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我倍感荣幸,我的工作能得到祖国的认可,我感到非常欣慰。这项殊荣对我来说既是一份鼓励,也是一份期盼。我会肩负着这份期盼,继续以后的路。
我从事的工作主要是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而我们感兴趣的蛋白质通常是与人体疾病相关的重要蛋白。了解这些蛋白质的作用机理,不仅有助于了解其他类似蛋白质的功能,达到以此推彼的效果,还可以帮助设立靶点,从而进行设计治疗药物的研究。我所做的事情便是通过结合核磁共振和解析蛋白质结构的方法,了解蛋白某个特定活性结构域的动力学特征,从而了解蛋白活性进行调节的机制。我非常感谢本科的导师夏斌及博士期间的导师迈克尔·罗森(Michael Rosen)对我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还有跟我合作共事的同事们,没有他们,要完成这项艰巨的项目必定还要耗费更多时间。
留学6年,我学到了很多,不仅学会了怎样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实验中,更多地是学会了一种锲而不舍、不畏失败的科学精神。我真挚地希望今后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回报祖国,回馈社会,在生物物理的研究和应用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于秉柯
于秉柯,2010年获奖者,留学美国。
1985年出生,2005年获得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士学位以及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士学位。2005~2011年在得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攻读生物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关于人体致癌基因vav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杂志上。另外关于细菌致病蛋白vopl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杂志上,并受到编辑及审稿人的一致好评。本科期间曾获玫琳凯奖学金、光华奖学金、校长基金,并获得全国大学生非物理专业物理竞赛特等奖。博士期间曾多次参与国际会议并作报告,并获得18届生物物理大会的最佳学术海报奖。
非常感谢国家设立“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这个奖项,它让我们体会到了祖国对广大在外留学生的深切关怀,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检阅学习成果的机会。在人生旅途中,获奖只是一种助推器,而至今仍振聋发聩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乃是最根本的动力。我愿效仿前辈们,学成归国,为实现祖国的复兴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蔡伟伟
蔡伟伟,2010年获奖者,留学美国。
1985年出生,2007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2010年获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博士学位。
博士期间共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包括在Optics Express、Journal of Aerosol Science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能够荣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我倍感荣幸。这是祖国对海外学子莫大的关心、鼓励和支持,但更是一种动力,它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工作,为民族振兴担当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核酸适配体技术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将近20年了,20年间它飞速发展,对整个世界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能在核酸适配体领域领军人物之一谭蔚泓(Weihong Tan)教授指导下有幸从事于这个生机勃勃的领域,我将珍惜机会,不断努力,去赢得那份属于中国人的荣誉,为祖国母亲争光。 ——王惠
王惠,2010年获奖者,留学美国。
1980年出生,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专业,并在中科院理化所刘春艳教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于2006年进入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继续深造,师从谭蔚泓博士,利用其实验室近年来发展出的核酸适配体结合脱氧核酶,合成表征新型生化材料,进行生物传感器的设计和组装,并研究这些探针对生物体内外重要分子,如核糖核酸分子、蛋白质及病原细胞的实时检测以解决生命科学中重要的基础问题。工作成果已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JACS)。后续工作还表明此分子组装模式可进一步应用于以脱氧核酶及核酸适配体为载体的高选择性、高稳定性、高效率的端粒酶分子荧光探针,用于研究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和端粒体的动态分布,以破译肿瘤形成机理。学习期间多次参加领域内会议并作报告。
能有幸得到2010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我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祖国。祖国在教育事业上的投入和支持给我们年轻一代创造了无数的机会和平台,没有祖国作坚实的后盾,我们是很难在科研事业上有所建树的。我们个人的成就跟祖国的强大是分不开的。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没有我的父母无条件的付出与支持,没有他们不间断的照顾和体谅,我就无法一直从事我想做的事。我的三伯父和三伯母对我不计回报的支持和鼓励,排除了我很多的后顾之忧。当我在异国他乡的时候,是我的姐姐、弟弟帮助我照顾父母、家人,让我可以专心工作。全家人对我无私的爱和奉献就是我前进的动力。
祖国对我的支持,家人对我的情意我会铭记在心。等我毕业回国的时候,就是我回报祖国、回报家人的时候。我是一个不善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我会用行动表达我的感恩之心。 ——何莹
何莹,2010年获奖者,留学比利时。
1982年出生,2005年获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与技术学士学位,同年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攻读生物信息学硕士学位,导师为杰克·柳尼森(Jack Leunissen)教授和马太·怀侬(Martijn Huynen)教授,2007~2011年就读于比利时根特大学弗拉芒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的生物信息学与基因组进化学研究组,进行博士研究,导师为依夫·范德比尔(Yves Van de Peer)教授。曾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ucleic Acids Research、Bioinformatics、Nature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6篇。
非常荣幸能够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衷心感谢国家对海外学子的关心和支持。祖国的繁荣与强大,是我们海外学子的坚强后盾。希望以后能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能够在攻读博士期间取得一定成绩,首先要感谢我的博士导师马克·雷曾(Mark Raizen)教授。雷曾教授敢想敢做、追求卓越的科研作风,对我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果没有他的全力支持,我不可能在攻读博士第5年时冒着巨大风险,停止原有研究,按自己的想法从零开始搭建一个新实验。也非常感谢刘之景教授、王晓平教授和石勤伟教授对我在本科学习期间的指导。另外也要感谢初中时的班主任金振建老师,他在我学习困难的时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是普通农民,历尽艰辛,才让我有机会上大学,并能出国留学。他们自信、勤劳、勇敢,一直是我的榜样。 ——李统藏
李统藏,2010年获奖者,留学美国。
1982年出生,200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同年赴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于2011年5月毕业。目前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攻读博士期间,前4年从事激光冷却原子实验,并发表多篇相关论文,其中1篇第一作者论文被《自然-光子学》杂志评选为研究亮点并进行了报道。2008年,提出了用激光在真空里束缚和冷却玻璃球的全新实验。获得导师支持后,于攻读博士第5年开学时停止原有研究,从零开始搭建了这个新实验,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布朗运动被发现180余年后,首次成功测量了布朗运动微粒的瞬时速度,完成了这个爱因斯坦曾经认为无法完成的任务。实验结果以第一作者论文发表于《科学》杂志后,引起了极大反响,《科学》杂志为论文配发了录音采访,《自然》杂志迅速报道了该实验。目前,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学校的相关课程已经将该实验作为教学内容。最近题为《将真空里被激光束缚的小球冷却到毫开尔文》的第一作者论文发表在2011年7月的《自然-物理学》杂志上。
2010年3月参加世界著名的高登研究会议,并作大会发言。为2010年美国光学学会基金会“Jean Bennett Memorial Student Travel Grant”奖唯一获得者,美国光学学会会刊《光学与光子学新闻》杂志对此进行了报道。
我非常荣幸能获得2010年的“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这是对我这4年来博士期间学习和科研的莫大肯定及鼓励。我要感谢我的祖国,能在异国他乡感受到祖国的关怀,我心中倍感温暖。同时,我要感谢家人、朋友和老师的鼓励和支持,尤其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吴诗聪教授以及实验室同事们的悉心帮助。我希望自己能够再接再厉,为祖国争光,让祖国骄傲。
——饶玲晖
饶玲晖,2010年获奖者,留学美国。
1986年出生,2007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光学学士学位,2007年至今在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光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本科期间多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奖、科研标兵奖等。博士期间从事液晶显示相关研究,师从显示领域著名教授吴诗聪教授。目前在知名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申请美国专利1项,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宣读会议论文并担任领域内若干主要期刊的审稿人。曾获2010年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光学工程奖学金、2010年国际信息显示协会(SID)年会最佳论文奖、2010年德国纽伦堡电子显示会议Robert-Bosch学生论文奖,并多次获得SID以及中佛罗里达大学(UCF)的学生会议旅行资助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