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海外学人学者通过自己的实践、研究及体会,深刻领会全会精神,以饱满的热情书写自己对祖国文化事业的看法和建议。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摘录几位海外学人的文章,来聆听一下他们的声音吧!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文/刘晓波(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访问学者)
拓展对外文化传播途径,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但睡醒的雄狮只有强健的体魄是远远不够的。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只有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强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是赢得主动的关键。我国是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目前还算不上文化强国,所以迫切需要加快文化建设。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共中央经过调研和多方征求意见与建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决定》,真正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建设,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与广泛支持,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对外文化传播是每一个国家都在大力践行的国家发展策略。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03~2004法国中国年”、“2007俄罗斯中国年”让更多的国外民众了解了中国和中国文化;“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已成为各国大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与世界各国青年中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了方便和优良的学习条件;新华社广告屏亮相纽约时报广场,让世界听到了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看到了更多来自中国的形象。但是世界很大,文化众多,我们的文化还有待进一步推广,正如《决定》在分析当前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时提到的: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做为留学海外从事语言文化研究的赤子,我想对如何拓展对外文化传播途径谈谈自己的浅薄见解,或许我们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加强对来华外籍人士的文化传播。“文化走出去”不见得一定要把传播的地理范围局限在国外,在国内也可以进行对外文化传播。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递增,2010年更是突破26万。2011年1~6月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多达1287.24万人。此外还有60万外籍人士在中国工作。这些外国人都对中国和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兴趣,应该成为我们对外文化传播的重点对象,因为中华文化对他们而言真真切切,触手可及,文化传播的成功率会很高。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把他们纳入文化传播重点,可能想当然地认为他们都来到中国了,自然就能受到熏陶,实则不然。就像出国留学、工作、移民的中国人不一定融入和了解外国文化一样,来华外籍人士由于时间、环境、性格、兴趣、条件机会等各方面的因素,不能接触或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或是浮光掠影,或是走马观花,或是管中窥豹。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让他们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进而产生认同感。虽然不能保证这些外籍人士回国后一定会大力传扬中国文化,但是我们坚信他们的朋友和亲人一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来华外籍人士的文化传播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对于短期旅游出差的外籍人士,我们可以通过旅行社和宾馆酒店设立涉外文化服务信息台,免费提供精短实用的日常汉语教学、影视欣赏等文化传播服务。“你好”、“谢谢”,几句简单的汉语就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功的喜悦,增进对中国的认同感。可以在他们休闲之余,以网络或光碟形式为他们免费提供各种展现当代中华文化精髓的音乐、歌曲、戏剧、电影等文化作品。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介绍引导他们去电影院、歌剧院、音乐厅等场所现场欣赏。对于中长期在华的外籍人士,可通过所在单位或住地社区,为他们免费提供中长期的汉语培训、武术、文学、舞蹈、音乐、影视、烹饪等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服务与帮助。各级政府部门都应该建立一个涉外文化服务机构,或使各级外事机构增加专门负责对外文化传播的功能,开发各种长短期的课程与服务,与相关单位、机构协调沟通,共同做好对外文化的传播与服务工作。
二是加强外语教育中的中华文化教育。我国是外语学习大国。学过外语的和正在学习外语的人数高达3亿人。在多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出国留学、劳务输出、商贸旅游等国事与民事中,受过外语教育的人理应成为对外文化传播的排头兵,因为他们掌握了对方的语言,可以在对方不懂汉语的情况下用对方的语言与其沟通,向他们介绍现代真实的中国,向他们传播瑰丽的中华文化,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减少误解,减少冲突。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语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学习,相应的,外语学习也与异域文化的认识与接受密不可分。我国的外语教学多属于“向己型”,即偏向于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语言文化等,而在大学的专业英语教育和非专业英语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向他型”的课程即为对方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课程设置寥寥无几。所以,我们国家受过外语教育的人用外语说起语法和莎士比亚可能滔滔不绝,可若用外语说起《诗经》、《红楼梦》,却无法侃侃而谈。当然我们并不奢望每一个受过外语教育的人都是国学高手、文化专家,但我们更不希望他们成为“中华文化盲”。
鉴于外语教育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我强烈建议在外语教育过程中加入中华文化教育的要素。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单靠个人的自学与努力是无法以外语充分表达与阐释中华文化的精妙的。所以,我们应该集结国内外最优秀的学贯中西的人才,编写各种外国语言版本的中华文化教材。对于专业外语教育而言,课程设置中应该加入外语版本的中华文化课程和当代中国文化与国情课程,而且应该成为必修课。对外汉语教学也应采取同样的课程和同样的课本。而对于非专业外语教育而言,由于专业的压力,所以单独设立课程是不现实的,应巧妙合理地在他们的外语课中加入中华文化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在外语教育中加强祖国文化教育,提升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还能使得他们在对外交流的时候言之有物,语言表达亦不受限制。
中国走向世界,世界来到中国,我们要在这种双向流动中把握机会,拓展对外文化传播途径,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提升国家软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不免要沾染一些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有所下降。圣诞节、情人节在国内日益盛行,好莱坞大片每年都在分割国人大量的文化消费份额。日常用语中,“拜拜(Bye-bye)”的频率远远高于“再见”。在科研论文写作领域,不引用国外学者的理论总让人觉得不够先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现当代也有很多精品文化,但是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却不强,原因何在呢?梁思成先生曾说:“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屡战屡败,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对于一切国粹都失去了信心。他们的审美标准全被搅乱了,古老的被抛弃了,对于新的即西方的,却茫然无所知。”的确,这种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固然与我们民族曾经的苦难、屈辱、贫穷、落后有着必然联系,但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的实质就是以西方化、美国化为主的文化一体化、同质化。有时我们自身也缺乏自觉的反思与抗争,眼睁睁看着我国传统的美德正被一点一点地摒弃,却被日本、韩国等国家发扬至今并视为国粹。
对于国家而言,文化认同就是维护国家统一最深厚的战略资源,是政治、经济、军事等无法替代的“软实力”,文化认同比军事意义上的国防更具有战略意义。对于个人而言,文化认同涉及到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认同危机对个人的精神和发展贻害无穷。因此,面对文化根基的动摇,我们如何不焦虑?
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决定》,真乃顺应民意之举。的确,我们的党和政府应担当起引导的重任,在物质日益丰盈的今天,采取措施,加大宣传,提升中华民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如何才能增强文化认同感呢?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未尝不是一种选择。实际上,中国的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都是非常地道的哲学,多多学习不但可以锤炼自己的思维,更能发现自己不少根深蒂固的思想之来源。中国伟大的传统文学宝库更是美不胜收,而且只此一家。诗经的美、唐诗的韵、宋词的逸是西方诗歌所无法呈现的。还要读中国历史,如果对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必然会产生一种对国家的温情与敬意,而带点历史人文地理知识去旅游,才能真正饱览祖国山河,真正体味中华文化之精髓,增强对祖国的文化认同。
热爱我们自己的文化吧,大力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吧,燃起我们心中自信的焰火,自强于世界文化之林!
传承古老中华文化
打造伟大民族精神
文/蒲菠(韩国成均馆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专业博士生)
作为留学生,我接触过不同国家风格各异的文化。不管是风靡亚洲的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抑或最近兴起的美国电视剧,我都认为这些与中华文化在本质上具有不同。中华文化归根到底,是在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通过沉淀而遗留下来的,从根本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指导性。中华文化中显现出来的宝贵民族品质和精神,可以在当今浮躁的世界大环境下,对于指导中国人民精神文明前进方向,树立伟大的、正确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曾预言,中国不仅要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而且要成为一个文化大国。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之后,中共中央适时提出了加快我国文化改革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措施,对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在这点上,我有深刻的体会。中华民族具有古老悠久的文明历史,在几千年的长河中,中华文明为推动世界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伴随着中华文明所产生的优秀的民族精神,更是全体中国人民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因此,在推进文化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我认为我们可以立足并传承古老的中国文明,打造属于全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
总的来说,中华文化赋予我们很多优秀的品质和精神,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展这些宝贵的民族精神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如何传承古老中华文化,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打造伟大民族精神,我认为可以采取国内“百花齐放”、国外“走向世界”的具体措施。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启发我们,我们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提倡优秀文化的百花齐放,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文化带动社会道德和风气,提升全国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各族同胞的凝聚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精神上的基础。同时,立足中国,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文化教育交流、科技人文合作等方式,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
以上两个方面的实施,都需要我们重视文化的创新,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重视依靠正确的导向来开辟文化发展的新道路,同时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推动文化的发展。
最后落实到海外留学生身上,广大留学生青年朋友,可以借助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依靠中华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和指导性,打造多形式的属于留学生自己的文化品牌。这些文化品牌,可以是留学生自己编辑的介绍中国和中国生活的刊物,也可以是中华文明的宣传片,努力在价值观上对广大国际友人进行正确引导,并为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作出贡献。
借鉴韩国社会文化
推动祖国文化发展
文/韩书(韩国高丽大学应用语言学及文化专业博士生)
在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和《决定》出台之际,作为留学韩国的学子,希望以自己的亲身感受描绘出韩国社会文化的点滴供祖国参考,为繁荣祖国文化尽微薄之力。
一、社会道德方面
韩国同中国自古以来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共属于东亚文化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对韩国文化体系的构建起到了极大作用。时至今日,韩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依然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儒家文化思想。其代表性的行为主要体现在诚信和尊老两个方面。
记得初到韩国时,很不理解韩国餐厅在销售食品时,大部分按人份计费,只有部分较贵的食品才根据重量计费。点餐时需要说明的是几个人,吃几人份,而不是吃几两几斤。甚至购买水果时,也是根据个数计费。这种计费方式缺少一个度量标准,同样的食品在不同的餐厅也许分量就会有所差异,容易给人不公平的感受。但韩国人却非常乐于接受这种计费方式。住在韩国的时间久了,通过观察发现无论走到何处,这种计费方式的价格差异都不会太大。如果买卖双方产生争议,卖方多半会再多添一些给买方,而买方也不会无故多要。也就是说,买卖双方在最基础的社会交易层面形成了一种共识,共识的基础不是某种规定,而是相互间的信任与诚信。又如,在韩国各个学校的图书馆入口处,都设有失物招领柜,柜子里陈列着许许多多钱包、电子词典、书籍、信用卡、手机等。这些都是学生们捡到后上交来的,无论贵重与否很少有私留现象。人们对于拾金不昧并不感到骄傲,而是被视为理所当为。而失物招领柜里的东西有的在里面躺了几个月甚至几年,如果不是失物的主人,是不会有人来冒领的。社会公德是韩国社会里非常重要的指标,人们都自觉地将公德心视为自身评价的基线。
在韩国家庭中,老人的地位非常高。所有人都会尊重老人,年轻人在老人面前喝酒要侧身,拜见老人要行礼,老人回家要迎接等等规范不一而足。在地铁每节车厢的末端,还专门设有老人席,即使老人席空无一人,而车内拥挤不堪,也不会有年轻人抢占座位。
相对韩国而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诚信与尊老的主流文化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欺诈、仿制、冒领,以及公德心缺失现象。呈现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态势。经济发展可以用10年、20年取得巨大进步,而文化素养的提高却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国是有着优秀历史传统的文明古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借鉴韩国传承儒家道德的经验,也许对提高我国文化道德水平会大有裨益。
二、社会文化领域
韩国非常重视本国的传统文化,有宽泛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文化发展相对平衡,传统文化渗透社会各个角落。每个城市都会设专项基金扶持传统文化和艺术表演。各艺术团体会经常性地在各个城乡的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举办免费的艺术表演,供市民欣赏。在韩国首都首尔,各种艺术表演、展示络绎不绝。在釜山,每年的国际电影节吸引了世界的眼球。在济州、春川,《大长今》、《冬季恋歌》拍摄地成为了艺术主题公园。纵观韩国文化艺术,已经逐步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韩国非常注重文化走出去战略。韩剧在日本、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影响力巨大,韩国的劲歌劲舞在世界艺术舞台上构建了具有韩国特色的独立风格,韩国甚至正在赶超法国,成为世界浪漫之都。
韩国的互联网非常发达。韩国政府非常重视互联网事业投资,其网络普及率和网速已经赶超美国,成为世界之最。在网络飞速发展的同时,韩国也非常注重互联网的实名制管理,几乎所有网站的登录和注册均需实名验证,极大程度地减少了网络犯罪和不良信息的传播。
与韩国相比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正处于结构战略调整期。如果能抓住社会结构调整时期的机遇,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狠抓文化结构调整,构建具有各地区特色的文化氛围,扩大文化影响力,开展走出去战略,相信定会取得良好效果。在大力发展互联网事业的同时,注重效益与安全两手抓,一手提高互联网质量,一手引导严格监控,才能将好事办好,锦上添花。
三、生活方面
韩国人普遍具有安居乐业的特质。无论从事任何行业,均对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同时政府还设立各种“匠人奖”,鼓励百姓在各行业中充当先锋,创出佳绩。各行业人员在工作之余非常重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会为了多赚钱而放弃休息时间。
而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引发的贫富差距使人民对自身价值、事业价值的评价方法有所偏颇,富贵贫贱的思想开始抬头。部分人不能立足于本职岗位谋求发展,而希望通过投机一夜致富,形成浮躁思潮。政府可通过树立榜样,正确引导,帮助人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营造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