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段风华
李若柏,东北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院长、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校长、教授。
1978~1982年 在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学习,1983年9月~1985年3月在东京外国语大学大学院特设日本语科学习,1992年10月~1994年10月赴东京艺术大学留学生教育中心合作研究,1997~2002年担任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常务副校长,期间2000年8月~2001年8月赴东京艺术大学留学生教育中心研修。
2002年至今任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校长。
赴日留学生的摇篮
回眸历史,一些重要的决定总会在随后的岁月中彰显出它不同寻常的意义,并由此改写很多人的命运。1977年恢复高考便是其中之一,当被“文革”耽误的无数有志青年跃向“高考”这个“龙门”时,实力、机遇、运气等诸多因素使得一部分人成为幸运儿。
现任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以下简称留日预校)校长的李若柏也是其中之一。当时他正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得知有机会参加高考时,他选择了日语专业。在东北,日语算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外语,李若柏的父母也会说一点日语。他如愿以偿,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
只是当时他还不知道日语会在今后的几十年间和他的生活有更多的联系。
紧随恢复“高考”的重大举措之后,国家又作出决定,扩大派遣留学人员,并且要“成千成万地派……”
随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相继成立了出国人员培训部。1979年3月,根据中日两国政府间教育交流协议,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简称留日预校)创办,这是我国唯一一所由中日两国政府合作办学、面向国内赴日留学预备人员进行日语短期强化培训的专门学校,也是日本学校教育法承认的在海外进行日语教育的唯一学校。这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政府间教育交流合作的最大项目。
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很多学校都面临着经费不足,师资力量短缺的困难。吉林师范大学(现东北师范大学)明确表示愿意克服种种困难承担此项国家任务。
经教育部考察研究后决定,留日预校设在吉林师范大学,一是因为学校有一批精通日语的老师,具备师资力量。二是因为学校有热情、有决心克服困难。
当时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日本专家的住宿,吉林省在进行专门研究后决定,开放吉林省最高规格的宾馆——南湖宾馆……尽管困难重重,1979年3月21日下午,留日预校的第一届学员参加了开学典礼,其中就有现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
日本中华总商会会长/EPS株式会社总裁严浩是留日预校第二期学生,当时的他对于所见到的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进入预备学校,所见所闻一切都是新鲜的。日本老师、日语教材,索尼制造的磁带录音机……我们全都是初次所见,日语更是从零开始起步学习。”
中日教师共同研讨工作。
清华大学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罗毅1978年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84年作为国家教委公派的第三届赴日攻读学位研究生,赴日前他在东北师范大学留日预校渡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他衷心感谢当年培养他们的日中两国的教师们:“是他们充满激情、高水平的工作使得我们在日本没有过多地因为语言问题影响学业。来自日本的老师们使我们在去日本以前有机会了解许多关于日本的情况……我们是在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年代出国深造的,我们的祖国很不富裕,还处在比较困难的年代。我们大多穿着中山装、军大衣,眼睛里透着质朴的、希望的光芒。到日本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了太多的物质和精神的震荡,也同样感觉到了父老乡亲对我们的期望……”
留日预校建校31年来,1万多名学子曾在这里学习,随后他们走进了日本70多所国立、公立大学和20余所一流的私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大学校长史宁中、长春理工大学校长于华东、山东枣庄市市长陈伟、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雷、英国剑桥大学高性能计算机中心主任王智刚、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氢能中心主任宋春山等就是这些学子中的佼佼者。
探索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
在留日预校会议室,有一幅画很有意境,并寓意深远。画中,日本的富士山与中国的长城隔海相望。这是中日教师和学员共同创作的。
李若柏介绍说,在出国培训方面,留日预校从成立伊始,就在不断探索能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语言技能、适应留学生活的教学、管理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出国留学,语言必须过关。特别是对于即将出国的留学人员,还必须在短时间之内就攻下外语关。“直接教学法”——即上课时尽量不用汉语或英语等媒介语言,只通过日语授课的方法,就是留日预校的教学特色之一。东京外国语大学是日本著名的国立外国语大学,每年文部科学省派遣到中国留日预校的日语教师团团长都由该校教员担任。东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龟山郁夫认为这种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很有好处:“当时的中国长期以来以‘语法翻译法’为主流,即教授外语时用汉语边进行语法说明边讲解。对已经是成年人的大学生来说,采用直接法能否适用,很多人持怀疑态度。同时,不懂汉语的日本人和不懂日语的中国人一起上课,教学效果将会如何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但是,这种方法的教学成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想,大获成功。我听说,当第一期的学生们开始学习的6个月后专业教师来到长春时,他们对这些零起点的学生们仅用半年时间就能理解日本高中水平的教科书感到非常吃惊。
日本教师久芳里奈在课堂上。
当然,学生们也为此付出了相当的努力。每天仅上课时间就长达7个小时,晚上9点半到就寝时间以后仍然有学生学习到深夜。当然辛苦的不只是学生。当时长春市物质资源不足,教学设施也不完善。在那样的异国之地,日本教员的辛苦可想而知。当时中方教师们不仅自己要上课,还虚心听取日方教师的课程,热切地汲取着日语教学的方法。并且这个优良传统传承至今。”
在留日预校,老师不仅给学生培训语言,还让学生直接上专业日语课,这无疑对于学生走出国门,尽快适应国外的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1982年开始,东京工业大学受日本文部省委托,开始了后期专业日语教师的派遣工作。此后,东工大每年派遣4名以上教师到中国进行专业日语教育。随着中国派出留学人员的规模不断扩大,考虑到留学生的专业各不相同,为了使教育内容更加充实、教学计划更加完善,东京工业大学派遣专业教师的人数也不断增加。从1995年开始,日本文部省每年派遣10名左右的专业日语教师,28年来共派遣专业日语教师210名,其中东工大派遣了150名。
李若柏说,建校31年来,日本文部科学省、国际交流基金、东京工业大学、东京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及其留学生日本语教育中心、日本海外协力事业团等单位都给予留日预校大力支持与协助。
在留日预校电教室,我们可以看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如今的几代录音、录像设备,以及打印机、复印机等,这些都是30年来,日本捐助给学校的。
几乎日本历届驻华大使都曾来这里视察访问,原日本驻华佐藤嘉恭大使曾说:“我来长春的目的之一就是访问贵校。作为大使,如果不首先访问赴日留学生预备学校的话,就没有尽到大使的责任。”
再续新篇章
1997年,李若柏被任命为留日预校常务副校长,5年之后,他被任命为校长。
算起来,他和留日预校的缘分也有28多年。1982年,李若柏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师范大学外事办公室任日语翻译。那时候,学校外事办只有他是学日语的,而且当时学校最多的外事活动也是留日预校的事情。他经常到北京接送日本专家,因为交通、通讯不便,有时候在北京一待就是一两个月。当时日本驻华大使馆的一秘水野丰对李若柏印象很深,他希望李若柏能到日本进一步深造,并且为他争取到了日本文部省的高额奖学金。1983年,李若柏第一次有机会到日本学习,其后又有多次机会踏上日本列岛,他在日本前后共待了6年多。他对“单一民族,变形文化”的日本,以及日本的民族特性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日语教学、语言培训、学校管理等方便他开始做多角度的思考。
处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作为担任国家公派赴日留学人员出国培务的机构,管理者无疑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学校提出要继续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学术研究,把语言教学与对日本社会的研究结合起来,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使留日预校成为青年学生学习日本语言与文化的重要基地,成为中日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中日两国青年学生增进友谊的重要桥梁,为培养更多留日人才,为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5年8月,第一期学员回访母校。
2001年,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暨东北师范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搬进了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教学、办公环境大大改善。文化展览室更像是一个小的日本文化馆,这里有精美的日本和服、书法、工艺品等,大多是学校的老师们去日本访问、学习时带回来的,也有一些日本的老师和友人赠送的。在每一件陈列物品的下方,都有一个小标签,注明了赠送者的名字。
留日预校副校长郑国爱说:“在我们的图书资料室,你可以查阅到最新的日本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大学院以及语言学校的各种资料,学生甚至可以查到每一个研究方向的日本导师的介绍以及他们的联系方式。各个教室和工作室都可以通过卫星收看到日本NHK的电视节目,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经教育部所属的全国培训部系统评估,留日预校具备一流的办学环境、一流的教学条件、一流的管理工作和一流的培训质量。”
多功能厅、语言实验室、录音室以及全部配有东芝笔记本电脑的计算机室都显现出良好的硬件实力。在这里,最有特色的是教学环节。小班授课,授课老师很多来自国外,这使得学生可以有更真实的学习环境。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之后,很多日本的老师会直接用日语教授理工农医等专业课程,使得学生在出国之前就能够对国外的专业学习有所了解。在教室外面的走廊里,还贴着不少学生用日语写的专业小论文。
中日双方教师在日语教学中探索总结出的短期强化教学方法,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并获得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该方法强调“听说为主,精讲多练,全面提高,重在应用”,使学员能够快速掌握外语,克服哑巴外语的弊端。
基于学校的杰出业绩,李若柏获得2003年度日本“外务大臣奖”,日本驻沈阳总领事馆总领事小河内敏朗在给李若柏的祝贺信中指出,李先生在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从事了长达17年的日语教育,在促进对日本文化理解的工作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赴日公派留学生,并多次主持了日中关系、日语教育等国际研讨会,对提高和普及当地的日语教育、改善日语学习环境、培育日语人才、增进中国人的对日理解作出了很大贡献。
李若柏(右)在“日本国外务大臣奖”颁奖仪式上。
2009年8月,在留日预校建校3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外嘉宾汇聚一堂,日本驻沈阳总领事馆松本总领事说:“留日预校的创办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政府间教育交流合作的最大项目。至今已有超过500多名的日本人教师和专家在此任教。曾在留日预校学习过的1万多名学子现在也广泛活跃在科技、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骨干作用,成为中日两国各项事业交流的友好使者。”
教育部郝平副部长指出:“留日预校成立30多年来,在中日双方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在培训的留学人员中,很多人已学成回国,在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成为中坚力量和骨干。他们为推进国家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中日文化教育交流事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回顾30多年来的发展,李若柏感慨地说:“30年的携手合作,30年的风雨兼程,孕育出30年的丰硕成果。是中日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保证了留日预校的不断发展。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愿望,使留日预校经受住了各种风浪的考验。30多年来,不论中日政治、经济关系处于高潮,还是处于低谷,不论是SARS,还是地震、水灾,两国的教师都一如既往地坚持教学。中日双方携手合作办学,使留日预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在留日预校新楼门口,有一座银色的雕塑很醒目,雕塑名为“明日之星”,这也是李若柏和留日预校对于未来学子的希望,他们希望能从这里走出更多的杰出人才。
对于众多学子来说,他们的人生不仅仅是从这里起航,更重要的是,这里也是他们心之所系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