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1年第10期 > 正文

刘同先的西进路线

2011年10月11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本刊记者  段风华
  刘同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首批国家 “千人计划”入选者。
  1955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78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植保系,随后留校任教。1985年,受农业部委派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留学。先后获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昆虫学硕士学位、佐治亚大学昆虫学系博士学位。1997年,开始在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昆虫系任教,2001年晋升副教授,2005年晋升教授。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61篇(其中SCI论文140篇),合作主编专著4部。兼任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美国农业部NRI科研基金、美国农业部专项科研基金、北卡罗来纳生物技术中心课题、加利福尼亚州农业与食品部、荷兰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中心课题评审、德国洪堡基金等研究课题的评审等。

机缘巧合落户西农大
  2005年,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 A&M)昆虫系的刘同先教授应陕西省西安市科委邀请,到西安市蔬菜研究所讲学1周。期间,西安市科委安排他们一行到法门寺参观。还未来得及感受千年古寺法门寺的佛骨舍利的神奇传说,途中,刘同先听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大”)就在附近,当时,刘同先的脑子里一下闪过了一个人:“我一下子就心动了起来,这不是举世闻名的昆虫学教授周尧一生从事研究所在的学府吗?”
  作为著名的昆虫学家,周尧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一个传奇人物。他被称为“蝶神”,在他近百年的沧桑人生中,由小昆虫处作大文章,从显微镜中观大世界,从事大学教育及科学研究60年,他发现、记述昆虫新种360余种、论著200余篇(册),采集昆虫标本数十万号,编著科技巨著《中国蝶类志》、《中国盾蚧志》、《中国蝉科志》等,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科学财富。
  当年,刘同先在山东农学院读书的时候,用的普通昆虫学教材就是周尧主编的,从此对周教授极其仰慕。没想到斗转星移几十年,自己居然与自己仰慕的学术偶像有了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刘同先恳请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去拜访。在绿树成荫、小桥流水的学校博览园,一座外型如巨大瓢虫、造型别致的建筑引人注目,这就是由周尧教授奠基创建起来的昆虫博物馆。博物馆里,收藏来自世界各地的蝴蝶标本达数百种。一幅用世界各地的蝴蝶拼成的周尧先生的肖像更是传神。
  博物馆前,一尊戴着眼镜、留着胡须的老人塑像静然沉思,宛如周尧生前无数次的驻足回望。
  “我乘车在学校转了一圈,在学院待了不足20分钟。途经昆虫博物馆时,我与夫人一起在周尧教授的塑像前合影,以作纪念。那个时候学校植保学院的老师们我还一个都不认识,所以就匆匆地来、匆匆地走了。这就是我首次接触陕西,接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刘同先在美国向当地居民讲解害虫防治。

  此时,正在积极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西农大也看到了刘同先在国际昆虫学界的影响力,便在随后的几年间抓住时机,积极邀请他到学校讲学、访问,并力邀他加盟。在一次次的接触中,学校的热情和诚意感染、打动了刘同先,一直希望回国效力的他也开始关注西农大。
  在美国的科研工作经历让刘同先分外看中西农大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的几大农业院校中,西农大是唯一不在大城市的农业大学,并且也是国内高校中不多地设立了科技推广处的大学,并以大学为核心,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与基层农技部门联手,在一些农作物主产区农业试验示范站(基地)。因此学校有着广阔的试验示范区,与农民之间联系紧密,科研成果转化快,推广力度大。
  2008年12月19日,刘同先作为西农大的人才引进候选人在北京参加了国家“千人计划”的面试,在一同参加面试的76人当中,他是唯一一个搞非微观研究,并且来自农业领域的候选人。
  刘同先说:“我不是回国来找工作的,在美国,我有很好的工作,只要身体允许,可以终身工作,且待遇优厚,生活很悠闲。但我是一个不能静下来的人,总想有一些挑战。除了研究工作以外,我还是Journal of Insect Science, Insect Science、 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等许多SCI杂志的副主编和编委。但这些却让我觉得有些使不上劲,很平淡。
  从内心讲,我一直希望能回国做事。我是1985年离开祖国的,是祖国培养了我。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急需各领域里的领先人才。‘千人计划’彰显了中国政府的战略远见,非常好!我所主持的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的蔬菜害虫综合治理研究一直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回报国家,将我在昆虫应用学领域里研究的最新成果带回祖国的想法,一下子就占据了我的全部内心。此时不回?何时回?假若没有‘千人计划’,说句老实话,我也很难全职回国。”
  让刘同先没有想到的是,一次在西农大的短暂停留,居然让自己的人生之舟有了一个全新的停泊地,他成为陕西省第一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
  
“农民”教授
  在有的人看来,刘同先不太像个大教授,他平日里衣着很朴素,常常是自己背着一个装着很多资料的大双肩包到处走,到农村田间地头和农民打交道是他的一大爱好。这种习惯一是他的个人喜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专业使然。刘同先说:“我的研究是应用型研究,我们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科研推广,我很喜欢到农村去,经常和农民打交道,而且我往往是先发现问题,然后研究和解决问题,再发表文章。”
  算起来,刘同先和农业结缘已经30多年了。1978年,刘同先毕业于山东农学院植保系,随后留校任教。1985年,他受农业部委派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留学。在那个年代,能跨出国门,到海外留学是很难得的机会,刘同先格外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他用17个月时间获得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昆虫学硕士学位,创造了该校记录,309页的硕士论文还作为专著出版。1992年,刘同先获美国佐治亚大学昆虫学系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了9篇论文。在佛罗里达大学4年博士后研究期间与合作导师和实验室同事们一道发表了31篇论文。1997年,他开始在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昆虫系任教,勤奋努力的工作,使他从助理教授晋升副教授和从副教授晋升教授各用了4年时间,打破了该校昆虫系从助理教授到教授提升年限短的记录。他在害虫综合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突出成就,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61篇(其中SCI论文140篇),合作编著专著4部。
  在得克萨斯农工大学,刘同先的实验室常年保持10多人的规模,最多时有近20人。“我们的科研经费一些来源于美国科学基金和农业部这样的尖端领域,更多的来自于农民协会、大企业这类横向资金。所以我的研究必须服务于老百姓,大部分研究成果必须有应用推广的价值。”
  据刘同先介绍,美国的农民协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综合性服务组织,有着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它不但能帮农民买卖农产品,也有资金资助农业科学研究,从而更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像得克萨斯农工大学这样的州立大学,和当地农民协会的合作更加密切,学校也是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作为自身的办学宗旨。学校规定所有的科研人员都必须尽心尽力为前来咨询的农民分析或解决生产难题。而这种机会其实也是发现科研线索、争取农业协会课题资助的契机。
  实验室里出了高水平论文或有开发价值的科研成果,刘同先就要出去宣讲。刘同先说,他工资的75%由学校的农学院和农业和生命科学科院发放,25%由农业推广部门发放。搞技术推广也是他的职责。
  在得克萨斯州,很多农民对刘同先很有感情,很多美国人念不好他的中文名字,但刘同先的英文名字缩写“TX”和得克萨斯州的缩写一样,所以被当地的很多人亲切地称为“TX Liu”。这个爽朗、幽默,经常到田间地头搞研究的教授、学者给当地的很多农民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TX Liu”这个名字成了刘同先在当地和国际昆虫学界响当当的代码。
  告别美国前,刘同先学校的同事、所在地区的很多农民朋友依依不舍,因为回国的时间很紧迫,开送别会有的朋友的时间很难安排,但他们一定坚持要为刘同先送行,于是欢送会时间只能一改再改,有的农民朋友甚至开车7个多小时赶过来为刘同先送行。
  
心灵告白
  2009年5月15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刘同先举行了隆重的受聘仪式,站在台前,刘同先真诚地说:“今天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这是因为我的名字和4个字连在了一起,那就是‘千人计划’。这4个字读起来容易,但是对我来说是一个千斤重担。”

刘同先在温室诊断番茄害虫。 摄影/张学军

  刘同先在西农大的第一次演讲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告白:“在过去的10来年中,我曾经有好多机会到国内的其他研究机构和大学工作,但是我始终没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使我的意志动摇了!我今天站在这里,是历史赋予的特殊使命!
  我的好多朋友从4月20日开始,不停地用电子邮件或者是电话问我,为什么到西部来?为什么到西北来?为什么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来?他们说,这里是西部、这里是西北!我说,你们说的都对。就是因为西部、西北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使我动摇了到别的学校去的愿望而来到这里!这里十分重视人才、尊重人才、支持人才、服务人才!在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西农大派出了八九个以校领导和专家组成的代表团奔赴世界各地,宣传学校,招揽人才。这确实需要很大的魄力。这个举动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家都觉得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派出这样庞大的代表团奔赴世界各地去招揽人才。所以来这样的大学,你会说不喜欢吗?
  我原本是想去北京或沿海的一些著名院校,但这里的真诚深深地感染了我,并让我改变了主意。
  另外,我是学植保的,现在是研究昆虫的。我校植保学科有着光辉的历史,我们有好多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像李振岐院士、周尧教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我们永远享用不尽的。我们不仅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我们还有一批想为祖国的农业科学、农业昆虫实验作贡献的中青年教师,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在这样的学校工作,你会不高兴吗?
  我们过去说‘孔雀东南飞’,现在是‘凤凰西北飞’。全世界好多的优秀人才飞来了杨凌,飞进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宋卫宁教授到美国去的时候,我问他为什么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他说他研究的是小麦育种,他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他最好的选择!他的一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打动了我的心!确实,这里是他研究小麦育种最好的地方!
  我想让大家知道,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不能再普通了的人,一个不大会讲普通话的山东人。但是,我是一个爱好昆虫的人,一个研究昆虫的人!今天,我站在这里,一个被历史赋予了崇高使命的地方,我不会讲豪言壮语,也不会讲华丽的词语,我的一切都是发自我的内心。来到这里,人生地不熟,希望我们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把我当成自己人,当成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个普通的同事,一个普通的邻居,一个可以和你交朋友的人。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会成为好朋友的。”
    
领军西农大昆虫学科
  2009年5月,刘同先应聘西农大后,着手应用昆虫学实验室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他曾用过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的一句话:“为了使梦想成真,一个人的努力远远不够,你的梦想要成真,需要大家的鼎力相助。”他每周都与学院就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等进行沟通,和学院的同事们一起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次再创业。
  几个月之前,有一次他一个人背着双肩包到学校行政楼开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看他眼生的保安挡住了他,他跟保安说自己是学校新来的教授,保安就是不信。眼前这位一口山东普通话,背着大包的人和他印象中的教授实在不相符。最后,还是学校办公室的人看见了,赶紧道歉,跟保安说,这是学校新来的大教授。
  在学校的高度重视下,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实验室的目标,西农大植保学院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建设单位冒着酷暑,齐心协力,短短5个月时间,面积1240平方米的应用昆虫学实验室建成了,实验设备逐步到位。“这样的建设速度确实让我吃惊,要知道,国外建成这样的实验室至少需要1年的时间。用建设实验室的速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很有希望!”刘同先感叹道。
  刘同先表示,现在对应用昆虫学实验室来说,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一个学科要发展,不仅是硬件一流,更重要的是人才。因此,要着手从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建立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人才到这里工作。二是立足杨凌,招收和培养更多的优秀研究生,通过4~5年严格的科研训练,将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科技工作者。”
  实验室成立的第二天,刘同先就在学校主持召开了害虫综合治理最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康乃尔、佛罗里达、佐治亚等大学的著名专家作了7场学术报告。为了吸引更好的生源,2009年7月,刘同先利用参加全国昆虫学习训练班的机会,张贴自己制作的介绍学校及昆虫应用学科的大幅宣传材料,吸引众多学子加盟。其他有关学术会议因事不能亲自去,他也托人将招生材料带去,以扩大学校和学科影响。

刘同先和同学们在实验室。

  刘同先说:“我的目标不仅是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更重要的是组建并带出一个学术团队,提升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科和研究团队的整体水平,带领应用昆虫学实验室走出杨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将实验室打造成为一流的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研究中心、知识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中心,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我所主持提出的‘农林重大灾害防治’项目,已进入国家‘十二五’农村领域科技计划首批预备项目。这才仅仅是个开始。”
  按照刘同先的设想,回国后他有几个目标:一是人才培养。“尽管有4个博士后在我的实验室工作,我还带了7个博士研究生和3个硕士研究生,但我觉得当下“带学生”有点远水解不了近渴,而培养教师队伍应是当务之急。”因此他们最近将从英国和美国来2个教授,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二是学科建设。目前西农大在应用昆虫学领域里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在全国还处在一个靠后的位置。因此加强、夯实、赶超国内其他一线院校(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是未来5年的主要任务。未来10年的目标:是要将中国的昆虫应用学研究推至世界的最前沿;三是争取国家重大项目。
  在美国,刘同先自己招收了许多名博士后和研究生,每天要花很多时间与学生学者在一起交流,研究人员每人都有一个详细的实验记录本,按年月日编码,每天记载自己的实验进展情况,即使写错了也不能撕。最后由导师和学生一起审核记录,讨论,签名,最终形成的实验设计、方法、结果、直到参考文献都保存在公用计算机里,形成学院的共有财产,从源头上避免了学术不端等现象的出现。
  现在,这些好的做法也被带到了西农大刘同先的实验室,在招收博士生时,他都会询问每个人攻博的原因,只有想做教授、想做科学家,把读书深造作为学习动力的人才有资格读博士,也才能潜心研究出成果。他建议研一的学生从报到之日起就要进实验室,每天都要去,从熟悉环境,看高年级学生做实验直到自己上手。只有通过这样严格的科研训练才能为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生物防治推广而努力
  作为农业昆虫与害虫综合治理方面的知名科学家,在刘同先卓著成绩的背后,是他辛勤的汗水。他说,自己比别人干得好的原因一是有兴趣,二是付出更多的努力。他说:“我这一辈子,注定与昆虫有缘,要毕生研究昆虫。不是我选择了昆虫,而是学了这个专业以后就爱上昆虫了。昆虫是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物种之一,无处不在。我常常在梦里都梦见昆虫,有时候灵感就是这样出现的,然后做出实验,发表了好的文章。所以,我自己对昆虫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现在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10个小时。遇到周末,经常有同事邀请我去郊游,我不去。那是我写论文、写报告的最好时间,这也是我的最大乐趣。‘既会读书,也会干活’是我的治学经历。我的体会是多花时间在研究上,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那样就会越干越好。”
  刘同先主要从事农作物和蔬菜害虫的综合治理、害虫生物防治的基础和应用、害虫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工作。近几年着重于害虫、天敌、作物相互关系,低无毒农药和低投入害虫治理,生物和环境友好害虫的治理等。他首次提出了“环境友好型害虫治理新概念”和“短生作物害虫可持续生物防治新理论”,获得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认可。近几年,他着力在害虫-天敌-作物相互关系、寄生性-捕食性天敌-害虫-植物的相互关系、低-无毒农药和低投入害虫治理等方面开展研究,通过生物防治、控制植物栽培时间、调控作物—害虫关系、调整作物布局等措施,在美国成功地实现了在温室不用农药,在大田施用少量低毒、低残留农药。
  刘同先说:“生物防治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的重点在于不要等害虫成了灾害才去治理,而是不要等它出现或还没有成灾就要进行防治。在国内,农药被大量使用,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没有特别严格地要求专业的培训,农村有的地方,小孩子用个瓶子就可以装农药,像是打酱油一样。在美国,情况很不同,很多农药不能随便使用,而且使用有严格的规范。”
  对于应用昆虫学重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刘同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同时,更注重科技应用。他说,西农大提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非常好,最终目的就是让人民受益、为人民服务。应用昆虫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不能紧紧停留在发表高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上,还要让论文变成科普文章,让更多在生产一线的科技人员和农民掌握,让农民、让企业家受益,帮助他们实现成果转化,最终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提升我国有害生物防控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扩大国际影响。
  如今,这个昔日在美国被得州农民所熟悉的教授开始被我们西北和其它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和科技人员所熟悉。到农村去,和农民在一起依然是刘同先最喜欢的事情之一。只是,在这里,是为中国的农民服务,为自己的父老乡亲服务,也更让刘同先有成就感。
  “希望不久的将来,中国也能像美国一样,能从市场上买到安全、无公害的蔬菜及水果,擦一擦,洗一洗就可以吃。”刘同先憧憬着这样的景象。 (封面、题图摄影/张学军)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