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1年第12期 > 正文

大学的新功能:文化融合的催化剂

2011年12月09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图/本刊记者  王文乐
  2011年10月14日,在山东大学举办的“国际大学校长论坛”上,来自中外几所大学的校长和嘉宾围绕“大学的新功能:文化融合的催化剂”展开讨论,纵论大学使命,研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探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的文化交融功能
  从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不断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但是文化的融合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而是应该保持和促进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文化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在全球化时代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为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
  大学在全球化时代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文化交流、交融功能,至少需要从古与今、中与西、文与理、雅与俗四个维度进行思考。在古与今方面,文化具有天然的历史积淀性和代际传承性。没有文化的传承也就没有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更难以进行文化的交融与创新;在中与西方面,任何文化都有自身的特色和适应性,也有自身的问题和缺陷,人类社会至今没有完美的、普适的文化模式。如果以所谓“先进”的西方文化,同化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可能会造成人类文化的灾难;在文与理方面,文理问题是全球化时代文化交融在大学领域的一个特殊表现。实践中的很多问题是不分文理的,也不是单独某个学科能够解决的,而是需要跨学科的、文理交叉的解决方案。大学的文化交融,首先面临的就是文理的交融,就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在雅与俗方面,文化交融应该是高雅文化引领通俗文化,而不是通俗文化吞噬高雅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心和教育最高层次的大学,可以在文化交融方面承担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重要的功能。大学不仅要成为文化交融的“催化剂”,还可以是文化交融的“粘合剂”、“洗涤剂”。大学应该成为文化自觉的倡导者、文化多样性的推动者、文化创新的实践者、文化引领的先行者。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第四功能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自诞生以来曾被赋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三种功能。进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两大普遍性变化:一是大学的国际化水平迅速提升,各国都用国际通行的标准评价大学;二是大学开始利用特有的优势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以消除不同文化间的冲突,进而促进世界文化和谐,大学正在文化融合中发挥着政府不能替代的作用。
  守护、传承、创新软实力,已是大学必须承担的新功能,也即大学应有的第四大功能。这个功能如何实现,不仅决定着大学的水平和质量,也决定着大学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任何一所大学,自其诞生之日起,由于她的语言的民族性,她的育人的目的性,她的与知识发生联系的生活方式,她的组成者对至善的追求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其从一开始就承担着文化的使命,只是与她的其他职能比较起来未被充分认识而已。文化的基础是道德,文化的核心是价值,文化的纽带是知识,文化的高度是思想,文化的创新是扬弃,文化的融合是交流,文化的形态是众人的稳定且秩序的生活方式。

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左)在发言。

  把文化的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对我们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化传承创新与科技创新具有同等作用,也应具有同等地位。一所大学不仅要具有与原职能相适应的创新能力,更要有与新职能相适应的“守成能力”。因为文化的传承需要忠诚式的坚守,尤其是要守护住大学的精神,守护住大学作为道德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知识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思想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的地位与尊严。大学既要向前看,也要回头看,其看的方法必定不同于世俗,大学需要对历史可能形成的那些永恒做出选择和承诺。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校长杨祖佑:
学生的国际交流

  21世纪的学生,应该具有严谨思考、创新和沟通的技能。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将会为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合作机会,帮助他们成为出色的领导者、有造诣的学者或者良好的社会公民。
  根据美国教育部门的资料,今年美国到外国留学的学生到目前为止大约有25万人。这些学生中到欧洲留学的有54%,到亚洲留学的只有11%。可是到美国留学的学生多半来自亚洲。美国的学生到外国学习的主要是人文和社会科学。在美国2008年授予的博士学位中,有40%授予了来自外国的留学生,而这其中有三分之二来自亚洲,在这三分之二的留学生里面中国学生占了一半。
  美国的一份权威报告称,美国在继续创新、维持经济繁荣、改善生活方面有很多做法,其中一点是把在美国受教育的优秀学生留下来为美国服务。在美国,很多亚洲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后选择留下工作,但是他们的选择也随着本国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经济的增长对于留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像中国、印度和新加坡这些新崛起的国家,经济发展很快,将来回国的人数会增长很快。这些国家也已经制定了一些积极的政策来推动创新,并且在国内为那些受到良好教育的留学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机会。现在中国也有了“千人计划”,参与世界上的人才竞争。中国是与世界其他国家开展交流合作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将会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不仅仅在研究领域有很多的发明和创造,而且在其他的领域也有创新。
  
韩国总统府教育及文化高级秘书官、中央大学前校长朴范薰:
以大学为中心
促进亚洲音乐的交流与发展

   韩中两国的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就非常活跃。现存的韩国传统艺术当中有很多是从中国传入的,或者是直接、间接地受到了中国的影响。虽然它们来自中国,但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韩国化,成为韩国的传统艺术。
  但是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不能只强调与国外的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录,而应该重点关注如何将我们所接受的外来文化升华为本国文化,而且应该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文化艺术领域,对现存的艺术实体进行重点研究。
  亚洲有必要设立一个进行亚洲音乐教育、研究的机构,比如亚洲音乐学院。夏威夷大学虽然设有民族音乐学专业,但是是以学术理论为主,而我建议亚洲音乐学院应注重理论和实践并行。亚洲的音乐自古以来通过相互的交流具有很多相似性,但是每一个国家的音乐又有其独特性,我希望亚洲音乐学院成立以后能够研究各国的特点,开发出可以代表21世纪新型亚洲音乐的作品。
  亚洲人对于本国的音乐似乎还不是非常重视。从音乐教育上来说,从小学教育到专业教育均以西方音乐为中心,民众也喜欢西方的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但是亚洲的流行音乐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世界上年轻人都喜欢的音乐,特别是亚洲的音乐具有传统性和特殊性,如果把这些特点添加到流行音乐当中,完全可以受到大家的喜爱,可以创造出能够在世界上产生共鸣的新型的亚洲音乐。
  
英国杜伦大学校长克里斯托弗·辛吉斯:
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
  大学是研究、传播、保存知识和想法的机构,任何一个能够称得上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都应该在这三方面做得非常好。但是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意味着规模大,很多大学希望通过扩大规模从而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并不可取。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要素首先是研究能力,通过研究产生新的知识和想法。对于世界一流大学来讲,要有处理全球性问题的能力,研究成果能够在世界上得到认可。为了保证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各种资源,比如说人才,用人才来充实学校的实力。此外,世界一流大学还需具备一定的空间,具体指时间和财富。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让世界各地的饱学之士互相交流探讨,互相融合,这有利于人们产生新的想法。
  世界一流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一个人在过去取得的成绩并不意味着他未来会有更大的成就。所以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人的能力,不仅是学术上的能力,还要培养一些非学术性的能力,例如领导能力、社会生存能力、责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现在世界上的许多问题,比如说全球变暖、金融危机、食品安全、能源、和平与发展等等,不是一个国家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全球公民了解不同文化的区别,而且能够在世界上进行沟通。很多大公司现在都超出了国界,他们需要国际化的员工,能在世界各地工作。教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让各种文化相融合,那么人们就无法适应国际化的工作和生活,就不能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许多问题。
  
韩国延世大学校长金汉中:
培养达芬奇式的通才

  大家现在也许都在使用iPhone,很不幸的是,史蒂夫·乔布斯去世了,他在几年前给我们制造出了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新概念的通讯机器,这个产品是以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创造出来的,但它又不仅仅是尖端技术的产物,而是技术和艺术的巧妙融合。这不是偶然的,是它的发明者乔布斯具有敏锐的人文基础的洞察力,他看透了消费者的感性与需求,再加上其尖端的艺术设计和超高的经营策划能力,从而创造出来了这一产品。
  21世纪大学的创新应该集中在培养和追求学术的融合,并通过这一点培养达芬奇式的通才。达芬奇式的通才应该是通晓人文科学、科学技术、经营和艺术等各个方面的知识,而且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引领创新和变化的人才。不仅如此,他们应该了解多种文化,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与多种文化进行沟通。史蒂夫·乔布斯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达芬奇式的人才。


  如今,具有综合性思维能力的通才越来越受到欢迎,世界各国的大学也正在积极地应对这一形势的变化。通过沟通融合,打破割裂和界限,创造新的学术领域、新的教学和研究方法。但是这个课题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所大学能够单独解决的。而且达芬奇式的人才必须具有融合多种文化的全球性视野。因此,打破学术之间的、大学之间的甚至是各个国家之间的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世界大学之间应该增进相互的沟通和了解,在教学和研究方面构建起合作体系,齐心合力培养出能够为世界作出贡献的、在全球化方面领先的人才,也就是达芬奇式的通才,这应该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院长保罗·威伯利:
大学的国际化

  当今,大学的国际化趋势呈现六个特点:一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国外学习。二是大学教师的国际流动性增强。三是一些大学开始在其他国家建设分支机构。四是留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更加集中在商业和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上。五是国家间的科研合作在扩大。六是国际间的人才竞争在增强。
  大学国际化趋势的增强更多地说明国际合作在科研领域和教学领域的重要地位。良好的国际合作能够帮助大学取得成功,使学生和教师受益。但是最好能通过签订一些协议,帮助大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深入的研究合作。大学之间应该谨慎选择合作伙伴,注重互补性,从而通过深层的伙伴关系使双方受益。教学方面,不单单用英语进行教学,而应该确保学生拥有多语种的技能,使学生具有多文化的背景。大学应鼓励国际员工和留学生融合到本校中去,而不是把他们当做一个特殊的群体来对待,使他们感觉在学校中是受到欢迎的,是学校的主人。对不同国家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关注他们不同的文化需要,使他们真正实现文化上的理解和沟通。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校长詹姆斯·麦克华:
大学的公共责任

  现代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资源总量是固有的。对于大学来讲,无论做什么都应该考虑到这一点。我认为大学有一个公共责任,即应该更好地弘扬世界正义,促进政府间的沟通与对话,增进文化理解,构建国际和谐。大学在履行这个责任时,不能改变最基本的价值,要保证大学的特征。
  另外,政府和国家不能仅仅关注大学在世界上的排名。例如,澳大利亚有8所在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大学,这对于澳大利亚政府来说可能是津津乐道的,但是对澳大利亚人民来说,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关心自己的国家是否有一个优秀的大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个澳大利亚人都能有机会获得良好的教育。我希望我们的大学体系是世界级的,而不仅仅说大学是世界级的。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