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留俄散记

2010年09月15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图/曹雄
谢尔盖教授
  从秋季开始,我的指导老师由年轻的安德烈助教变为年长的谢尔盖教授。谢尔盖教授负责我们最主要的雕塑课程。他性格温和,目光有神,给人以一种轻松和蔼的感觉,在教学中善于生动的表达方式。生动是俄罗斯人的优点,这是由他们单纯的性情所导致的。谢尔盖教授会用幽默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和说明我们泥塑上的不足,常用他的五官来比喻泥塑的五官如何位置不对或者形体不准,他的幽默感总是赢得我们的笑声。更让我感动的,是他对我们中国学生的尊重,他学习使用汉语“你好”来问候我们,还时而问一些汉语的形容词如何发音,并转述给我们。他说他没有去过中国,但是很多到过中国的俄罗斯人都明白中国的好、中国人的好。所以我感到十分欣慰与敬佩。
  一天,我们正式通过预约,参观了谢尔盖老师的工作室,也就是他的家。


  他的房子面向芬兰湾,离地铁站也不远,拥有十分好的地理位置,他介绍说,附近的整条街在前苏联时期都是彼得堡艺术家聚集的地区。通过了解以后才知道,他所居住的整个楼目前也都是住着艺术家。这样的氛围是每一个同行所向往的。谢尔盖老师的家分上下两层,空间是十分的宽敞,但由于满屋子都是他和妻子的雕塑作品,所以显得十分紧凑。除了雕塑就只留有床、书柜、饭桌的小部分位置。不难想象他们的生活如何的单纯,难以用语言修饰,感受到的是一种非常淳朴的生活与职业精神。当然,也需要介绍一下他与他的妻子。他们是在列宾美术学院学习中相识,同出雕塑系但属不同工作室。并且谢尔盖太太是著名雕塑家阿尼库森的学生。这是一个东正教信仰的家庭,屋子每一个角落都被上帝与圣母的雕像和画像所占有。他们一致的专业与信仰使得生活也十分协调,在我们拜访的当天,也是他们斋节中的一天。对于这个信仰与斋节,谢尔盖老师专门陈述了他的观点,他认为斋戒的习惯不仅可以清理身体同时可以净化心灵,所以他们非常喜欢过这样的节日。很显然,信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丰富了内容还陶冶了人的情操。这样的实践经历更加改变了我对宗教的认识和看法。
  两位老人用丰盛的俄式佳肴招待了我们,聊天的同时还拿出谢老的相册给我们看,边看相片边听他讲述他年轻时的漂流经历,他为哪些教堂做过雕塑,还有在哪里办过展览等等。由于他过去在某某森林中做过10年的木工,所以他的木雕作品满目琳琅,“不过说回来一切都是上帝给的,所以这多数的木头都用来赞美上帝了。”言谈笑语中充分了解了我们这位勤勤恳恳的老师,之后便心怀感慨踏上归途。这一行,抛去了我脑中那些很多无厘头的幻象,填补了更多现实人生美好经历与体会,这一切都是幸运与良知。
  
伏尔加格勒
  中秋节,我已站在伏尔加河的岸边眺望朝霞,意气风发,感慨万千。伏尔加城尽现我眼中。格勒,俄语即为城市之意,它生存于伏尔加河的怀绕之中,所以这里就是俄罗斯第三大城市——伏尔加格勒。也许很多人对伏尔加格勒印象并不深刻,但提及斯大林格勒却近乎无人不知。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曾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在1961年斯大林格勒更名为伏尔加格勒。城市的更名也同人民意愿相同。伏尔加河,被俄罗斯人民称为母亲河,就像我们的黄河一样,它流经俄罗斯最富庶的土地,它与俄罗斯人民必定感情深厚、亲切非常。想必人们更喜欢这温暖的命名吧。
  那时,已是花黄叶落的时节。金秋也是俄罗斯最美丽的时节。那一天小雨纷纷,晨风夹杂着秋香,我已将两日的颠簸疲惫丢在落叶之中。整个城市都弥漫着对历史的沉思。战争改变了它的气息与节奏,让它充满着对战争的反省与对英雄的缅怀。斯大林格勒的感慨,在马马耶夫山岗上。那个百万人为之前仆后继、尸横遍野的山岗,成为一个国家命运的转折地,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历史在影片中不断回放,《兵临城下》、《决战斯大林格勒》等等,相信几乎所有人都多少了解一些。在如今的马马耶夫山,它不仅是一个悼念战争的圣地,更是一个历史主题艺术的舞台。
  前苏联雕塑家武切季奇用10年时间所导演的雕塑群体气势宏大,整体环境大气规划,布局独特,是前苏联时期艺术特征的典型,可谓十年磨一剑。雕塑造型饱满概括,有表现顽强英勇的英雄形象的雕塑,也有表现战争中的悲痛与伤感的雕塑,有表现战争场景的浮雕,还有表示胜利象征的手握火炬的雕塑。最重点的雕塑就是世界著名雕塑之一——《祖国母亲》。它如同整个伏尔加格勒的星火一样,矗立在马马高地的最高点。


  诞生于1966年的《祖国母亲》高达104米(连同右手的宝剑,含底座),雕塑尺寸与规模之庞大。与其说这是一个雕塑,不如说它是一个建筑。《祖国母亲》采用的是前苏联典型的写实手法,具有强烈的动势。雕塑刻画的是‘祖国母亲’长剑挥舞,披荆斩棘,怒视伏尔加河岸德军的入侵方向,一边伸手号召,一边激昂呐喊。从雕塑中可以看出前苏联人对战争的坚决态度,虽然我们一代人未经过战争的洗礼,但艺术的感染力已经深刻将战争的印象与精神刻画在我们心中,我赞叹武切季奇,他用大刀阔斧的手法劈出了马马山(马马耶夫高地)的奇迹。
  在《祖国母亲》的下面是一个半地下环形军人纪念厅,厅中墙壁上密密麻麻都是战役中牺牲将士的姓名。厅中央是手握火炬的象征性雕塑,火炬中的长明火熊熊燃烧。两名俄罗斯军人伫立在火炬旁,守卫着这灵魂之火。围绕壁顶的缎带上写着:“是的,血肉之躯的我们中没几个人幸免于难,但是在神圣的祖国母亲面前,我们所有人都恪守了爱国的职责。”
  一天中的行走,看到许多城市中的雕塑,有楚伊卡夫将军的雕塑,有列宁的圆雕和群雕,有前苏联飞行员的雕塑,还有持枪男青年的雕塑。就连邮电局中都是列宁持书的高大雕塑。走在这充满雕塑的城市中,让人有种淡淡的忧伤感,此时似乎可以理解俄语为何抑郁低沉,而不像英语那样轻松欢快,汉语那样丰富幽默。
  夜晚我乘火车踏上归途,仰望窗外,黑色的夜幕中唯一可以看到的就是《祖国母亲》右手宝剑上那闪耀着的红灯光。就像指明灯一样,为列车,为我指明着方向。
  
冬季“胜利”行
  生动的圣彼得堡同样拥有着凝重沉静的场所,譬如名人墓、列宁广场、胜利广场等等。在胜利广场,那里的气氛让人们继续着对历史的沉思。圣彼得堡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列宁格勒。在预科的那一年,俄语老师奥列格曾经对我们说过一句话:“我喜欢列宁格勒这个名字胜过圣彼得堡”,一个城市的命名蕴含着人民对他的深刻印象。
  伟大的卫国战争年代是无比英勇而又非常悲痛的时期,承受900天围困的列宁格勒已成为人民英勇无畏和热爱祖国精神的象征。900天围困的日日夜夜里,每一天都记载着其保卫者共同的或是个人的命运: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无论是他们的斗争还是哀伤。每一个列宁格勒家庭都留下了自己对战争的记忆,他们深深地印刻于老战士们的命运之中。因此他们对每年的5月9日的“胜利日”节日都十分重视,列宁格勒的每一位居民都对战争和周围纪念碑充满着特殊的感情。对于我们走过看过的许多人来说,这些纪念碑不仅讲述着历史,也述说着列宁格勒老一辈人的命运——他们的生活和悲剧。这使我想起电影《返老还童》中,当罗斯福进入新建成的火车站,看到揭幕的钟表后,一个人说:“钟表它走反了。”钟表匠深沉地回答:“这样我们在战争中失去的孩子们,便可能重新站起来,返回家乡……一个可以为之耕耘的家……并有自己的孩子,享受完整的人生,也许我的儿子就会再次回家。”
  在城市防御线和靠近前线的土地上,后代们尚未医治好战争的创伤便建造了众多的纪念馆和纪念碑,标识牌和纪念公园。现在环绕着城市的是长达200公里的光荣的“绿化带”,列宁格勒英勇保卫者纪念馆正是这一庞大纪念建筑群的主体建筑。
  1975年5月9日——伟大卫国战争胜利30周年纪念日当天,在这个距伟大卫国战争前线仅9公里的地方,列宁格勒英勇保卫者纪念馆隆重揭幕。纪念馆的作者是苏联人民建筑师卡门斯基、斯别朗斯基和苏联人民艺术家阿尼库申,他们均是反击围困的见证人和参加者,完全体会到列宁格勒保卫者英勇无畏的崇高气概,因此纪念馆不仅向战后的几代人追忆着英雄,也是英雄本身用自己的才气向列宁格勒保卫者们的献礼。
  纪念馆的建筑主体部分是一座高达48米的花岗岩方尖碑,其南侧镌刻着“1941-1945”的日期。方尖碑的基座旁为《胜利者》工人和士兵的群雕,象征着前后方团结一心。纪念建筑群由3个结构中心组成,其中两个属于纪念馆的地面部分。“胜利者广场”的敞开部分面向普尔科沃高地,在围绕广场的花岗岩基石上矗立着列宁格勒保卫者的青铜雕塑,雕塑所描绘的战争中保卫者的角色,有士兵、飞行员、水兵、游击队员、狙击手、女铸工和防线建设者的形象。胜利广场的群雕创作是著名雕塑家阿尼库申才气的全面体现。阿尼库申所创作的广场中的几组大型青铜雕塑,手法大气且不拘一格,造型概括,形象生动,并且在泥塑中保留了创作过程的肌理效果。群雕既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还融入了浪漫主义情怀。
  这10组雕塑是纪念碑的最重要部分,他们组成一个独立的,并且逐渐发展的系统。10个雕塑组与周围建筑相结合起来,整体设计简练,结构大方严谨。作为城市雕塑,它拥有了主题性和凝聚力。不仅组织着自身的形态关系,也在组织着周围的物体,群雕与广场形成环形向心的空间形式。作者在较胜利者广场稍深处建造了名为“封锁”的露天大厅,由具有象征意义花岗岩围成,石圈在南部被冲破——那里正是列宁格勒突破围困的方向。在石环的壁檐上刻写着授予城市的奖励,以及“900日”和“900夜”的字样——即城市遭受封锁的时间。大厅中央是一组名为《封锁》的群雕,雕塑分为3个构图部分:左边是一个沉浸在悲痛中的妇女形象,双手托着因饥饿而死去的孩童。中间部分是一位丈夫一边手扶倒地的妻子一边回头怒目而视。右边部分是红军战士扶起因饥饿而晕倒的妇女。几个情节表达着悲痛壮烈的主题,使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在一起。这6人一组的雕塑,也有着另一个名字:安魂弥撒。轻柔深沉的安魂曲和闪动的长明火也为之营造出特殊的气氛。雕塑的创作者,将战争的所有艰难困苦作为主题与观众分享,他敏锐的洞察力和亲身的经历感受使其对主题人物的性格品质和真实性的塑造更具有说服力。阿尼库申在创作作品时说道:“所有敌人对列宁格勒的残酷折磨全在这儿体现了:狂轰滥炸,饥寒交迫,还有痛苦和悲伤。”伟大的列宁格勒战役通过精湛的艺术的手法给与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列宁格勒保卫者的青铜雕塑。

 

《封锁》雕塑。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