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狮城,我们无悔的选择

2011年11月16日  来源:神州学人 
  

编者按:2011年7月5~16日,由教育部国际司组团,并约请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教育报》、《神州学人》)等单位一行6人组成出国留学综合政策调研组,前往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3国开展出国留学政策的综合性调研。在中国驻泰国使馆教育组、驻新加坡使馆教育处和驻马来西亚使馆文化处的积极协助下,调研组调查了解了3个国家中国留学人员的情况。本刊上期已刊载泰国留学人员的专题报道,本期推出新加坡留学人员的专题。

记者手记
文/本刊记者  段风华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城市国家。到过新加坡的人曾经形象地描述它的地域——飞机刚一起飞就出国了。虽然新加坡国土面积只有680多平方公里,自然资源匮乏,却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于2010年首次当选世界最具竞争力国家之首。这里宛如一个大型花园,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秩序井然。
  从一定程度上说,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新加坡政府和国民对教育的高度重视。2010年,新加坡的教育预算为91亿新元,占GDP的4%,占当年财政支出的25%。2011年,新加坡政府又增加了10亿新币的教育预算。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国民教育的同时,新加坡政府也极其重视吸收海外留学生前来求学。因此,5万多中国学生云集新加坡留学就不难理解,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中国留学生享受新加坡政府的奖学金就读。
  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这3所为公立大学,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辑》的2008年全球最佳200所大学排行榜中,新加坡国立大学位列第30。而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也在英国《金融时报》2009全球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排名中跻身全球前25。2009年,新加坡和中国浙江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建设第四所公立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简称“新科大”。新加坡还有5所理工学院,即新加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
  据中国驻新加坡使馆教育处介绍,在新加坡,几乎各个教育阶段都有来自中国的学生,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再到大学、科研院所都有。在新加坡留学的就学机构主要有三类:中小学、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另外新加坡还有专门针对中国学生的“新加坡教育部奖学金计划”(Senior Middle School Scholarship),该计划是新加坡政府在1991年制定的,专门招收中国学生到新加坡公费留学的项目。主要分为三类:SM1、SM2和SM3(SM是Senior Middle School的缩写)。这三类计划所招收的学生分别是初三毕业生、高二在读生及大一在读生。截至2010年,中新双方已经成功进行了19次合作。我们在新加坡采访、调研时,参加使馆教育处座谈会的学生中就有好几位是SM2、SM3项目的学生。
  在新加坡自费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中不乏优秀人才,在调研中我们还了解到,自“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设立以来,新加坡的获奖人数不断增加,从最开始的3位获奖者上升至2010年度的25位获奖者,而且入选率几乎百分之百,获奖比例甚至高于欧美国家。驻新加坡使馆教育处的周建平参赞分析说:“一是因为新加坡的大学排名高,实力较强;二是很多学生素质高;三是通过媒体动员,教授推动、介绍等方式,推选出不少好学生;四是教育处严格把关,2009年是从55个候选人中选出18个,2010年是从105个候选人中选出25个。”
  尽管我们在使馆召开座谈会的时间是星期日,但很多学者、学生还是专门抽出时间来参加座谈。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高性能计算研究院电子与光子系统研究所主任、首席科学家李尔平,新加坡科技研究局资讯通信研究院研究员邱波,新加坡-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促进协会创始会长吕立,新加坡创新创业协会、上海交通大学新加坡校友会会长孙建平,南洋理工大学教授申泽骧,美光半导体亚洲私营有限公司产品工程师许守恒,新加坡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主席、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博士奖学金获得者周锐,联合会副主席张媛媛、蒋玮钦,联合培养博士生刘博,高水平项目博士生贺威,从南洋理工大学毕业后在新加坡自主创业的魏明敏等都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自己的学习、工作体会。
  在新加坡,不少来自中国的高层次留学人才是在新加坡大规模吸引国际人才的过程中留下的。其中很多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留学、工作多年后被吸引到新加坡来的。他们在中国驻新加坡使馆教育处和科技处的联合推动下,成立了新加坡-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促进会,这也是第一个经新加坡政府批准正式注册促进新中两国科技交流的组织。目前新中科促会有160多名成员,绝大多数是中国人,也有部分新加坡人。据科促会创始会长吕立介绍,目前科促会有3个分会,在中国9个城市设立了海外联络处。现有几十项由科促会会员参与主持的新中合作项目已签约,其中一半已经投入实质运行阶段。
  随着近几年国内吸引人才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千人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对于很多在新加坡的高层次留学人才很有吸引力,为国服务的热情高涨,新加坡已经有多位中国学者入选“千人计划”,另外还有多个短期为国服务等项目,如“春晖计划”援疆项目等也很有成效。
  透过几位在新加坡长期生活、学习的学子的视角,读者对于新加坡会有更多的了解。
  
留学让我懂得选择
  文/周锐(新加坡太阳能研究所有机光伏电池专业博士生,新加坡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主席)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经在海外学习和工作了4年多了,4年间我做出了不少选择和决定,虽然目前还无法界定这些是否是正确和明智的,但问心无愧地说,几年的海外生活对我来说是充实的。
  作为一个普通的留学人员,我愿与大家分享我的留学经历,以及对留学和海外社团工作的看法和理解。

周锐(右)与新加坡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合影。

  我是在浙江大学度过大学本科时光的,浙江是沿海开放省份,出国留学的氛围在我们的校园里比较浓厚,学生有不少校际交流的机会到国外进修。幸运的是我在大三时就获得了一个去英国大学研究中心实习的机会。国外大学开放自由的学术风气的确在当时打动了我,实习结束后我也获得了当时英国导师的推荐信。所以在大学毕业前,我的主攻方向就基本确定为出国留学,并在不久获得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录取。
  从做学术的角度来讲,美国的确是一片圣地。初到美国的我,也为美国大学里先进的设备和良好的软性环境而激动。当时我师从一位美国工程院院士,可以说,在本领域的学术研究上,我已经处在一个很好的起点上。但是很快,新鲜感过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很多文化和生活上的问题。人处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最希望的就是建立起一个朋友圈子,只有这样,才能慢慢消除寂寞和融入不同的文化。在国内接受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我的文化根基和背景已经是根深蒂固的了,而且我也不希望为了融进一个新的异域文化而放弃太多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个时候,北卡州立大学的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进入了我的生活,成为了我海外生活伊始的一个重要平台。可能有一些朋友对在海外还从事社团工作的朋友有些不理解,但从我接触到的这个平台中,我能感受和接触到一种很好的生活状态。
  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文化是可以相互包容和理解的,但是可能确实无法真正融合,否则每一种文化就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如果中华文化是那么轻易地就可以被丢弃的话,作为华人也就没有了灵魂。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人有权选择一种环境让自己过得更加舒适,而且这也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一条原则。人也可以选择一种文化、一种自己认可的文化去追随。
  留学提供了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也比较过文化冲击的方方面面,参加了当地各类的文化、宗教交流。最终,我对自己的定位是——具有国际文化沟通能力的中国学者。我所领导的中国学者学生社区在北卡一带十分活跃,与美国诸多的文化机构和校方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尽所能地服务好我们的中国学者学生。同时,我们保持开放心态,并欢迎一些异域文化的冲击,我们提供一个好的平台,让大家真正参与了解各个方面,而不是人云亦云。让选择权在每个人身上都能有最好的体现。
  在美国完成了硕士学习,我又一次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离开美国赴新加坡留学工作。回归亚洲一直是我所希望的。而新加坡作为海外唯一一个以华人为主流政体的社会,使得我对这个地方更加地充满好感和好奇。来到这里,我的语言优势得到了体现和发挥。这里我所得到的反馈不是让人单方面地加强英语,而是中英文都要发挥作用。中文的优势在很多工作中得到了体现。文化上,中国与新加坡是很接近和互通的,所以在社区的生活中我如鱼得水,并且在2011年年初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咨询公司。之后凭借着自己对社团组织的热情,我再次掌舵——任新加坡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主席,这里的中国学联有着其他地方永远都没有的独特之处,而且在组织架构和宗旨上更为专业和广泛。在几代学联人的基础上,我将新加坡中国学联的专业形象强势推出,重点凸显海外社团组织在社会事业和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始终以促进中新两国在教育、文化、科技、金融领域的交流为宗旨,致力于服务两国的学者学生等社会精英群体。
  新加坡的众多宗乡会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这些会馆代表了新加坡的历史,影响着新加坡政治经济的进程。来新加坡的2年,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新加坡的新移民问题。这里的新移民就是指我们留学人员和那些刚刚加入新加坡国籍或者永久居民行列的留学生。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新加坡必须以吸纳外国的精英人才来抵御劳动力技能的不足和低生育率等问题。作为活跃的社团组织,我们自然在新移民融合的问题上出了不少力,包括组织类似社交酒会、融合不同人群、参与社区的大型活动等,得到新加坡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教育部等部门和国会议员的赞赏和肯定。同时,我们也大力促进中国和新加坡的人才交流和项目合作,包括组织大型的推介活动,帮助人才和项目对接,组团参加考察等,与各地方人才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和联络渠道。学生的生活和就业创业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新加坡有相当一部分小留学生,更需要有我们去照顾和关心他们的成长。
  人生充满了拐点和选择,没有一条路是笔直通往成功的。我一直坚信,一个人的成功是渺小的,但如果能带领一批人取得成功,我们就能推动所在社区前进一小步。愿所有海外学人事业有成,选择自己所向往的人生旅途。
  
狮城,我无悔的选择
文/马静
  小时候,我也曾梦想过,长大了要漂洋过海,看看家外的世界是不是像书中所写得那么灿烂。然而,长大的我,却渐渐淡忘了孩提时的梦想,在校园里过着最简单的生活,只想着在6月能圆梦燕园。当梦碎的花瓣在身后凋零了一地,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或许是个偶然,或许是命中注定,我来到了狮城——一个典雅而并不奢华的城市。不知不觉中,却也圆了我那个孩提时代的梦想。5个月他乡的生活让我一次次地告诉自己:这里,是我无悔的选择!
  在这儿,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来到了国大,寻到了新的希望。从走出机场的那一刻起,我就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城市。蓝天、白云、绿树、沙滩、海浪,一个梦幻中的花园就这样在我眼前渐渐展开。踏着海浪,看日出日落,感受海天相接的宁静,甚至有过追寻地平线的幻念。漫步林中,嗅着泥土的气息,真想融入其中与鸟儿为伴。徜徉于整座城市,头顶着蓝天白云,享受这个现代都市别样的古典和优雅,没有喧嚣,没有奢华,一切都那么祥和,让人陶醉。这,不正是我一直想要的生活吗?留在心中的伤痕也正一点点地淡去,虽然不像燕园般能让我感受中华数千年的传统,国大却也充满浓得诱人的文化气息。新的起点,新的环境,让我的心充满了温暖,充满了希望。
  纵使寻到了所求,一个人在外的生活也总是充满了艰辛,但我却也从艰辛中学会了独立。远离了父母的呵护、好友的陪伴,只身一人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闯荡,心中总有一丝凄凉。饭菜总没有妈妈做得可口,还记得第一次在牛车水吃到牛肉面时的兴奋。人生地不熟的,还记得第一次和朋友去乌节路,尽兴之后却找不到归路。生病了也没有人照顾,还记得自己去医院的忐忑不安,甚至觉得自己有些许的可怜。虽苦楚,我却从这些经历中成长了许多。学会了照顾自己,交到了新的朋友,也渐渐适应了寻梦的漂泊。有时候真的为自己骄傲,因为在18岁生日的时候我真正独立了——不再需要父母经济上的支持,在千里之外独立生活着。
  在这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国度,我结识着不同的人,了解着不同的文化。说起来真的好惭愧,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来到新加坡才了解到好多以前未知的中华文化。有时候,我真的觉得新加坡在保留华人传统文化方面做得很好。接触得多了,对马来和印度文化也就略有所知,才明白虽然没有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博大精深,别的文化也同样闪烁着文明光芒。胸怀也悄然变得宽广了许多,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恋恋不舍依旧历历在目,风雨路途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乡愁依然满怀难释。然而,狮城是我无悔的选择,路在脚下,梦在前方。
  
适应生活,改变自己
文/李晓蕾
  2003年8月20日凌晨5点23分,我在新加坡这块土地着陆了——世界地图上常常用一个小红点代表的地方。每次别人都惊讶于我的答案如此确切,18年来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怎能不铭记呢……
  “我女儿英语没问题了”,“是啊,女儿在国外呢”,“这下你爸妈以后不用愁了”,“蕾蕾,在国外多好啊,羡慕啊”……爸爸、妈妈、亲戚、朋友们嘴里的话,听起来就好像国外的生活多么与众不同,其实对我而言,更多的是疲惫与辛酸吧。
  问我为什么来啊?嗯,不清楚,反正不是为了出去找机会赚大钱什么的,也不是为了镀层金回国改变生活什么的,更不是为了嫁个老外移民海外什么的,当然也不是父母给我计划好的人生路线被逼的,大概只是因为在同一个地方呆太久了,想走走。
  但这一走却没那么容易回头了,不想也不能回头,也正是这样一点点地坚强起来了。其实倒是有点羡慕那些目的明确的人们,不管是怀着怎样的想法,至少是有个方向的,不是说自己没目标,至少没那么多的动力吧。不过,毕竟也是要有平凡的人存在,也许有些人真的没办法做个成功伟大的人。但是当你随波逐流的时候也不要迷茫,水流的方向就是你的方向。
  刚来的时候读了几个月的语言学校,认识了第一批朋友。“第一批”是很奇怪的说法,事实上在国外,大多数人就是这样认识了一批又一批的朋友。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利益与需要。不同的朋友,听起来挺残酷的字眼,但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要独自面对甚至要拼搏,所以很多人更在乎自己。很庆幸的是,我的这第一批朋友是那么真诚。
  最让人心烦的是生活中的琐琐碎碎,衣食住行样样要自己亲历亲为,要明白不再像以前一样什么都不用自己操心,唠叨的管家父母不在了。要把自己打理得好好的,健健康康的真的不容易,尤其在时间规律方面,再没人管着了,很容易一下子玩疯了。见了身边太多不务学业的例子了,旷课、游戏、肆无忌惮地挥霍……相信他们也都在心里默默问过自己出国到底是为了什么,可是渐渐被空虚孤独所蚕食了。我跟很多来新加坡不久的人聊天时,常常听他们讲起如何被别人骗、被房东欺负什么的事,或是对所谓人生观的迷茫。对此,我只能说尽量去寻求可能的帮助,就算没人理你,也不要想不开,生活就是这样的,有些事就是要经历的,没有公平不公平。请学会微笑,并善待自己。
  新加坡也是有很多魅力的地方,虽然嘴里总是说这个丁点儿大的、没分明四季的、文化深度有限的地方让我难以感动,可它总归是不错的,环境治安没的说,人不能说特别可爱可也没坏到哪里,再说讨厌的坏人什么的哪里没有啊,多种族多元化的异国风情,生活便利懂礼貌的人也不少,公共设施完善,户外活动丰富……每当人们说喜不喜欢一个地方的时候大概就是依照自己适不适合这个地方来评价的吧,一个自己能融入、能如鱼得水的地方没理由说它坏话吧,入乡随俗基本上还是句与时俱进的老话。人要学着适应生活,环境无法改变,只能改变自己,当然不要把人格什么的东西也一起改变了,相信一颗善良真诚的心才更容易融入一个陌生的社会吧。到什么时候也尽量别让自己做个坏人。
  出国留学绝对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的事,当然对于没经历过的人来说是不能真正理解了,多说无用。那么就祝福一下那些已经在新加坡、即将来到和以后可能会来又正好读到我的这些文字的所有人吧。

调研组与留新学子合影。二排中为周建平参赞。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