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普斯科夫姑娘

2010年09月15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图/刘景
  普斯科夫是俄罗斯西北部一个偏远的小城。我对它的向往,源于里姆斯基·科萨阔夫的歌剧《普斯科夫姑娘》。
  印象中的普斯科夫,是朴实无华的乡村,如画的田野,迷人的丛林,遍地的野花,细雨蒙蒙时泥泞的小路,刹那间激起了我对俄罗斯的民间生活不可名状的迷恋。
  终于来到这个小城,是在一个初春的清晨。从彼得堡出发坐了一晚的小火车,本已经疲惫不堪,下了火车却是眼前一亮,似乎我在这个夜晚一下子穿越了灰暗的冬天。路边的雪刚刚化,这里湿漉漉的一点,那里露出褐色的地面。小草刚刚羞涩地吐出嫩芽,树木也都苏醒了,远远看去只是一片浅浅的绿。没有人群的纷扰,没有汽笛的嘈杂,普斯科夫就是这样安宁地卧在湖旁边。没有一丝风,几个小鸽子在市中心的广场上大模大样地踱着步。我沿着普斯科夫河慢慢地走了很久,一会儿摸摸翠柳的嫩芽,一会望望对面克里姆林铅灰色的城墙。感觉世界在刹那间沉寂下来,忽然想起了那一句诗“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
  据史料记载,公元7世纪,在普斯科夫地区就有斯拉夫人生活了。864年普斯科夫被归入诺夫哥罗德大公国的版图,而这座城市的缘起、兴盛都与俄罗斯接受东正教的历史紧密相连。公元10世纪上半叶,在这一地区出生的奥莉加女大公统治古罗斯。传说,在亲自出访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并接受基督教之后,奥莉加看见三束神圣的光芒照耀在普斯科夫河与大河的交汇处。于是,她下令在此地建造圣三一教堂。955年,普斯科夫古城成为古罗斯最早接受东正教的城市。圣三一教堂从此成为城市的象征。12世纪时,普斯科夫成为一个实行共和制的独立公国。13世纪时鞑靼蒙古人入侵俄罗斯,但位于北部的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未遭战争的灾祸,教堂壁画和圣像画艺术由此得到延续和发展。于是,便形成了那久负盛名的普斯科夫圣像画派。我不是一个基督徒,但是当我漫步于肃穆又萧索的克里姆林,当我面对圣像那深沉的目光,心中升起的是莫可名状的感动。不由得怀想,在千年前的普斯科夫,那些艺术家们在创作圣像画的同时,也在生命中融入了神圣的信仰。
  到了普斯科夫,还有一个不能不感念的人,那就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普斯科夫省的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普希金父母的领地。幼年时期的普希金经常听奶娘讲述民间的故事和传说,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在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里,可以读到很多乡村生活的描写。1824年到1826年由于得罪当局,诗人被幽禁于此,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以及不朽的历史题材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决斗身亡后,诗人的灵柩从彼得堡运回米哈伊洛夫斯克山上他母亲的墓地旁永久的栖息。每年的5月26日是诗人的诞辰,在普斯科夫城都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遗憾的是,回国在即,我终是没有机会去普希金山看一看。只在公交车上看到诗人和他奶娘的雕塑从车窗前闪过。也罢,人生总是有缺憾的,为以后再来留个念想吧。
  回来的路上,小火车行驶得很慢,铁路两旁翠绿的树木轻盈的闪过。我忽然想,如果把圣彼得堡比喻成浓妆艳抹的迷人贵妇,那么普斯科夫就是一位朴实无华的乡村姑娘。所谓淡妆浓抹总相宜,一个边远的小城能成为宗教圣地,并与音乐诗歌结下不解之缘,原因就在于她的清新与宁静。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