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炳建 作为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厦门大学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强国、人才强校的思想,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人才竞争的态势,把握国家当前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的有利时机, 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和超常规的举措,加快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厦门大学坚持将人才工作放在学校发展战略的中心位置,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985工程”和“211工程”三期建设工程,牢牢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启动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出台了一系列引进人才优惠政策,投入大量资金,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营造了吸引人才、集聚人才、培养人才和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制度环境和氛围,引进、汇聚了一批学术领军人物、战略科学家和一大批学科(学术)带头人。
探索、创新人才体制和机制 探索和试行新的人才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 学校积极探索并大力推进“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模式,多形式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为引进的国际化人才创新能力发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部分学院取消了教研室,代之于课题组、学术团队或研究所,实行由系组织教学活动,课题组、学术团队或研究所组织科研活动的新的教学科研运行管理体制。有的学院还进一步实行了人才动态配置的新机制,对科研工作缺少成效的课题组、学术团队,允许梯队成员重新选择课题组或学术团队,以盘活宝贵的人才资源,形成良性竞争态势。同时为优秀学科带头人成立了相关研究中心,给他们搭建科研平台,让他们跨院系去组织学术团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或联合攻关;设立学术特区,实行宽松的管理方式及富有弹性的运作机制,从制度上为创新团队、优秀拔尖人才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与条件,营造一个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环境。 探索和试行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 学校充分利用“985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按新的人才组织模式和以国际接轨的办学模式相继成立王亚南经济研究院、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院和能源研究院,积极支持和推动这些新的研究院及其他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试行新的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制度,采取院长(主任)面向全球公开招聘、院长(主任)负责制和赋予用人自主权等方式,推动这些机构和平台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以此带动其他相关学院和学科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和办学模式的改革,推动全校各单位、各学科的国际化进程。 为了进一步深化重要领导岗位人事聘用制度改革,推进学校往国际化、高水平的方向发展,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部分学院、研究院、国家重点实验室、“985工程”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负责人,以优惠的政策条件和良好的发展条件吸引和聘用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一流学术水平与管理才华的优秀人才担任教学科研重要领导岗位的负责人。受聘人员均纳入聘用制度,与学校签订聘用合同,约定聘期内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权限等权利义务关系。在“985工程”二期建设期间,学校共公开招聘了十几位院长、研究中心主任、“985工程”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负责人。在短短的时间内,这些聘用制干部就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所在单位的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 强化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近年来,学校加强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学校党委和行政始终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突出地位,成立了由学校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和有关部处负责人组成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秘书组,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千方百计引才、聚才 新的历史时期为留学人员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对海外留学人员产生了巨大的拉力作用,留学人员回归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学校抓住这个难得机会,利用各种人才沟通渠道,加强了人才的引进宣传和招聘工作,扩大留学人才引进规模。几年来,学校除了积极参加国内各大型高校毕业生招聘会、有关部门组团的国外留学人员招聘会外,在各类报纸、学术刊物、网站等媒体上发布人才招聘信息,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吸引高层次人才加盟。各院、系、所也都以求贤若渴的热情积极主动地联系相关人才,把人才引进确实摆到了突出位置。经过努力,近几年直接从海外引进的各类优秀留学人才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近4年,在数量上有着较大增长,2005年,学校直接从海外引进的各类优秀留学人才只有21位,2009年,已经达到36位。 充分利用各种现有国家政策,与时俱进调整学校规定,创造政策优势 为了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国家不断出台与时相宜的政策,制定各种针对留学人员的项目、人才计划和优惠措施,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国家先后推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千人计划”等相关的人才计划和项目;教育部先后出台“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春晖计划”、“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等相关计划和项目,这些政策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为国服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贯彻国家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和队伍建设规划,学校适时地出台了《厦门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厦门大学新进人才住房货币化分配暂行办法》、《厦门大学“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聘任办法》、《“厦门大学“创新团队”实施办法》和《厦门大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等人才计划和相关规定,在研究当前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形势基础上,不断创造吸引人才的政策优势,力使大批留学人员来校工作或来校服务。在吸引人才政策中,不断解决海外人才回国来校工作的难点和顾虑,对于优秀留学人才和学科领军人物,在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等方面尽可能给予政策上的最大倾斜。 “十一五”期间,学校进一步提高优秀留学人才回国来校工作的政策吸引力,进一步扩大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规模,通过给予优厚薪酬、提供科研平台、特殊安排科研启动经费、配备强势科研团队、优先解决家属工作和住房问题等超常规的措施,重点引进了一批学术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的学科带头人、优秀拔尖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开拓或领导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开展科研攻关的学术带头人,大力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和整体学术水平。
多方筹措资金,重金聘请高层次人才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在“985工程”和“211工程”中央专项资金和省、市配套专项资金外,学校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以人才科研启动费、住房货币化补贴、安家费和人才薪酬等方式作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经费,大力开展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的跨越式发展。学校瞄准国际一流的人才队伍,不惜重金引进海外站在世界前沿领域开展研究的战略科学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大师和领军人物等尖端人才,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除提供科研经费外,还提供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年薪待遇。 搭建平台招聘高端人才 近年来,学校瞄准国际热门学科和国际重点建设领域,建立了王亚南经济研究院、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院、能源研究院和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等平台,面向海内外招聘能胜任院长(主任)职位的国际高端人才。上岗任职的院长(主任)既有来自亚洲的,也有来自美洲的,目前,受聘院长(主任)职位的高端人才大部分已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学校还以多种形式搭建平台,引进国家级的高端人才,学校“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教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近年来,学校意识到发展能源经济的战略意义,于2005年7月成立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学校招聘原亚洲开发银行主任能源经济学家林伯强为该中心主任和厦门大学特聘教授,2007年,林教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目前,该研究中心成为我国培养能源经济学人才的重要基地,受到国家能源局的高度关注。2006年以来,林伯强教授培养能源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45人,出版了7本专著、教材,其中《现代能源经济学》和《高级能源经济学》填补了国内能源经济学教材的空白。2009年,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阶段性成果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通报表扬。近年来,林伯强还在国际能源经济领域一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通过留学回国人员联系人才 有出国留学经历的教师,经常会与国外高校的导师、同事、教师进行一定的联系,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是留学人员,学校教师经常以各种方式与他们相互探讨学术问题,建立起一定的感情。有了这个前提,根据学科课程和学术交流的需要,学校的教师可以很方便地邀请他们来校开展学术讲座,他们通过对学校的不断深入了解,加上校领导和院领导的诚恳邀请以及教师的“怂恿”和感情“拉拢”,促使一部分已在国外工作的优秀留学人员加盟学校。 “人才高地”现状和规划 目前,学校“人才高地”初具规模,各类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增长,高层次人才素质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科研攻关能力不断加强,敢于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团队不断涌现。目前,学校拥有两院院士21人(其中双聘院士1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4人、讲座教授13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66人、讲座教授28人,校级特聘教授39人、讲座教授23人;有4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福建省科技创新团队和22个校级创新团队;94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学校“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厦门大学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培养和汇聚一批帅才、将才,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和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优秀群体。 学校“985工程”三期建设规划预研究方案中指出,“985工程”三期建设期间,重点引进15位左右尖端人才,30位左右骨干人才和45位左右青年人才。力求这些高端人才在相关平台、基地和学科领域中构建并形成若干支具有在国际学科前沿领域开展研究的能力、形成强有力核心凝聚力、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 学校“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中明文要求,“211工程”三期建设期间,重点培养和引进5位左右具有战略眼光、能够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善于组织大规模科技创新活动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具有崇高道德风尚和人格魅力的战略科学家和学术大师;45位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能带领本学科跟踪国际科学前沿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力求这些高端人才在生物医学与重要疾病防治、海洋资源与环境、化学基础与新能源化学等15个学科和领域中构建并形成若干支创新团队。 (供稿/厦门大学人事处)
|