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彩清 孙小野,1979年出生,1998?2004在俄罗斯列宾国立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获学士、硕士学位,2004年至今为上海桑达媒体传播有限公司签约艺术家;2007年在北京798艺术区源画廊举办个人雕塑艺术展。 “在艺术的领域里,没有所谓的正确的数据可供参考,过程和结果都是开放性的。”这是孙小野对待艺术的态度,也是他执著于雕塑的一贯信念。尽管如此,他的创作却不随心所欲,其作品所诠释的,是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对于爱情的理解,对于人类的理解和对于自我的理解,令人在艺术中迷失,在艺术中感动。 为上海绘上翅膀 上海,一个繁华而时尚的大都会。在上海著名的英式风貌区淞江新城泰晤士小镇上,40多件雕塑作品散落在街巷、广场和角落,那浓郁厚重的文化气息和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游人的目光,也塑造着小镇的经典。这些题材广泛、形态优美的雕塑作品,大多出自雕塑名家之手。 在城市雕塑逐渐开始流行之前,孙小野就已经在上海留下了自己的2件作品。面对这个华美而喧扰的都市,孙小野创造的雕塑作品却静谧,在静谧之中张扬着勇往直前的向上魄力。 2005年,孙小野的雕塑作品《扬帆》在泰晤士小镇的中心广场落户了。同年,孙小野还应邀为上海黄金城道项目设计了《金色的翅膀》中心雕塑。这2个雕塑都体现出孙小野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理解。生长在北京,成熟在异域,孙小野对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感情。他关注上海的发展,也寄情于上海的腾飞。《扬帆》与《色的翅膀》都含蓄而生动地表达出了他对上海的喜爱和期望。 因为钟情于青铜雕塑,孙小野的作品总是在粗犷中暗含着雕琢的温情。他希望自己厚重而诚恳的雕塑作品能够令花样绚烂的上海多一些温和的沉淀。 艺术殿堂里的精彩呈现 孙小野出色的艺术感受力和感染力不仅来源于他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来源于他在俄罗斯的学习实践。 1998年,孙小野考入位于圣彼得堡的列宾国立美术学院雕塑系,开始了在这个艺术殿堂里长达6年的本科和硕士学习和生活。成立于1757年的列宾国立美术学院是俄罗斯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培养出了许多世界知名的美术家。该学院是世界著名的四大美术学院之一。在这里,孙小野系统地学习了雕塑的理论和技法,更对艺术、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体会。 由于缺少俄语基础,初到俄罗斯的孙小野生活充满了障碍,然而来自艺术学习中的信心却给他极大的鼓励。虽然对于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还只能是一知半解,但是小野此时已经发挥出了强大的艺术感受力。每每老师布置的作业,他都能比别人更快、更好地完成。 学习中,雕塑艺术使孙小野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感知,所有这些都在这个华美的艺术殿堂里得到了沉淀,结晶出了精彩的艺术成果。 除了认真学习学院里必要的艺术课程之外,孙小野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在俄罗斯艺术家学会举办的艺术展,他的作品《跌倒的鹤》在俄罗斯美术家学会组织的征稿活动中入围彼得堡音乐厅小休息厅中心雕塑。 2004年,孙小野即将毕业。他非常重视自己的硕士毕业作品,对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青铜质地的雕塑,厚重而沉闷,他大胆地将一对男人和女人塑造成了雕塑的主角。关于这件作品,小野有着独特的阐释:“这件作品的意义并不是在概括爱情是什么,也不是描述什么才是爱情,它仅仅是我个人对爱情的理解。作品中翅膀象征两个沉浸在爱与被爱中的人所处的非理性的虚构的世界。这个非理性状态只能悬浮于理性的现实世界,而雕塑的底托则恰恰象征他们迟早要接触和面对的现实世界。” 在艺术中迷失与感动 “小野从小就有很好的艺术创作力。”孙小野的父母对这个儿子很是得意和骄傲。最初发现小野的这个重要的特点,是在他小时候一个停电的夜晚。一个很普通的夏夜,突然间家里停电了,小野的妈妈摸索着拿出火柴点燃了蜡烛。暗夜过后,父母却在第二天发现了小野用烧过的火柴在纸上的涂鸦。那是个天真的孩童对艺术的最初的渴望和幻想。在小野的眼中,似乎每一片云彩都有我们熟悉的物体形态。对于形状的立体构思能力在幼时便表现出较强的优势。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酷爱橡皮泥,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用胶泥做了一个人头像,一个羊头像,邻居一位参与过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雕塑的老教授看后说,这可以作为考大学的作品。 2007年底,孙小野在北京798艺术区源画廊举办了为期20天的个人雕塑艺术展,以此来记录和纪念自己走过的艺术道路。这里展示了他对于生命与生活的思考。他的作品《母子》中,孩子坐在妈妈的肩头,母亲并没有用温存的目光去关注孩子,而是静静地,为肩上这个充满生命力的孩子而微笑。《儿童与鹅》则传达出这样一种认识,即人类从实用性的角度去挖掘和改造自然状态的基本属性。 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深圳市艺术研究会会长伍时雄情参观了小野的艺术展后,给予其高度的肯定和积极的赞赏。 “迷失与感动”是这次艺术展的主题。这既是小野对于雕塑艺术的执著与热爱,也是他的作品所传达出的艺术效果。 为了找到雕塑艺术的真谛,他孜孜不倦地看了许多哲学书籍,探究雕塑的题材,形体的造型实际上是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自然,心理活动的一种交融在一起的情绪,而这种情绪的症结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虚幻而又真实存在的思想。为了搜寻这些他失眠了,艰难的思索使他罕有欢欣,寂寞相伴的日子使他年轻的面容带有着几分深邃,他总说他快要找到那个点了,可是那个点又滑向他方。也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吧。寂寞是什么?它属于谁?小野说长期和它相伴,却也并不了解它,这是为什么?是不是因为它并无面目。但却知道我们是朋友。当我独坐于精神的静湖旁,它轻轻走来,就坐在我的身边。我望着湖,它却望着我。静静地,我忽然想和它说点什么,于是我转身望着它。可是它却又转过身望着湖,于是静静地。我知道我需要它,因为我不想在那一瞬间一个人坐着。而他的存在让我知道我不是真正的寂寞。我想看清楚它,它却在我的面前消失。 用寂寞和清苦磨砺出的艺术思想,透过小野的手必定会展现出超凡脱俗的惊世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