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1年第2期 > 正文

春晖杯:海归创业“入场券”

2011年02月18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图/本刊记者  曹吉吉 不知不觉间,“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已跨过五载。作为云集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留学人才的高端盛会,“春晖杯”的品牌效应逐年显著,已经成为海归心中的“创业港”、海归眼里的“相亲会”、海归手里的“金名片”。“春晖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在谋求自身的发展。
  
看涨“春晖杯”
  2010年年末,网上某论坛发起了年度汉字评选活动,“涨”字因成为该年度的民生关注焦点而一马当先夺冠。一片“涨”声中,符合“普涨”特点的还有留学人员的回国创业热情,而为海归创业打造平台的“春晖杯”创业大赛,也因此而“水涨船高”。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春晖杯’。”在2010年12月底第五届“春晖杯”创业大赛广州对接洽谈和颁奖活动期间,记者随意询问的几名参赛留学人员,给出的几乎都是这句回答。“入围者的首次参赛率为历届最高,达到了90%以上。本届入围项目194个,由于航班延误等因素,实际回国参评项目172个。尽管如此,比例也达到了88%,仍为历届最高。目前共有近700人次与企事业单位进行洽谈,多于前一届的500多人次。另外,团队参赛比例也较往届有所提高。”大赛组委会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本届大赛的这些“最高”,多数都让来自墨尔本的富尔江和他的创业团队“赶上”了。
  “我们虽然是第一次参赛,但对‘春晖杯’是仰慕已久了。”5年前的第一届“春晖杯”创业大赛,就已牵动了富尔江心中的那根创业神经,然而当时正在读博,技术方面也不成熟,只能耐下心来等待时机。时间过了4年多,已经是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空间信息技术高级专家的富尔江,联合他在墨尔本中国博士沙龙任主席时的2位同仁,郝鹏和吴铎,开始铸就他们共同的创业梦想。当然,他们选择了心仪已久的那条捷径——参加“春晖杯”。在他们的参赛项目“城市智能交通及出行服务网络”中,3个人分别负责空间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传感器网络。
  “我们3个人是项目核心,实际上整个团队有7个人。”用富尔江的话说,他们是一支“优势整合、中西合璧的专业团队”,连他读博时的导师也参与进来兼任项目的技术总监。此外还有一名专门负责澳洲商业拓展和项目投资的外方经理。此次,这名外方经理与富尔江等3人同行来到广州,目的就是要探一探中国市场之虚实,以便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看的出来,这个团队的组建颇费了一番心思,也为今后项目的厚积薄发做了良好的铺垫。
  “看涨”的还有参赛项目的质量。这一点早在8月份的项目评审过程中就由多位评委提出过。据了解,第五届“春晖杯”创业大赛要求参赛留学人员必须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这一届的参赛选手中博士占了60%以上,学历层次较高,延续了往届大赛的特点。每位参赛者限报一个参赛项目,且必须签署提交《参赛项目知识产权声明》,大赛对参赛项目的要求和审核更严格了。
  参赛门槛的升高,而提高了参赛项目的含金量。对有志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而言,在挑选参赛项目时,要考虑的更多、更周全,准备更充分,让自己回国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在大赛的对接洽谈区,来自新加坡的张波利用洽谈的间隙,站在椅子上,在自己的项目展板上添写了“医疗器材”4个字。“应用行业领域一栏只有‘生物医药’,还不足以准确解释我的专业和项目。”张波的专业是物理光学,她在德国和新加坡一直做这方面的研究,但更偏向实用性,主要研制用于医疗方面的技术设备,并不需要生物医药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德国写博士论文时,张波就对“春晖杯”有所耳闻,内心有些创业冲动的她还是选择了蓄势待发。后来到了新加坡做研究工作,她有更多的业余时间为自己的创业做准备,仅是商业计划书就写了1年。没想到第一次参赛,她的项目就在评审期间受到了评委的关注。
  一位大赛评委曾这样评价:“本届大赛的项目质量和数量都比上一届有明显提高。不仅如此,项目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扩大了,科技含量也在提高。参赛者本人的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参赛者的项目计划书质量也有所提升,尤其在项目的市场分析和可操作性方面均有明显的进步,可以看出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热情,以及他们对创业持有的认真态度。”
  
创业“入场券”
  “对像我这样没有创业经验的人来讲,‘春晖杯’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指导。”这样的表述记者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了,这是参加历届“春晖杯”创业大赛的海归创业者为其总结出来的核心功能。

交流洽谈。


  每一届“春晖杯”创业大赛在广州的对接洽谈活动期间,组委会都要安排一场创业交流会,让全国各地的留学人员创业园、投资机构和企业的负责人向入围者介绍园区政策、投融资策略、创业成功的经验等等,目的就是要让海归创业者们充分了解国内的创业环境,得到更多的创业指导。“项目点评”环节也一如既往地受到青睐,点评嘉宾对随机抽取的入围者进行的项目介绍予以点评,犹如一场精彩绝伦的“创业脱口秀”。往届的点评项目均由组委会抽取,而这一次的项目抽取更加“随机”,采取了入围者主动报名的方式。此法一经公布,组委会工作人员的桌子便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每个人都想抓住机会获得专家的亲口评价,以检验自己的创业“成色”。点评嘉宾仍是“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地指出各种硬伤所在。而这样的“指责”,却是让海归创业者受益匪浅的至理箴言。
  “昨天在创业交流会上听了很多创业园负责人作的报告,让我很受启发,很想入驻创业园。原因很简单,那里会有很多人帮助我。”对创业始终抱有理性态度的张波很看重这次收获,她认为自己的项目虽然技术含量高,但仍处于初级阶段,非常需要进一步的孵化和支持。创业园诸多的优惠政策,让她对创业有了柳暗花明般的期许。在张波眼中,那些在商业运作方面更为专业的孵化器和投资公司,一定能够把自己的项目顺利“培养长大”。
  随着“春晖杯”在国内外的品牌效应逐渐体现,海归创业者对其的理解认识也日趋成熟。“其实最后拿几等奖并不是关键,能来参加‘春晖杯’就等于拿到了‘金名片’,起码能够证明我们项目的可信度,再和创业园、投资者、企业或者地方政府沟通就容易多了。”富尔江说,几个月前,他们的入围项目一在网上公布,就有一些创业园主动和他们联系,并洽谈了入驻园区的事宜,他们还要考察更多的园区,再有计划地进行选择。
  当然,也有特别“看重”奖杯的。有一位女性入围者因没有拿到一等奖而哭了鼻子。还有留学人员问,既然拿了奖,能否借助“春晖杯”将入驻创业园孵化的时间缩短、程序简化?“春晖杯”鼓励留学人员回来创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输了怎么办?
  对此,大赛组委会的负责人说,“春晖杯”的评审只针对创业的可能性,注重项目最后的对接与落地,拿什么奖真的不重要,我们提供的是一次创业机会,广大海外学子应该珍惜和重视,把入围和获奖作为创业道路上的一个荣誉和起点。

与创业园对接。


  据了解,一些创业园区目前还在接洽往届“春晖杯”的参赛项目,在创业者没有做好准备时帮助他们成熟技术、培育市场、提高项目和企业的成活率。园区会为入园企业提供创业导师,这些人不是高校和研究所的教授,而是一些成功企业家、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的高级职员等,具有很强的“实战”能力。通过一对一的交流,减少留学人员创业过程中的失误,降低他们创业的风险。
  “‘春晖杯’的评审只是对书面材料的评审,还不能代替各个园区对项目的要求。参加了‘春晖杯’,好比拿到了‘入场券’,有了很多和各个园区、企业及投资商接触的机会,但要真正入驻园区还需要进一步接触了解和审核,园区还要对留学人员所持项目进行详细的评估和鉴定。海归创业者先不要急于考虑一下子能拿到多少钱,拿到‘入场券’仅仅说明你获得了机会,能否将机会转化为成功,还需考虑很多综合因素,包括产业链、配套人才、商业信息、后续支持等等。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保证他们不输。如果还是失败,恐怕就得重新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了……”一名留学人员创业园的负责人说。
  
创业的“全情投入”
  “哑铃模式”,这种“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创业模式,若干年前便在海归创业者中流行开来,的确解决了一些留学人员家庭、事业等方面存在的不便和企业研发与销售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有效手段。然而记者在广州采访“春晖杯”创业大赛期间,听到了对海归创业模式的另一番议论。
  “要创业最好长期留在国内。”在第五届“春晖杯”创业大赛创业交流会上,广州的海归创业者许嘉森道出了自己几年来的创业心得。1990年大学毕业后,许嘉森留学美国波士顿,2006年回国。经过半年的适应期,他创办的公司正式落户广州的科学城。4年间,他经历了团队组建、产品研发、市场低谷、产品下线,人员从最早的8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他的成功秘诀只有16个字:正视困难、重新学习、全情投入、打造团队。
  “全情投入,就是要全身心地干自己的事业。我们是创业者,追求的是创业成功,所有其他的东西都是次要的。今天参加这个活动,明天参加那个活动,整日琐事缠身,不能投入全部精力的创业很难成功。”许嘉森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因为无法分心照顾在美国怀孕的妻子,许嘉森把她一起带回了国内,由此他甩开了一切后顾之忧,专注于创业的成功。他认为,“哑铃模式”是特殊阶段的特定模式,不适合留学人员长期创业使用。
  无独有偶,一些留学人员创业园的负责人也不推崇“哑铃模式”。“我们园区里发展更好的、成活率更高的企业,创办者大部分都是完全回来的留学人员,他们基本放弃了在国外的一切,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到国内的创业中。”上海一家创业园的负责人认为,如今国内市场远大于国外市场,现在是创业的最好时候,如果真正想在国内发展,留学人员需要放下更多的顾虑,破釜沉舟,才能取得好的收获。
  2008年,国家出台了“千人计划”,到2010年底,已经引进了11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许多像施一公一样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始“回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华人王晓东教授,也辞去美国的教职回国。他们的“全情投入”将为中国的科研带来更新的质的改变。从2011年1月开始,“青年千人计划”也已实施,将支持更多的海外青年人才回国创业。
  201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集中讨论审议了“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此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相继面世,这些纲领性文件的颁布,都在不断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政策“给力”,经济发展利好,又将催生留学人才新一轮的回归大潮。
  实际上就目前来讲,由于一些固有的物质因素和家庭因素暂时无法动摇,“哑铃模式”仍然契合相当一部分留学人员的回国创业准则。其实无论采用何种模式,关键在于能否全情投入。相信立志创业的留学人员终究会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式,将自己成功创业的可能性最大化。“春晖杯”的功效,仍是给予海归创业者更细致入微的指导,为他们找准创业模式和工作重心,培养他们全情投入的创业态度。
  在第五届“春晖杯”创业大赛颁奖大会上,教育部国际司副巡视员于继海在颁奖词中说,通过“春晖杯”创业大赛这一缩影,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留学回国人员在祖国经济建设中施展拳脚的空间越来越大,在祖国社会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多。期望各位在成功之余能够成为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能够成为中国民生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
回国创业,对于留学人员来说无异于一场博弈,技术、时间、精力、家庭等等都会成为他们手中的创业资本,而“春晖杯”,则是这场博弈的“入场券”。

捧杯后兴奋地合影留念。

第五届“春晖杯”创业大赛资料
  
  2010年12月20日,由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主办的第五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在第十三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上举行,共有172名“春晖杯”创业大赛入围者回国参加项目对接并获奖。
  第五届“春晖杯”创业大赛于2010年4月25日开始报名,至7月25日报名截止。经由来自留学人员创业园、风险投资机构及企业的负责人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符合受理条件的279个参赛项目进行初审、复审、通审和公示,最终确定194个项目入围。入围者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瑞典、瑞士、爱尔兰、比利时、丹麦、芬兰、葡萄牙、奥地利等16个国家;项目主要涉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资源与环境、科技农业、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在教育部“春晖计划”和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的资助下,有172名入围者汇聚广州,与留学人员创业园、风险投资机构和企业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对接。据统计,在1天多的时间里有近700人次与入围者进行了洽谈。组委会根据洽谈情况评出一等奖65名,二等奖59名,优秀奖48名。
  中国驻美国使馆教育处等32个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及27家在外留学人员社团组织对本届大赛的举办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5年来,在教育部和科技部大力支持下,“春晖杯”创业大赛已形成由政府部门牵线搭桥,中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和海外留学人员社团组织支持协助,国内的留学人员创业团体参与协办的工作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前4届“春晖杯”创业大赛的724个入围项目当中,共有197个项目开始在国内启动或进一步发展,有35人的项目获得了上海、广东、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出台的海外领军人才计划的支持,其中有4人成功入选了国家“千人计划”。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