉解暑的绿豆汤;冬天寒冷,就喝红小豆汤;吃寒性的螃蟹一定要吃些姜末,吃完还要喝杯红糖姜汤;冬天吃涮羊肉,一定要搭配些凉性的白菜、豆腐、粉丝等。
五味搭配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主。”这个观念认为人的饮食,目的在于使人体气足、精充、神旺、健康长寿。五味调和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强壮身体,如果偏嗜太过,久而久之会引起相应脏器的偏盛偏衰,导致五脏功能活动失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一膳食结构不仅使中华民族得以生存与发展,而且避免了许多“文明病”的困扰。
荤素搭配
荤与素二者的合理搭配,既可以让人饱口福,又不致于因吃动物性食物过多,而增加血液和心脏的负担。我们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这样的膳食结构比较利于长寿。
粗细搭配
近年来吃粗粮成了一种新时尚。很多人认为它营养价值高、对牙齿、面部肌肉等都比较有益。可粗粮虽好,也不宜多吃。因为其中含有过多的食物纤维,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无机盐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细粮口感好,但营养物质丢失较多。日常饮食,应细、粗粮搭配,取长补短。
此外还需注意饮食有规律,每日三餐有固定的时间,饥饱适当。如果长期饥饱不均,不仅影响胃肠功能,日久还会得慢性消化道疾病。因此,若要身体安,三分饥与寒。
留学海外,各国饮食文化各有特色,风格迥异,海外学子在品尝到丰富多样的美味佳肴的同时,也要适当地了解一些有关饮食养生的知识,选择有利于自己身体健康的食物,保持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营养,并且适量饮食。这样,才能使自己在留学海外,积累知识和人生经验的同时,更为自己一生的健康做好储备。
(作者简介:王佳佳,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在读博士生;王天芳,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系主任, 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