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0年第8期 > 正文

为国家的遥感事业做点事情

2010年08月20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李玉  乔燕冰
  2009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理系教授梁顺林凭借自己在遥感领域的杰出贡献成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并来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对梁顺林来说,入选“千人计划”不仅是对自身成就的肯定,更意味着来自祖国的激励与鞭策,意味着一种使命、一份责任。
  
科学无国界
  梁顺林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三批大学生,197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对于为何选择地理作为自己的专业,梁顺林笑言那是“分配”的结果,“虽然那时候我们也填志愿,但我还是被‘分配’去学地理了。在学习过程中,我对遥感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这“歪打正着”的“分配”,让梁顺林接触到了这个让他日后倾注全部热情与精力的领域。
  梁顺林发现,遥感是一门应用面很广的科学,它不仅涉及到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方面的研究,在资源环境和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遥感研究的广阔前景让梁顺林更加扎实深入地将自己的研究开展下去。攻读完硕士学位后,他留在南京大学担任助教工作。当时,国内还没有遥感研究方向的博士点,并且遥感研究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有限的研究条件和求知的欲望使梁顺林认识到,科学是无国界的,想要在遥感研究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要走出国门,到国际遥感研究的前沿去学习高端的技术理论和研究方法。1989年初,梁顺林远赴美国深造,在波士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那里从事博士后研究。
  置身于遥感技术尖端领域,梁顺林如鱼得水,也正是在这里,他的科研活动得以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十几年来,他创建了一系列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辐射传输模型,解决了地表参数反演中的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致力于数据同化新方法的研究,并实现了遥感在解决社会经济重大问题中的一些应用。他先后担任美国宇航局项目验证专家,美国科学基金会马里兰大学Grand  Challenge项目协调人,马里兰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及教授,并最终在国际遥感研究的前沿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
  
我对我的团队有信心
  人到中年的梁顺林虽然身在国外,却依然心系祖国遥感事业的发展。近年来,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科学,遥感技术的重要性日益突显。梁顺林看到,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国内遥感领域的很多科研项目正在起步,作为一个长期置身于国际研究领域的“有经验的人”,如果能够回国参与到这些科研项目的筹备和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借鉴国际的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就能够帮助国家将投入最大化地转化为效益,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回到国内,为国家的遥感事业做点事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他心头油然而生,“能够回来为改善我们的社会,改善我们的环境贡献一点力量,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祖国日益增大的资源环境压力让梁顺林感到任重而道远,艰巨的任务促使他必须在回国后组建起一支具有强大科研能力和出色协作能力的团队,共同开展科研工作。而选择何处,与谁组建团队便成为梁顺林在申请“千人计划”时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国内地学研究方面的前沿阵地,北京师范大学自然成为了梁顺林的首选之地。长期以来,他与李小文院士、史培军教授等一批北师大优秀学者建立了融洽的合作关系。同时,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千人计划”的积极支持,更促使梁顺林最终选择北京师范大学作为自己回国后的工作单位。
  目前,梁顺林的科研团队正在组建之中。他对于团队成员的选择有着自己的标准,“首先要有事业心,要在工作中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执著的追求,踏踏实实地做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此外,还要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搞科研需要团队通力合作,我对我的团队有信心!”
  对团队的前景,梁顺林踌躇满志。
  
要做两件事
  长期以来从事国际性学术研究的梁顺林深谙国内外科研方面的差距。他举例说道:“从卫星遥感数据中生成各种地球物理全球产品,美国在1988年就开始立项研制了,但在国内,我们今年刚刚立项,从立项时间上就差了20年。”
  为了缩短国内在遥感研究方面的差距,早在申请“千人计划”之时,梁顺林就已为自己定下了目标,那就是“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要对国内的卫星遥感事业发展有所贡献。从多种卫星的原始数据中提取可用信息是卫星遥感领域一项复杂而又前沿的工作,梁顺林想要做的,就是提取这些信息,并以产品的形式得以呈现。如此既能便捷地服务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也能使广大科研工作者省去提取信息的重复环节,提高科研效率。梁顺林还希望通过对产品的免费发放实现数据共享,继而逐渐推动国内学术界在研究上逐渐达成数据共享的共识。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梁顺林牵头申请的该项目已被科技部立项并通过答辩,“从这个项目上说,至少比国外晚了20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水平上也差二三十年,我们的优势在于国家在这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相当大的投入。补差距嘛,当然是大家一起补,跟大家一起努力吧。”
  梁顺林想要做的第二件事,则关乎到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为改善环境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及退耕还林等多项生态工程,每一项工程都涉及数以亿计的资金。然而,这些耗资巨大的工程在实际上对改善环境起到了多大作用,还缺乏很好的科学评价。通过从卫星的原始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驱动各种大气陆面数值模型,并结合地面观测数据,就可以对该问题进行客观的评价。这便是梁顺林想完成的另一项任务。
  
学生超过我是必然的
  “我的本职工作是教师,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
  这是梁顺林在采访中特别强调的一点。梁顺林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在他看来,从事这项工作能够赋予自己源源不断的成就感:“我们的事业是靠一代代人继承发展下来的。每当我看到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了进步取得了成绩,我自己也会感到很自豪,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学生的成功得到了体现。”教师这一职业的魅力还在于能够令人永葆活力、永远年轻,“学生总是有许多新的想法,和他们进行交流是保持自己学术心态永远年轻的一种方式。”
  诚然,从美国到中国,梁顺林面对的是从生活方式到思维方式都存在一定差异的学生。他坦言,与国外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勤奋好学,基础比较扎实,但在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上还是有所欠缺。“国内跟国外培养研究生的方式上还是有些差别的,我希望能把国外在学生培养方面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方法带到国内,这样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在教学方面也能够有些帮助。”
  长江后浪推前浪,梁顺林希望通过自己的悉心指导,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我相信肯定有很多学生要超过我,而且将要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超过我,这是必然的事。我想,这也是所有为人师者的愿望。”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