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0年第7期 > 正文

有关大学教育国际化问题的思考

2010年07月16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李珩
  中国大学教育已有百余年历史,初期由一批留学欧美的教育人士等创立,如天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和复旦大学等。此时的大学教育基本直接以欧美为蓝本,以西方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为主。同时,大学教育教师职位也以接受过西式教育为主的人士担任。总体上来讲,这个时期的大学教育国际化程度很高,不过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国际化,缺乏自主特色的国内教育影响世界的国际化成分。但是,此时的大学教育对于我国社会的整体现代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期间,也出现了在国际上颇有名气的中国四大国立大学,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武汉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根据当时苏联的经济社会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同时,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也纳入到了计划经济体制,很多高校在行政上隶属于各大部委,这种情况延续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个时期的大学教育国际化程度也较高,但和第一时期的国际化性质类似,即单向的国际化,缺乏向国外输出教育的国际化,而此时的大学教育国际化主要面向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特质强烈。
  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在教育政策方面最大的调整就是恢复高考,恢复以考试为基准的大学入学制度,这是历史性的转变,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影响深远。同时,随着党中央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成为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主旋律,而对外公派留学生和交流合作就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潮,时至今日,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成为了推动我国教育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教育的国际化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为此,我们应重点研究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路径选择,在总结已有的国际化方式后,提出正确可行的模式。
  



  大学教育国际化概念比较复杂。美国学者奈特(Jane Knight)认为:大学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的维度”整合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其中所谓的“国际维度”主要是指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我国学者汪培栋等人认为,大学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当代大学教育开始越过一国范围而呈现国际色彩。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联合起来,利用资金、师资、实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乃至师资的培养训练,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其二,大学教育面向世界。就大学教育的职能而言,“面向世界”首先意味着培养“面向世界、胸怀全球、放眼世界”的优秀人才,即不仅了解本国的实际,而且对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也有充分理解,具备应付未来挑战,参加国际竞争所必须的心理素质、智能结构和应变能力的杰出人力。
  综上,我认为,大学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主体根据自身发展的要求,对外输出教育产物或吸收外来优秀的教育成果,进而外化和内化的过程,同时在国际化过程中,自身的独立性不能缺失,只有建立在本身教育体系基础上的国际化才是可行而有意义的。
  



  英国的大学教育由于在当今英语语言上所占有的优势,以及与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美国,英联邦国家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的竞争,其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很早就受到了英国政府的重视,现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和各种促进其国际化进程的手段。欧洲学术合作协会(Academic Cooperation Association)在1997年发表的《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第六部分,有关论述英国大学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将其大学教育国际化归为巨大的经济利益动因的驱使。正是这种巨大的利益驱使,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在二战以后很快就在英国政府大学教育改革中受到重视。
  特别是近20年以来,英国大学教育在经济发展的驱动之下,其国际化步伐的速度一直处于欧盟成员国家的前列。课程国际化是大学教育国际化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因素,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英国教育家普遍赞同课程的国际化不仅包括开设更多的外语课程或学习有关其他国家的历史和地理等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引入欧洲维度”,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变化并使他们在国际上更加具有竞争力。1990年,英国提出了自己对“欧洲维度”的定义:“欧洲维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欧洲身份,为他们加入到欧洲单一的规划和指挥共同体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准备,增加学生对欧共体及其成员国的知识,使他们了解英国与这些国家以及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合作的意义。
  美国作为世界高科技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大学教育在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在规模和质量上其大学教育都位于世界前列外,近年来政府尤其重视大学教育国际化问题。美国14个教育协会(包括国务院、教育部、国防部等)要求联邦政府加强对国际教育的领导和支持,采取措施加强国际教育,加快课程的国际化。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制定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即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的标准,并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并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开放教育市场,大量吸收留学生。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的统计,1998~1999学年在美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达到了49.0933万人,中国在美留学生就有7.23万人。
  完善的大学教育法规和高校较大的办学自主权与教授治学权使其继续教育形成规模发展,为高教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操作平台。积极鼓励学校教师和学生参与大学教育国际化的活动,鼓励美国学生到国外学习,支持各层次教师、学者和其他个人的出国交流活动、考察研究和参与合作。同时,他们聘请高水平教师到各大学任教、邀请知名学者、专家进行短期访问和交流。
  近年来,澳大利亚在国际化教育领域日益活跃,逐渐打破美英等美欧列强的优势,形成自己的固有特色。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其机构数量相当有限(只有42所大学),也没有可以与哈佛、耶鲁、牛津、剑桥比肩的著名学府,甚至没有一所大学能够真正进入“世界100强”,然而,却在2002年华盛顿“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论坛”上赢得了“教育出口大国”的赞誉。
  事实上,澳大利亚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外国留学生接受国,留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比例的12.6%,在短短时间内就达到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澳大利亚确立了“通过教育融入世界”的国际教育战略,其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效应以及注重跨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等都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和研究的。澳大利亚与亚洲比邻,而跨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市场是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一些亚洲国家,同其他英语国家相比,澳有地缘上的优势;澳大利亚教育质量、服务质量上乘,学费比美、日、加便宜,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澳大利亚是一个英语国家,又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社会安定,少民族歧视,环境优美,生活、工作条件舒适方便,对海外学生和科研人员来澳学习和定居有很大的吸引力;澳的远程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借助现代高技术电子媒体手段,可向亚太地区提供全面的国际化课程及多元化服务。
  



  大学教育国际化对于现代中国发展的重要程度现已不需要进行专门的探讨。现在,我们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为我国现阶段大学教育国际化寻找一条切合实际同时又有持续性的体系。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本国的大学教育国际化道路时采取的路径可以分为2大类:
  第一类:自主模式,以“我”为主。这种类型的国家主要以美国和英国为典型代表。两国发展本国的大学教育国际化基本上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发展需求而主动探索的,原创性和个案性强烈。目前两国的大学教育国际化依然走的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生性”的路径。
  第二类:混合模式。这是多数国家采取的路径。这种路径的国家多数具有自己的文化和政治体系,不同的行政生态需要不同的大学教育国际化,这以多数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为主。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发展现状,我国可以从以下几条途径出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国际化架构:
  1.对加入WTO后的大学教育国际化的挑战认识不够。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的发展既存在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同样,我国大学教育国际化也必然既存在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大学教育市场将越来越开放。随着一些外商独资企业在我国的设立,与其相伴随的国外职业培训项目已经出现,甚至还创办了外商独资培训教育机构。因此,我国大学教育必须冷静思考,认清形势,把握机会,勇敢地面对国际化趋势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出现了许多新事物,如数字图书馆、电子信箱、虚拟大学、远程教育等。这些新事物给大学教育国际化带来了新的特点。如远程教育这种新的教育模式,能突破时空限制,采用数字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具有开放性、交互性、集成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其信息量、覆盖面都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我国的大学教育机构必须充分认识这些理念和技术。
  2.加强英语和汉语的推广力度。首先是加强和改革中国高校的外语教学。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应该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重视。但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还存在一定问题。所以,应该改革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汉语的国际推广具有很大的优势:使用汉语的人口超过10亿,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是世界上独立发展,至今还具有生命力的文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具有儒家思想的文化精神,坚持和平,与邻为善,追求共存,倡导和谐,这种文化精神符合世界文化的潮流,逐渐为其他民族所接受;更重要的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正在显现不断上升的经济优势。这种态势为那些希望真正深入了解中国、希望与中国进行经济往来的人提供了学习汉语的动力。汉语的国际推广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3.在我国近代引进西方各种学术思想包括教育理论时,曾经有过西方化和本上化的争论。一度有一些学者主张西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就要西化,把西方的先进的发展模式和先进经验看作现代化的唯一模版。后来又有学者发现不能够完全西方化,否则会丢弃中国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因此提出建设中国本位文化。其实两者都是一种极端的提法,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两个方面。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借鉴各国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成果,同时又必须考虑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实际国情。
  4.在大学国际化进程中,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每一个大学都有自己的质量控制标准。质量控制的环节包括许多方面。在宏观上要选择合适的国外合作大学,合作方的大学在整体素质方面一定要高于自身的学校,这样我们在合作中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如何选择合适的学校,一是看国际学术组织或各国的教育主管机构对各国大学整体素质评估的排名,二是要实地考察并与对方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面对面交流,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化主要是引进型的国际化。因此对各个主要的引进环节要加强控制和监督,例如合格教师的引进,外国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各环节的质量保证,教学课时数的保证,高质量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的选用以及学生考试的评价标准等。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