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杨茜 于向明 过了5月1日的带帽(Wapuu)节,芬兰的春天总算姗姗地来了,阳光终日灿烂,温度一点点回升,草地渐渐返青,树木开始慢慢地抽芽、长叶了,虽然很慢,但总算能分明地看到草坪渐渐变厚,树木枝头黄绿一片,树林里渐渐地越来越多的野花绽放,白色的、蓝色的花瓣像星星在草丛里眨着眼睛。我们便在这样舒适的春日周末来到波尔沃(Porvoo)漫步。 波尔沃位于赫尔辛基市东偏北方向约50公里,从赫尔辛基市走高速公路仅用了5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到达了这座古城,它的历史悠久程度居芬兰第二,最早建于13世纪。这座城市建在波尔沃河口的一座小山上,它在瑞典统治时期被称为“Borg?”,名字来源于位于林纳麦奇(Linnamaki)山上的要塞和在城下流淌的河流。在瑞典语中“borg?”是指要塞,河流就是“?”,尽管要塞已不再存在,但作为一种对历史时代的纪念,这个名字也一直被延续使用着。 早在中世纪,在瑞典统治时期,波尔沃借助天然的地理条件——位于大海和内河交汇的地方,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通过波尔沃的内河,物品可以从水路到达芬兰北部。芬兰的货物也可以从这里到达欧洲大陆。坐落在波尔沃河沿岸的一排排红仓房向我们展示了波尔沃的航运史。静静的清澈的河水,倒映着红色的木屋,加上蓝天白云,举起相机来,镜头里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图片。其实这些房子是在18世纪末为了迎接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从瑞典的到来被刷成红色的,为了使沿途的房子看起来更美丽一些。这颜色也起到了保护原木不被风雨和阳光损坏的作用,因此一直沿用下来。在中世纪,这些仓房是存放从外国运来的水果、美酒和香料,以及烟草和咖啡,现在大多已是私人住宅或储藏室。 交通的便利给波尔沃带来了繁荣,也给它带来了战乱和灾难。16世纪初,丹麦人通过海路到达这里并破坏了这座城市;俄国人曾经将它烧毁了两次;1760年它又被一场大火破坏了大部分的建筑。现存的老城区依然保留着不少中世纪的小木屋和一些狭窄的街道,这是因为在灾后,城市重建时人们尽量按照中世纪的城镇风格修复这座城市,这一举措在建筑结构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波尔沃也被人称为“木制建筑博物馆”。手拿旅游手册,沿着弯曲的街道,踩着已被历史的风雨洗刷和游人踩踏的越来越圆滑的鹅卵石铺就的小路,走入狭窄的小巷,浏览着老城区250座古老的低矮的木屋,我们仿佛置身在中世纪的城市中。木质的古老的庭院门上挂着小小的花盆,里面的三色堇正灿烂地迎风绽放;窄窄的窗口摆放着或磁器或玩具,皆有不小的年纪;城中央有口小小的古井,更是透露出中世纪生活的缩影。行走在古城中,我们还觉得它异常的安静。原来它和其他城市只由汽车和轮船相连接,唯一的老火车只是作为旅游景观,在夏季的几个周末象征性地行驶短短的一段距离。 位于老城区中央的尖拱顶式的大教堂建于15世纪初期,是1809年芬兰第一届议会的举行地,因为见证了芬兰的独立过程,标志着芬兰的独立精神,它被无数游客列为芬兰的第三教堂。19世纪初,在结束了700年瑞典统治后,战败的瑞典于1809年把芬兰割让给了俄罗斯,成为一个大公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波尔沃的教堂里召开了使芬兰通往独立的一个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中决定,芬兰保留自己的宗教和宪法政府机构,还有自己的财产。之后,于1840年,新政府的行政区按照俄罗斯的建筑风格开始修建,所以现在人们也仍然可以在城中寻找到圣彼得堡建筑风格的蛛丝马迹。 波尔沃不仅以中世纪的建筑著称,同时被认为是重要的艺术和文化城市。在老城区有开办于1721年的波尔沃语言学校,以及同年从维普瑞(Viipuri)搬过来的教会学校。1728年,波尔沃开办了芬兰第一家公立图书馆。因此在18世纪,这里已是芬兰的第二大城市和芬兰的文化中心之一。不仅如此,波尔沃还以“诗人之城”著称,它是许多著名诗人和艺术家长期居住的城市,在这里居住的艺术家和创新者远远多于芬兰其他城市。在老城区里,有芬兰民族诗人、芬兰国歌歌词的创作者鲁内贝格(Johan Ludvig Runeberg)的故居。诗人从1837年到1877年一直住在这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繁荣的经济、浓厚的艺术气息,终日浸淫在这样的氛围里,这也许是波尔沃市民从容的生活态度和宽容友好的原因吧。 走出老城,新城区的河上横跨着几座现代气息的桥,每座相隔不过几百米的距离,方便两岸的人们。在河边遇到一个医疗急救组织在搞宣传活动,在护士节庆祝他们60岁的生日,并教人们基本的急救知识,看我们走近,主动跟我们打招呼,并热情地请我们到他们的活动中心去喝杯咖啡。在活动中心里我们遇到了他们的组织者——一个热情开朗、健谈的老太太,她跟我们介绍了这个完全是由志愿者组建的现已遍及芬兰各个城市的组织,主要是帮助社区的老人和孤儿。芬兰人口密度比较小,多数老人又是独自居住,成立这样的组织还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外国人,我们也同样能感受到这样的组织给人带来的温暖。 当春日的阳光渐渐西移,我们登上了返程的汽车,跟这座干净、宁静的城市告别,美好的印象不仅仅是留在了相机里。
教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