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朝阳 马朝阳,2009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留学英国。 1982年出生,2004年获浙江大学信息学院自动控制专业学士学位;2006年获浙江大学信息学院自动控制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至今,在英国利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04年曾获浙江省优秀毕业生,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2006年获得英国政府颁发的Dorothy Hodgkin Postgraduate Awards;2007年被推选为利兹大学工程学院优秀学生代表;2009年作为主办者之一,成功组织第一届全英华人学者博士论坛;2009年被推选为全英学联常务委员会委员;2009年担任旅英中国华人化学科学与技术学会委员;2008年任利兹大学中国学联主席。 在国内、国际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
一 曾经,我对21世纪翘首以盼。10年前,在全世界都在迎接新世纪钟声敲响的那刻,我许下了一个心愿:“但愿在今年的高考中,我能追随前辈的脚步,金榜题名。” 时光如梭,如今,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已在不经意间与我们擦肩而过,在得知自己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这个我学生时代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奖学金的时候,五味悄然涌上心头。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祖国蒸蒸日上、伟大复兴的10年。同样在这10年中,我实现了千禧年时的愿望,成为了国内著名学府浙江大学的本科生。随后保送本校,成为了入门学术的研究生。毕业后,我成功申请到了英国政府奖学金,成为英国利兹大学的博士生。回首这几年的英伦求学路,很多往事历历在目。 还记得独自一人踏上离家的航班,从浦东机场起飞,俯瞰大上海繁华的景象,心生百味,既有对祖国的依依不舍之情,也有对英伦三岛的憧憬。11个小时后,看到伦敦标志性的细雨迎接我的时候,独自对自己说,英国,我来了。我要争取利用人生最宝贵的时光来做出一些成绩,不虚此行。脚上红色的袜子提醒我,英国生活在我的本命年开始了。 英国有着悠久的学术科研传统,历史上诞生了牛顿、达尔文、麦克斯韦等科学巨匠,这里产生了数不清的世界第一。时至今日,英国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体制和精神是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在4年的博士学习中,我一直努力寻找科学创新的奥秘。在平时的工作和研讨会中,接触到了好多英国知名导师和英国同事、同学。同时,我也参加了多次英国以及国际学术会议,有幸认识了同领域的国际知名教授。起初我发现我们中国人在很多方面更显聪明,工作态度也更加努力。时间长了,慢慢感受到了英国人朴实无华的学风,强调细节的态度,认真踏实的精神。比如,我的导师在学术问题上从不轻易下结论,经常会问为什么,一直到把课题彻底搞清楚,而把学术成果放在其后。久而久之,科研成果更加系统化,从理论到实践基本都会搞清楚,所做工作更具实用性和理论深度。另外我们工程学科,强调应用,看中效果,所以处理好细节尤为重要,不然写成的论文很可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而且英国的教育体制很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鼓励学生直接和导师讨论,甚至争论,反对拘束,不会因为是导师的意见,学生就惟命是从。这些优秀的学术传统很值得我们借鉴参考。 二 在科研之余,我积极参与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的活动,为利兹的中国留学生服务。并在2008年当选利兹中国学联主席、全英学联常委。做学联工作对我个人综合能力提高很大。学联很不同于国内的学生会,自主经营,这里没有老师指导,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学生参与群体,事无巨细都要参与,做好学联工作真正服务于中国留学生,难度不小。期间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几次大型活动,让我真正感觉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和祖国联系到了一起。汶川地震,我们组织募捐,中国同学们热情极大,虽然正直考试期间,还是有很多同学自发来帮忙,捐款的同学老师更是络绎不绝,这也感动了很多英国同学,最后我们一共筹集到了1万多英镑的善款(当时折合人民币约15万元)。当年春节,我们组织了2000多人的大型春节晚会,歌舞、相声、武术等传统节目,让大家释放了佳节思亲之情,也让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外国学生了解了祖国的艺术。当然学联工作也有很多棘手之处,国外有一些报道不属实内容诋毁中国形象。为了为祖国鸣不平,同时也要避免激化矛盾,我组织学联人员与他们据理力争,甚至找到校长交涉,最终让对方做出让步。 在做学联工作的几年中,我最大的收获是有机会接触到了各个层次的人群,包括利兹大学学校领导,学生活动中心负责人员,利兹地区华人华侨组织以及国内的代表团等,让我对英国的留学生生活、英国大学的组织有了更深的了解。当然,祖国奥运会期间,我也借助这个机会登上了BBC、ITV等电视台,介绍了我们中国留学生对奥运的热情。身在海外,更能感受到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给我们中国人带来的自信。 在英国的个人生活,因为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的不同,很多时候是枯燥的,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很难理解英国的酒吧文化,从而很难真正融入到英国人的圈子里面。没有了国内的各种小吃,没有了国内的中国式娱乐,没有了国内的亲朋好友。工作之余,中国朋友们最大的娱乐莫过于聚在一起做饭,打牌。出国之前,我连米饭都不知道怎么做,4年之后,也达到能够承办多人聚会用餐的程度,自己的厨艺进展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学问的增长。也有很多时候,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会在一起,聊起国内的火热电视剧,发发感慨。当然,看英超是到英国的一大优势,在2007年,我观看了曼城和查尔顿的比赛,当时这两只英超球队中有郑智和孙继海,也被中国媒体炒作为英超中国德比,结果虽然是遗憾的0∶0,但是近距离感受英超的火爆氛围还是不虚此行,更有意思的是,当时BBC中文频道还在赛前赛后采访了我。我表达了自己对两支队伍的看法,也表明对沈阳老乡郑智支持。 作为留学生,了解英国文化给了自己一个很大的机会去理解西方社会。平心而论,英国文化确有独特之处。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希望能近距离感受英伦风情。英式早餐、英式下午茶、Burberry、Clark等品牌,英国的绅士风度。到底英国人是怎样的呢?就我4年接触的英国朋友看来,他们保留了英国人的传统习惯,比如喜好安静,喜欢古董,喜欢谈论天气,冷幽默感,待人客气,有时也还自恃清高。当然,英国人也在被世界所改变,年轻一代对时尚的追求,更具个性,早以超过了凡事都讲究的大英帝国时代。 三 4年弹指一挥间,在英国的求学之路漫长而快乐,艰辛而充实。体验了异国的人文风俗,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但无论什么也挥不走、冲不淡心中对祖国的眷恋与思念。能够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非常荣幸。奖学金本身不菲的数额固然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上带来很大帮助,但对于我来说,它真正的魅力在于“国家”二字,它代表着祖国对海外游子的关注之情,代表着多年求学生涯的成果,代表着无尚的荣誉。对一个求学游子来说,没有什么比得到祖国的肯定更加值得自豪和骄傲。 为祖国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我出国的原动力,也是支撑我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的信仰和力量。我奋斗4年的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国家的肯定,这个荣誉将成为我人生简历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我学成回国之时,这个荣誉也将会给我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更大的平台,帮助我早日实现报效国家、科技兴国的人生目标。 想起在中国驻英使馆举行的颁奖仪式时,刘晓明大使的寄语:“希望大家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报恩之举,始终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始终铭记你们老师的教育之恩,始终铭记祖国对你们的培育之恩。希望大家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进步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在完成学业后为国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百余年前,戊戌变法的领袖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的警句“少年强则国强”警示了我们一代人。今天,作为青年学子,这也代表了我们的心声,发达国家可能有诸多优势来吸引人才,但是身为中国人,只有自己的祖国强大了,我们才能在全球各地获得更多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